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2018年9月28日,總書記來到我的家,親親切切把話拉,問寒問暖把家常嘮……總書記的話兒記心間,百姓心裡笑開顏!」提到習近平總書記來家嘮家常,陳玉芳拉著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坐在沙發上,翻開「詩集」聲情並茂地朗誦起來。
陳玉芳平時就喜歡創作詩歌和三句半。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東華園社區,實地了解撫順市採煤沉陷區避險搬遷安置情況,到了居民陳玉芳家裡「串親戚」後,陳玉芳兩年來接連創作了十幾首詩,句句不離黨的好政策和幸福美好新生活。她說,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幸福的回憶,每一次朗誦都是對黨的深情告白。
因為總書記的到來,陳玉芳家曾有一段時間「門庭若市」,尤其是總書記坐過的沙發,成了親戚朋友拍照的「打卡地」。拍照後,陳玉芳總是美滋滋地向大家講述總書記來家裡做客的每一個細節。
「總書記進屋環視了一下,然後就坐在沙發上開始跟我們嘮家常。總書記詢問我住房的改善情況、退休金和社保能不能按時領取、看病方便不方便、是否有醫保等問題。」陳玉芳回憶,總書記特別平易近人,聊天時,她之前的緊張一下子都沒了,「就覺得他是我的一個老大哥,我們的大家長」。
最讓陳玉芳感動的是,總書記的詢問事無巨細,涉及她們家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讓人心裡熱乎乎的。得知居民們搬遷之後安居樂業,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時,總書記頻頻點頭。
陳玉芳一家。 受訪者供圖
在2017年搬進東華園社區之前,陳玉芳一家住在東洲區青鷺社區,屬於採煤沉陷區,陳玉芳告訴記者,以前的小區冬天不敢走,夏天一身泥,隨著地表的沉陷,樓房和窗框不斷扭曲,導致玻璃每年都被炸開,牆體也開始有裂紋,就連走廊的扶手和水泥之間都有近10釐米的裂紋。住在那樣的房屋裡面,每天都擔心房屋有倒塌的危險。
2016年,得知政府給採煤沉陷區的居民搬遷的喜訊後,陳玉芳興奮得連續幾天都沒睡好覺,從原來的62平方米到如今94平方米的新居,陳玉芳一家只花了4.05萬元。2017年1月新房開始裝修,3月份老兩口就入住新房了。同住在青鷺社區的女兒吳悅也是好政策的受益者,搬遷後,母女倆住在同一社區,11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才花了3000多元。
在關注搬遷安置問題的同時,總書記也十分掛念採煤沉陷區居民的就業問題。陳玉芳的女兒吳悅和女婿以前做點小生意,收入一直不穩定。最近在社區的推薦下,女兒吳悅在一家物業公司從事前臺工作,女婿也找了一份司機的工作,陳玉芳老兩口的心這才踏實了。「現在不僅每月按時開工資,我倆還都有保險了。」吳悅高興地告訴記者,雖然工作每天很忙碌,但日子越過越好,她和丈夫忙並快樂著。
東華園社區是2016年11月建成的一座安置採煤沉陷區回遷居民的新小區,佔地面積30萬平方米,共有樓房74棟。總書記的到來,為沉陷區居民送來了真摯的關懷。兩年來,一項項民心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暖在百姓的心窩裡。
東華園社區被鮑家河隔成東西兩區,居民每天必經的鮑家橋是一座20世紀50年代的老橋,冬天下雪路滑、夏天汛期易造成險情,用社區書記王淑華的話說,居民們成天提心弔膽。為解決居民出行難的問題,一條長80米寬6米的漢白玉欄杆的「連心橋」於今年5月竣工使用,貫通了東西兩區。橋通了,居民的心也通了。
王淑華告訴記者,橋上特意選用翠竹作為裝飾圖案,寓意居民的幸福生活像竹子一樣節節高。有了這座「連心橋」,東西區的居民都可以搭乘從小區門前通過的十餘條公交線路上的公交車,出行非常方便。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東華園的老年人數量佔社區近一半人口,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給社區工作提出了一個課題。2019年,惠民集團入駐社區,打造了智能居家養老項目,方便社區老人就餐、保健、養生,實現居家養老,還建設了醫療衛生服務站,為社區居民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走在東華園鱗次櫛比的住宅樓間,乾淨整潔、綠草如茵的社區廣場和一排排的文化長廊向總書記「匯報」著居民舊貌換新顏的幸福生活,一個個總書記親切關懷的精彩瞬間和每一位居民的燦爛笑容中,洋溢著過上好日子的欣喜。
兩年來,變化的是社區的飛速發展與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不變的是居民們始終如一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了念黨恩,社區將陳玉芳居住的50號居民樓命名為「感恩樓」,從總書記前往陳玉芳家的路線拾級而上,樓道兩側用展板展示和記錄著總書記來到陳玉芳家的每一個關懷瞬間,讓來訪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總書記前來嘮家常的溫暖。
「小家」的變化折射出的是「大家」的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來到東華園社區,通過紅色文化長廊、黨建宣傳欄重溫總書記的囑託、重走總書記視察路線,尋找「初心」。
望著佇立在東華園社區廣場上那座「永遠跟黨走」的紅色豐碑,陳玉芳特別想把家裡的這些好消息捎給總書記,「我們會牢記您的囑託,請您放心,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的日子也一定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