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消除H13鋼鍛後組織中鏈狀碳化物的熱處理工藝研究

2020-11-27 騰訊網

摘 要:分析了 H13 鋼退火組織中鏈狀碳化物的分布特點,對 H13 鋼進行不同工藝的固溶處理+球化等溫退火,研究了固溶處理對 H13 鋼鏈狀碳化物的溶解情況及退火組織均勻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固溶處理可明顯改善 H13 鋼退火組織中的碳化物偏析,消除鏈狀碳化物,提高碳化物的球化率及分布均勻性。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隨固溶溫度升高,退火組織越均勻。經 1050 ℃固溶處理後,H13 鋼退火組織達到 NADCA# 207-2003 標準中的 AS6 級,球化效果良好,獲得了碳化物彌散均勻的粒狀珠光體組織。

關鍵詞:H13鋼;鏈狀碳化物;固溶處理;等溫退火;退火組織

H13 鋼是一種使用溫度在 600℃以下的中碳中鉻熱作模具鋼,因其具有高強韌性、高耐磨性、良好的抗熱疲勞性和鏡面拋光性等諸多優點, 被廣泛用於高壓壓鑄模、熱擠壓模和塑膠模具的生產製造[1-3]。隨著機械製造業的蓬勃發展, 成型模具的工況條件愈加嚴苛,對模具材料的純淨度、組織均勻性及力學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H13 鋼中含有 8%的合金元素, 由於選分結晶, 鑄態組織中存在嚴重的枝晶偏析,並在晶界處聚集塊狀高熔點、高硬度的液析碳化物, 導致在後續生產過程中易出現碳化物偏析和帶狀組織等問題,嚴重影響 H13 鋼的力學性能。

退火態是 H13 鋼的供貨組織狀態,其退火組織優劣直接影響材料的使用性能。與進口 H13 鋼相 比,國產 H13 鋼仍存在一些質量差距,退火質量問題主要表現為碳化物尺寸不均、 圓整度差及分布不均勻等。其中,鏈狀碳化物是 H13 鋼退火組織中較為常見且危害較大的一種組織缺陷, 沿晶分布的碳化物將顯著降低材料的衝擊韌性和耐磨性, 造成模具型腔邊緣或局部塌陷,出現早期失效[4]。為此,通 過合理的熱處理工藝,有效消除 H13 鋼退火組織中的鏈狀碳化物,獲得碳化物細小、均勻的退火組織,對提高材料力學性能和模具使用壽命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試驗材料與方法

試驗料取自某廠經非真空+電渣重熔生產的H13鋼退火鍛材(準100mm),化學成分見表1。在鍛材心部截取4個熱處理試樣,試樣尺寸為20mm×20 mm×30mm。首先取1個試樣觀察退火鍛材的顯微組織,再取另外3個試樣分別進行1000、1050和1100℃,保溫30min的固溶處理,之後將這4個試樣一同進行870℃保溫2 h的球化等溫退火,以30℃/ h冷速冷至720℃,保溫4h後隨爐冷卻至500℃,出爐空冷。

熱處理試樣經研磨拋光後, 用 4%硝酸酒精溶液侵蝕, 採用 Axio Observer A1m 型蔡司顯微鏡和Ultra 55 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顯微組織觀察和分析。採用 EPMA1720 型電子探針測定鏈狀碳化物區域的元素偏析情況。按 NADCA# 207-2003 標準 評定退火組織級別。

2試驗結果與討論

2.1鍛材退火組織

圖 1 為 H13 鋼鍛材退火組織。由圖 1(a)可以看 出,退火組織為碳化物分布不均勻的粒狀珠光體,顏色較深位置為碳化物聚集區域,碳化物數量較多、尺寸細小;顏色較淺位置為碳化物貧化區,其碳化物尺寸較大,且沿晶呈鏈狀分布。由圖 1(b)可觀察到,沿晶分布的鏈狀碳化物形貌呈條片狀, 尺寸範圍約為3~5μm,局部區域出現鏈狀碳化物的閉合網絡;其餘位置的碳化物呈大小不一的顆粒狀, 且分布更為彌散均勻。按 NADCA# 207-2003 標準可評定該退火組織為 AS16 級,屬不合格級別。對鏈狀碳化物區域進行 EPMA 電子探針分析,其面掃描圖像如圖 2 所 示。沿晶的鏈狀碳化物中主要為 Cr 和 Mo 的碳化物富集。研究表明,H13 鋼退火組織中 Cr 和 Mo 的碳 化物主要以 M23C6 和 M6C 形式存在[5-6]。

