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季禹
魯能一名將成為歷史
1月13日,山東魯能發布官方公告,經中國足協職業聯賽俱樂部名稱審核小組的審核,「山東泰山足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符合足協要求,同意使用。這意味著陪伴俱樂部23年之久的「魯能」二字,將在新賽季成為歷史。
從11日首次提交中性名未過審,到文旅當天迅速反應,一天內完成了關聯企業的更名,再到13日「山東泰山」審核通過,魯能更名事宜經歷波折,好在最後有驚無險。但在魯能之外,中性化名稱「一刀切」引發的亂象、鬧劇還在繼續。
足協規定,俱樂部名稱中不得含有俱樂部任何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或品牌名,也不得使用與上述字號、商號或品牌名稱相似或近似的漢字或詞組。從近期被駁回的俱樂部名稱來看,這一要求容不得絲毫寬容,即使是像「泰山」這樣非常中性化的詞,也會因不符合上述要求被否決。
「中性化改革」的初衷,是為了消除名字頻換導致的聯賽商業亂象和俱樂部品牌和文化建設的不足,同時讓俱樂部拋棄商業冠名,開發新的產業收益方式。然而實際操作過程,卻正在與初衷背道相馳。
改革的初衷毫無問題,中國足球確實為名字頻換付出過代價。例如上海國際,就曾經搬到西安。這一搬遷,意味著其在上海積累的所有球迷、經營的文化一夜之間清零,隊名自然也就毫無意義。更慘的是曾經是中超球隊的陝西滻灞。該球隊數次更換主場城市與隊名,2012年被貴州老闆接手後更名為貴州人和,2015年又遷至北京改名北京人和。
不過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中國足球獨有的大環境卻被完全忽略。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以來,各專業足球隊就被冠以接手企業的名字。在那個球隊自身造血能力幾乎為零的時代,球隊名稱成為了一個企業注資俱樂部的最大價值體現。在這樣的背景下,俱樂部被冠以「金主」之名,就成為了名正言順的事情。
長久的發展過程中,俱樂部與資方形成了一種平衡,即資方默認企業冠名的價值等價於自己的投入,資方的注血足夠支撐俱樂部運作,導致新的產業收益模式開發緩慢。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一個過程,在各支球隊造血能力仍然不足的時候,貿然通過中性化改革來打破這一平衡,顯然有些操之過急。
令人不解的是,有俱樂部因開發了新的產業收益方式而導致名稱無法被通過。青島紅獅的股東紅獅足球推廣(青島)有限公司本就只從事足球推廣,正是利用自己的俱樂部名字從事足球產業開發,實現自我造血,但該企業卻被迫更名為歐力亞足球推廣(青島)有限公司。生搬硬套規定,毫不考慮現實,這在球迷、媒體圈中招來了不小的批評聲音。
其實在中性化改革被提出之初,足協也給部分俱樂部開了個口子:如果俱樂部在2004年中超聯賽前已經參加職業聯賽並延續至今,且隊名已經形成品牌,或客觀形成中性事實的,可以保留原有名稱。這一規定很好地避免了老牌俱樂部因改名而導致文化斷層的出現。
但實際執行過程中,這一規則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強硬的一刀切要求。這導致了本為了彌補俱樂部文化建設不足的中性化改革,成為了一把剔除球隊原有文化的剃刀。魯能、亞泰、建業、泰達這些甲A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名字就此消失。「上海海港」這一簡稱仍然為「上港」且很容易與上港集團形成聯想的名字卻得以通過,著實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