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人類登月第51周年,從阿波羅計劃開始,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始終沒有停止對於宇宙的探索。近年來,各國紛紛開啟登月計劃,印度「月船2號」於2019年發射,但著陸器在距離月面僅2.1千米時與地面失去聯絡,印度的首次月球軟著陸任務以失敗告終。我國「嫦娥」工程收穫頗豐,中國嫦娥1號、2號觀測月球,嫦娥3號登陸月球正面,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前不久,我國新型載人返回艙試驗宣告成功,作為載人登月的重要部分,它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登月計劃擁有了強大的裝備基礎。美日兩國政府,發表了有關探月合作的共同宣言,其中包括了允許日本太空人首次登月的內容,登陸月球預計將在2025年前後實現。俄羅斯計劃於2028年將首次使用「葉尼塞河」超重型運載火箭將「雄鷹」號送入太空,2029年將實現環月飛行,2030年將運送俄羅斯太空人登陸月球。
困難重重卻志在必得,耗費巨大卻前僕後繼,為什麼那麼多的國家都想登月?
科學家們稱,根據地球的生命進行研究,地球最早可以追溯到38億年前,而月球的年齡遠超地球。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人類想要探索宇宙,月球無外乎是必選項。面對未知的宇宙,面對無盡的天空,登月對人類來說,不僅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探索宇宙的突破口。
51年前,著名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踏出了人類在月球表面的第一步,「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這句名言隨之家喻戶曉,阿波羅計劃也隨之被記錄史冊。阿波羅計劃始於1961年5月,止於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歷時約11年,耗資255億美元。在這期間19臺著陸器,5臺月球車,12個太空人被送上月球,實現載人登月飛行以及人類對月球的實地考察,為載人行星飛行和探測進行技術準備。可以說,這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成就。
如果說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那麼對於擁有閱讀障礙的皮特·康拉德來說,踏上月球表面的那一刻,是一段漫長的路。
皮特·康拉德是美國的海軍軍官和飛行員,航空工程師,測試飛行員和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太空人。完成雙子星5號任務時,創造了八天的太空耐力記錄,並指揮了雙子座11號人物。在阿波羅12號任務時成為第三個在月球上行走的人。指揮Skylab 2 任務(首次載人飛行)期間,他和同事修復了因Skylab巨大發射而產生損壞的空間站。為此,吉米·卡特總統於1978年向他授予了國會太空榮譽勳章。
達羅中學1949屆校友 皮特·康拉德(Pete Conrad)
就是這樣一個徵服宇宙,踏上月球表面的功勳飛行員,卻在學生時代因為閱讀障礙,致使他無論怎樣努力,學習成績也很難提高,並因此被高中退學。還好,他的母親堅信孩子的獨特天賦。經過努力,終於找到了一所適合兒子的學校——達羅中學。在達羅他找到了克服閱讀障礙的方法,成績顯著提升。康拉德找到了自信,還參加了學校的體育隊。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被普林斯頓大學錄取。
皮特·康拉德在達羅中學建校五十周年慶典上被授予傑出校友榮譽時表示:「如果沒有在達羅學習,我永遠也沒有可能登月。」
為什麼達羅中學能夠使學生發生如此大的改變?
