自打河南建業改名為洛陽龍門後,爭議在持續發酵之中;河南球迷在拉橫幅、喊口號、下跪之後,他們的不滿對準了建業集團,對準了投資人胡葆森,也同樣對準了中國足協。「抵制中國足協昏庸舉措,n*24小時堅守河南建業」的紙牌已經被貼在了中國足協。
而在網絡上,很多地區的球迷、媒體也在聲援河南球迷;畢竟建業這麼一個20多年的老字號,說沒就沒了,從情感上來說,確實會讓大夥難以接受。何況中國足協目前的規定,是這些投資俱樂部的企業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反倒是不再投資俱樂部的企業,有機會把名字給保住的情況下,確實顯得有些無釐頭。
中性名的爭議也引發了其他俱樂部,及官員的持續關注。前富力俱樂部董事長,目前已經出任職業聯盟一把手的黃盛華,在接受《東方體育日報》採訪時直言足協推進中性名操之過急:「現在各俱樂部的投資人都還是很需要球隊的品牌效應,立即要求隊名『中性化』,投資人的熱情可能會大大減退,沒準還會有投資人覺得『球隊降級也無所謂』,這就會對足球產業造成較大的打擊。俱樂部無法做到自負盈虧,而在品牌效應上母公司又得不到體現,那麼俱樂部在集團內部的邊際效用會不斷降低,這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俱樂部想往更成熟的方向發展是對的,但要做到收支平衡在先,才方便與國際接軌」
針對何時能實現自負盈虧,黃總給出了5到8年的說法:「可能需要五到八年的時間。根據在於現在的青訓狀態,再過五年到八年可能有機會。隨著有水平的青訓球員逐漸湧現,球員的工資會整體下降,俱樂部的運營也會在這個時候開始趨於理性。」
黃總的這番話說出了很多圈內人的「心聲」,誰也無法否認,中性名的出發點很好;但什麼時候推出中性名,這是一門學文。之前的足改文件中,關於中性名的條款是這麼說的:「優化俱樂部股權結構,鼓勵具備條件的俱樂部逐步實現名稱非企業化」。按照足改的文件綱領,應該先推動各俱樂部進行股權變革,之後再逐步去完成中性名。但直到目前為止,中超層面只有魯能的「433」以及恆大淘寶的組合模式,算是完成了股權變革,大多數俱樂部依舊面臨著股權單一的問題。當股權變革這一前提都沒有實現,直接強制性的中性名一刀切,這是否也脫離了足改綱領?
當然就算股權單一的問題沒解決,也不是說就不能推進中性名;但現階段的中國足壇真的具備推動中性名的條件麼?
目前中超、中甲、中乙很多俱樂部都存在欠薪的情況;一旦俱樂部宣告解散,則意味著這些球員的欠薪很難拿回來。而前段時間遼足球員討薪無門在網絡上引發了熱議,足協對外則給出了「俱樂部被取消註冊資格後,足協就不再有管轄權,做出的裁決也是無效的」這一說法。當俱樂部在的時候不好好管,俱樂部退出了又沒有權利去管,這足以體現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管理體系是不健全的,這也間接的滋生了大規模的欠薪。
此前足協秘書長劉奕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出: 「中性名規定是為了結束俱樂部對母公司注資的依賴,激勵各俱樂部找到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然而現階段的中超俱樂部,少的每年要虧損兩三個億,多的一年虧損十幾個億的背後,是中國足球產業長期停滯不前的現狀。
除此之外,裁判的問題,原以為隨著反賭掃黑會得到淨化;但就最近幾年的情況看,中超胡吹瞎吹的比賽依舊比比皆是。
在青訓層面,足協高層很多時候只是把重視青訓掛在嘴上,卻長期缺乏行之有效、具備操作性的辦法。甚至還出臺了一些損害青訓機構利益的方案。。。
2010年就已經提出了要成立職業聯盟,拖了11年還沒有正式成立;球員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裁判問題換湯不換藥,足球產業始終處在低端,青訓沒有拿出行之有效的辦法,中國足球現階段有太多問題急需解決的情況下,中國足協率先推出中性名的意欲何在?難道裁判問題,青訓問題,中國足球產業發展問題,欠薪問題是因為俱樂部的名字所引起的麼?
在如今的大環境下,急著對中性名一刀切明顯有些操之過急。如果足協率先把精力放在解決裁判、青訓、足球產業發展、欠薪這些更為基礎的問題上,把中國足球帶上一條正道,再去由職業聯盟來推動中性名,還會遭遇到那麼多的阻力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