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1949年之前我國被蹂躪的100多年中,外國人從國內獵捕的活體熊貓帶到了國外,已經全部死亡,沒有任何後代。
所以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大熊貓,全世界所有大熊貓的自然來源和出處全部是中國的。
熊貓能夠受到全世界人的喜愛,一方面是因為稀有,更重要的是,他們萌啊!
在古代,熊貓並不受到待見,以至於沒有固定的名字,諸如「白豹」、「猛豹」、「貔」、「騶吾」、「白虎」。從漢代《爾雅》至清代《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禽蟲典》,在文獻中記載的中國各地對大熊貓的稱謂達30多個。
這些記載多是文字的,很難找到古代文物中有關熊貓的藝術形象。大熊貓在中國古代的待遇和很多猛獸一樣,主要是作為皮草原料和蛋白補充劑。古代中國人有錢了也能買頓熊貓肉嘗嘗,並不犯法。
「熊貓」其實是個外來語,由英文翻譯過來的。20世紀40年代,重慶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展品標牌上分別用中、英文書寫著貓熊的學名,但由於那時的中文習慣讀法是從右至左,中國人誤把貓熊,讀成了熊貓,並延用至今,唯臺灣現仍稱其為貓熊。
1916年一個澳大利亞傳教士寫了首詩《等待熊貓》他在遊歷中國途中和熊貓偶然邂逅。沒有攜帶武器,他沒法捕獲這隻熊貓,懊惱不已。這首詩寫了獵人們等待熊貓的焦灼。據此可以看出,在當時西方人看來,熊貓遠不是現在可愛的胖子,而是價值連城的神秘猛獸。
英國著名植物採集家威爾蓀曾經在1908年提到,熊貓皮因為少見而奇貨可居,「是屬於優秀獵人的獎賞」,可以「點石成金」。西方的探險家們也因此開始狩獵大熊貓。
當時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認為白人男性都在現代文明中變得娘炮,只有拿起武器在原始自然環境中獵殺猛獸,才能讓他們學習並領悟美國拓荒時期的精神。大批熊貓在這種潮流下成為白人權貴們的戰利品,並被製成標本,送往歐美各地的博物館。
而且在當時歐美博物館之間還相互競爭,你有大熊貓標本,我也要有。一時間熊貓標本炙手可熱。這股標本熱客觀上促進了美國人對熊貓的認識。
熊貓真正的逆襲,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此時,西方人開始厭倦獵殺熊貓。他們希望把活的熊貓帶到西方世界。1936年12月18日 ,當時的一位時尚設計師露絲·哈克內斯(Ruth Harkness)攜帶熊貓跨過大洋,抵達美國舊金山。美國舉國沸騰。
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以8750美元(約合2017年的15萬美元)買下這隻叫「蘇琳」的大熊貓。自2月18日起,「蘇琳」開始對公眾展覽,前三個月的參觀人數達到了32.5萬人。而芝加哥全市人口最鼎盛時也不過350萬人左右。
此後,與熊貓有關的各種商品風靡一時
正因如此,熊貓的故土中國,對它的態度也開始變化。憨態可掬的熊貓大有取代龍,成為中國最經典吉祥物的趨勢。作為民族圖騰的龍,在西方神話中是邪惡象徵,遠沒有熊貓親和。另外,龍的傳統形象也太過威嚴,很難讓普通民眾產生親和力。
大熊貓是中國在海外最受歡迎的東西
荷蘭雷納的歐維漢動物園
這是為了迎接Wu Wen和Xing Ya這兩隻大熊貓而建的,這個熊貓館可不是一般的貴,前後共花費了超過5000萬人民幣來建造這個熊貓館。
據荷蘭媒體報導,熊貓館園內主體建築為中國傳統宮殿式風格,總面積9000平方米,熊貓生活面積3400平方米,除了有熊貓生活起居的地方、儲存食物的冷庫、產房和診療所之外,還有餐館和禮品部。
事實上,為了得到大熊貓,花的可不止5000多萬人民幣,荷蘭政府已經花了了15年,歷任三個首相。終於在2015年荷蘭國王威廉阿歷山大訪華時候,中國方面答應租借兩隻給荷蘭,作為科研合作之用的。
大熊貓租來貴養來難,那為什麼外國人還鍥而不捨地想要得到它呢?
因為可愛唄!
大圓臉,黑眼圈,無辜眼神,三頭身,小短手小短腿,蠢萌蠢萌的樣子還真叫人沒有抵抗力。
在當年冷戰的敏感時刻,倫敦動物園為了讓大熊貓琦琦懷孕,跟當時莫斯科動物園的公熊貓安安聯姻。這件事當年是英國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萬眾矚目下,這次懷孕計劃仍然不幸以失敗告終。
至此之後,熊貓交配的困難模式讓外國人特別的感興趣。對了,BBC還提到中國人為了讓大熊貓受孕真是操碎了心,從「非常露骨」的熊貓A視頻到各種奇奇怪怪的中草藥,沒什麼不用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