1864年,達羅中學成立於紐約州黎巴嫩山,學校舊址本是1932年Shaker派教徒建立的紅牆白頂特色民居。今天,學校與其所在的shaker village已被劃為國家歷史遺址。達羅中學是伯克郡自然之美的精粹,北望綿延起伏的州境森林公園,300多英畝土地上闢有池塘、牧場、果園,並保留了維持生態的灘涂、林地。教學用地則包括26棟教學樓和5座宿舍樓。
達羅中學是全美獨立制院校聯盟(NAIS)和寄宿學校聯盟(TABS)成員,優質教學質量與住宿條件毋庸多言。在一眾優秀的獨立制院校中,達羅中學仍憑藉獨有的教學模式脫穎而出,作為標杆被NAIS報告屢屢提及。作為美國首個擁有生態處理中心、美國第一所高中校內擁有青少年商學院、擁有庫爾茨創新中心的高中,達羅中學被美國獨立校協會評為創新實驗課成校。
達羅中學致力於發掘培養每一個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學生所具有的天資和愛好,激發他們在生活和未來求學道路上的長期自信。達羅中學根據學生的興趣,將創新教學,基於項目的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在達羅中學,學生是中心——學校以學生需求為導向進行項目制教學,每位學生都通過解決社區中的實際問題獲得生存與學術的必備技能。概括來說,即項目制教學、動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學校與社區的良性互動。
項目式學習
達羅中學項目制教學的成果之一,便是數量眾多、學科領域廣、且每年更新的選修課。你既能在選修列表中發現常規的二外、編程、微積分,也能領略諸如「女性領導力」「草藥學」「詩與數學——共同的無限之美」這些搭乘社會熱點或更具職業導向性課程的魅力。實際上,非常規課程中有些就是由學生設立的,甚至教案即脫胎於學生的某次課題報告。
在項目制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是按需提供指導、定時監督。看似退居二線,其實達羅的教師在專業、時間上的付出比同類型學校的教師更多,因為不同學生著手的項目不盡相同。
達羅中學學生藝術項目作品展
動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美國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高中階段所學知識與他們實際生活需要的技能不匹配。而達羅的年輕人卻沒有這種mismatch,他們通過hands to work成為會生存、懂生活的人。Hands to work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社團,而是解決學校與社區問題的實踐活動。The Garden Crew(園林隊)會採摘果蔬運送給學校食堂;Samson Environmental Center crew(Samson環境中心隊)會給學校生態實驗室中的魚缸清潔換水;還有輔導臨近學校學生、救助並保護社區內流浪動物的小分隊。學校要求學生在不同主題隊伍間「輪崗」。
達羅所培養的年輕人絕不是迷茫、盲從的,他們向內可以發現和提升自我,向外則是社區社會的積極貢獻者。
人最終是「社會中的人」,要參與到社會中過公共生活。因此,達羅不僅要求學生憑生活生存技能「survive」,也要求他們作為各項目的學習主導者,在職業乃至人生中「thrive」--這樣的年輕人,正是達羅中學教育模式獨一份的饋贈。
「認識你自己」——這句刻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經常被先哲引來規勸世人。越能儘早認識自身的長項短板、好惡傾向,越能有清晰的職業追求、和諧有序的人際關係,實現自我價值。一句大道至簡的「認識你自己」被後人改頭換面,出現在不同教育理論、學校使命中。
認識你自己,了解你自己,改變你自己,康拉德因達羅克服閱讀障礙,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臺,他的使命是星空宇宙,是人類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幾十年後,又有這樣一個人,因達羅而發生改變。這個人就是達羅捷派學院校長——敬沛。
達羅捷派學院與達羅中學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達羅捷派學院與達羅中學之間的聯繫,要從一個人說起,這個人,就是達羅捷派學院校長——敬沛。作為90後女性創業者,回國的第一件事,便是建立起達羅捷派學院,這樣一所不論是管理上、教學上、經營上每一點都是新的,都需要開拓者去經歷、去突破,去面對挫折並將其快速修復、蛻變和成長,在前行中摸索經驗,將經驗變為體系,將體系變成可遵循的規律,去影響一個個孩子,一個個家長,甚至能夠成為在基礎教育下的一束別樣的光的學校。
而為什麼想做創新教育,想去做這個影響者,這一切的初心都源於在達羅中學的讀書經歷。
