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河南建業隊改名,引發了巨大爭議一事,廣東的《羊城晚報》發文評論稱:別的隊也在改名,卻都沒有引發這麼大的震動,這是因為:建業改名缺乏必要的尊重,違背了中性化名稱改革的初衷所致!
該報的評論中認為,這一爭議的主要原因在於:
其一,讓存續了二十多年的「建業」名號消失不說,連歸屬地「河南」,都被「洛陽」取代,大大削弱了河南球迷對主隊的歸屬感。
其二,建業此番更名,在程序上,缺乏對球迷的尊重。俱樂部此前公布了十個候選的新隊名,還在網絡上啟動了球迷投票活動,可其突然公布了「洛陽龍門」這個根本不在候選名單上的新名,未給球迷給出任何解釋,顯然是對河南球迷的不尊重。
其三,建業此番更名,也缺乏對足協新政的尊重。足協的中性名改革,目的是為了剝離俱樂部收益對球隊冠名的依賴,促使俱樂部擺脫短視,進行更健康、更可持續的發展,與國際接軌。
而河南建業更名為「洛陽龍門」,本質上還是「冠名贊助」模式的延續,只不過冠名從企業變成了地方;新的投資者最看重的,仍是「洛陽龍門」這個名字背後的價值而已。
確實,據悉,接手河南建業的洛陽文旅集團,其母公司或其下屬的子公司中,也有多家含有「龍門」的公司,這顯然與足協的中性化名稱改革要求相違背!
……
當然,建業投資足球多年,投入資金過百億,希望保住企業名稱,達到企業價值增值的想法,也有合理與可以理解之處,可國安、魯能、恆大、上港、泰達等不都是如此嗎?
但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即使球隊、企業、球迷或並不完全理解與贊同足協的「中性化名稱」政策,可既然政策已下,河南建業卻玩了這一出「明修棧道、暗渡隊倉」的做法,顯然是一個不尊重球迷與規則的做法,而其最終卻將矛頭主要引向足協,也難以完全令人理解。
所以,在如此之大的風波之後,像建業、鄭州、洛陽,甚至是河南省的有關方面,都應全面考量此問題。
近日,河南省最有權威性的官方媒體《河南日報》,就在一篇文章中稱:
「好名字拼的是文化底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洛陽有河洛文化『富礦』,給球隊起一個好聽的名字,真的不叫啥事。『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讀讀曹植的《洛神賦》,用『河南遊龍』來替代『洛陽龍門』,是不是感覺更好些?」
那麼,河南省如此權威的官方媒體都如此建議了,是不是這個「河南遊龍」,會成為河南建業的新隊名呢?【原創評論:瑜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