2.2固溶溫度對鏈狀碳化物消除的影響

鏈狀碳化物是碳化物分布極不均勻的表現。要去除退火組織中已存在的鏈狀碳化物, 必須將材料加熱到能將沿晶分布的鏈狀碳化物溶解的溫度,使二次碳化物發生回溶、擴散、再分配,從而提高碳化物分布均勻性[7]。圖 3 為 H13 鋼在不同固溶溫度下保溫 30min 後的顯微組織。由圖 3 可以看出,固溶溫度為 1000℃時,個別細小、斷續的鏈狀碳化物得到充分溶解,而大部分粗化、連續的鏈狀碳化物僅發生初期的分斷和細化, 沿原奧氏體晶界呈鏈狀分布的碳化物輪廓依然清晰。在鏈狀碳化物聚集區內,存在大量的大顆粒、條片狀碳化物,與基體中回溶再析出的細小彌散碳化物相比, 其尺寸及分布均勻性均有較大差異。固溶溫度升高至 1050℃時,鏈狀碳化物溶解量顯著增加,剩餘的沿晶碳化物均呈斷續、顆粒狀,尺寸與基體上的彌散碳化物相差不大,碳化物的尺寸及分布均勻性顯著提升。固溶溫度繼續升高至 1100℃時, 組織為晶粒尺寸不均勻的板條馬氏體,此時,鏈狀碳化物已完全回溶,細小的點狀碳化物彌散分布在基體中,碳化物分布均勻性最高,但缺少碳化物在晶界的釘扎作用, 個別晶粒優先長大出現輕微的混晶組織,使組織均勻性略有下降。

分析不同固 溶溫度對鏈 狀碳化物溶 解情 況 可知,在 1000~1100℃溫度範圍內,隨固溶溫度升高,碳化物溶解量逐漸增加,鏈狀碳化物分斷、細化過程越徹底。究其原因, 高溫固溶大幅提高了 Cr23C6 和 Mo6C 的溶解度,促使沿晶分布的短棒狀、條片狀碳化物尖角不斷溶解, 晶界殘留碳化物的尺寸和數量逐漸減少,直至全部回溶。根據第二相在鋼中的平衡溶解度理論, 固溶溫度越高,Cr、Mo 等元素在基體中的固溶量越大,析出的二次碳化物數量越少、尺寸越小。隨後採用空冷方式冷卻,抑制二次碳化物的沿晶析出, 從而同時提高碳化物尺寸及分布的均勻性[8-9]。

2.3固溶溫度對球化退火組織的影響

H13 鋼退火組織的優劣受諸多因素影響。球化前的組織狀態及組織均勻性對球化退火處理時碳化物的球化過程影響較大。原始組織為馬氏體或貝氏體時, 球化過程是碳化物從非平衡組織的基體中析出、長大過程;原始組織為珠光體時,球化過程是短棒狀或條片狀碳化物溶斷、擴散沉積過程[10-11]。試驗 鋼經固溶處理後,顯微組織為板條馬氏體。固溶溫度不同,馬氏體基體上分布的二次碳化物數量、尺寸及分布情況均有差異, 這部分未溶碳化物在後續球化退火過程中可作為形核質點,促使碳化物快速球化。