作為第一批低齡留學的體驗者,14歲選擇出國就讀,那時的她正處於比較叛逆的階段,渴望真正的自由和獨立,對於世界充滿好奇,於是她選擇了美國,選擇了達羅。在達羅中學,她學到了受用終身的能力,就是懂得處理不同群體之間的衝突和融合的協作能力。宿舍生活、體育競技、社區活動等都是按照小組進行的,通過這些活動,她學習到作為一個領導者最重要是去激發別人的潛能,能夠凝聚大家。她意識到Communication (溝通交流),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Creativity(創造性), collaboration(合作)的重要性。高中畢業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被布朗大學錄取。
為了讓更多的中國學生能夠不出國門,就能夠享受到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國際化的教育資源。2016年,敬沛校長作為美國達羅中學最年輕且唯一的外籍校董,懷揣著將「達羅」理念延續的夢想,將達羅中學的教育理念帶回到中國,創辦了達羅捷派學院(JPED Academy)。
達羅捷派學院作為達羅中學的中國分校,全面承襲達羅本校的嚴格標準,作為一所寄宿制國際中學,採用全英文教學,引進同步課程,更加遵循培養人才的統一理念。
項目制學習
達羅捷派學院的項目制學習反轉「教-學」慣例,主張「好奇心主導課程學習」,畢竟,學然後知不足,先學後教不僅讓「教」更有效率和針對性,也方便學生掌控學習進度。「發現問題—尋求專業指導—解決問題—總結經驗並展示成果」,學生的跨學科知識運用與成就感,就是通過一個個小項目的完成而實現的。達羅學校因為卓越的項目制教學模式,被NAIS授予「課程設計與創新領導者」榮譽。達羅捷派學院引進美國母校達羅中學的近百年來一直在實行的項目式學習同步課程,因此達羅捷派學院是「國內全案自主研跨學科學習PBL並貫徹落實的第一校」。
達羅捷派學院PBL項目「原木餐廳」落地實施實景圖
動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達羅捷派做為達羅中學的分校,Hands to Work也成為課程承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落地北京以來,達羅捷派與周邊社區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情感溝通。每周三,由學生、教職工組成的Hands to Work小組深入對應的社區,承擔起不同的服務任務。在Hands to Work(社區服務)中,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和美好,在與不同人的相處中鍛鍊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領導能力。
達羅捷派學院學生在鵬鷹學校進行英語教學
學校與社區的良性互動
達羅捷派學院的學生都是社區貢獻者。以回饋社區為出發點,學校生成了獨有的健康教育生態系統。回饋社區,要求學生從知識的實際功用與社會需求方面提出問題,這就為學生的項目制學習提供了主題,也成為他們實踐活動的動力之源。
達羅捷派的學生們自2017年,一直為泰康老人們提供定製化的社區服務,達羅捷派成為泰康燕園之家謹慎篩選後唯一一所長期合作的國際學校,並在2019年的泰康之家第四個義工文化節中獲得優秀義工獎項。
2019年達羅捷派師生於國慶節前往泰康養老院進行公益服務
鵬鷹學校是位於北京市昌平區一所打工子女小學,學校對於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鮮知識和文化接觸有限。達羅捷派學院學生便以英語學習為媒介,前往學校進行英語教學。作為學生,他們居校園,卻心懷世界。對於教育不平等這一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達羅捷派學子用實際行動奉獻自己的力量。
達羅捷派學院學生為鵬鷹學校學生進行英語輔導
「人是環境的產物」,達羅的精神改變了康拉德、改變了敬沛校長,而達羅捷派學院的精神正影響著在這裡就讀的每一個學生。本來內向的孩子會主動向訪客介紹校園;平時淘氣的孩子也能不厭其煩的教保潔唱全英文的校歌;昔日「校園霸主」變成了極具領導力、創造力的隊長;多媒體設備不再是學習的剋星而成為學習的工具。
達羅捷派不僅給學生提供一個實現夢想的平臺,更願意為學生的夢想插上翅膀,陪伴他們去更高的天空翱翔,成為更好的自己。
對於達羅捷派學院的學生和家長及教職員工來說,JPED不止是一所國際學校、一個教育引擎、一個跨界實驗室、一個教育家社群、一個社會回饋機制,更是一個理想國,在這裡更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更重視教育對個體和對社會產生的價值。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對於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好的學校,沒有一個標準的衡量答案,但能夠讓人感受到溫度,可以讓人實現理想和抱負,能夠將學生最好的一面激發出來的學校,一定不差。
文中參考文章:
(1)Pete Conrad: Apollo 12 Commander By Elizabeth Howell April 04, 2013
(2)Peg Board THE MAGAZINE OF DARROW SCHOOL FALL/WINTER 2016–17
(3)達羅中學:打破教學慣例的自我發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