圖 4 為 H13 鋼不同固溶工藝處理+球化退火的顯微組織。由圖 4(a)可看出,試驗鋼經直接球化退火,退火組織中的鏈狀碳化物數量減少、鏈狀長度縮短, 其 聚 集 區 域 呈 孤 立 不 連 續 分 布, 按 NADCA#207-2003 標準可評為 AS11 級。相比於原始退火組織,碳化物分布均勻性雖有提高,但仍屬於不合格級別。究其原因是在 870℃的球化退火溫度下,碳化物溶解度較低,鏈狀碳化物溶解量有限。另外,在界面能的影響下, 沿晶分布的條片狀碳化物尖角不斷溶解,並通過碳原子擴散使自身趨於球化,這一過程改變了晶界處的碳化物形態, 但對碳化物的分布狀態影響較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碳化物沿晶分布問題。觀察圖 4(b)~(d)可知,經不同溫度的固溶處理後,退火組織中鏈狀碳化物完全消除, 組織均勻性顯著提高,其退火級別分別為 AS9、AS6 和 AS5 級,均屬 合格的退火組織。由此可見,通過固溶處理獲得不平衡的馬氏體組織,改變二次球化退火的原始組織,是消除退火組織中鏈狀碳化物的主要原因。在 1000~1100℃的溫度範圍內,隨固溶溫度提升,退火組織均勻性和退火級別不斷提高。在 1000~1050℃較低的溫度範圍內,固溶溫度對退火組織級別影響較大;當固溶溫度≥1050℃時,退火組織中碳化物均勻性較高,固溶溫度升高時,退火組織級別變化不明顯。同 時,考慮到高溫固溶易造成晶粒粗大和混晶組織,且能耗較高,確定 1050℃為本試驗條件下的最佳固溶溫度。

3結論

(1) H13 鋼鍛材經緩冷退火處理後, 退火組織中碳化物的尺寸及分布均勻性較差,球化不完全,在奧氏體晶界處存在大量條片狀的鏈狀碳化物, 鏈狀碳化物相為 Cr23C6 和 Mo6C。

(2) 固溶處理可明顯改善 H13 鋼退火組織中的碳化物偏析,消除鏈狀碳化物,提高後序球化退火組織中碳化物的球化率及分布均勻性。在一定溫度範圍內,隨固溶溫度升高,球化退火組織越均勻。

(3) 當固溶溫度<1050℃時, 隨著固溶溫度的升高,球化退火組織級別明顯提高;固溶溫度≥1050℃時,球化退火組織中碳化物均勻性較高,固溶溫度對球化退火組織級別的影響較小。考慮到高溫固溶易造成晶粒粗大和混晶組織, 且能耗 較高, 確定1050℃為本試驗條件下的最佳固溶溫度。

參考文獻

[1] 崔崑.國內外模具用鋼發展概況[J].金屬熱 處 理,2007,32(1):1-11.

[2] 樊明強,毛磊,張雲飛,等.H13 鋼高溫壓縮過程中溫升對其變形行為及組織的影響[J].鋼鐵研 究 學 報,2017,29(9):756-761.

[3] 於靜.H13 熱作模具鋼的應用[J].特殊鋼,1993,14(5):44-46.

[4] 霍曉陽.影響 H13 熱作模具鋼等向性的因素[J].鋼鐵研究學報,2008,20(11):47-50.

[5] 胡心彬.鈮微合金化 H13 鋼的熱疲勞行為[D].上海:上海大學,2005.

[6] 宋雯雯,閔永安,吳曉春.H13 鋼中的碳化物分析及其演變規律研究[J].材料熱處理學報,2009,30(5):122-126.

[7] 顧佳羽,李歡.高溫正火對 H13 鋼鍛後組織的影響[J].金屬 熱處理,2012,37(6):70-72.

[8] 夏雲峰,張光川,朱文,等.消除 H13 模具鋼網狀碳化物的熱處理工藝研究[J].大型鑄鍛件,2017,39(3):38-40.

[9] 賈萍.用鍛後正火法改善 35Cr3Mo3W2V 模具鋼的鏈狀碳化物[J].金屬熱處理,1981,6(2):33-40.

[10] 張忠侃.H13 鋼碳化物球化過程及組織力學性能的研 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0.

[11] 章為夷. 等溫球化處理過程中球狀碳化物的 Ostwald 長大現 象[J].材料科學與工藝,1993,12(4):44-48.

熱家網培訓:感應器設計培訓│基礎知識培訓│熱處理工程培訓│金相培訓│CQI-9培訓

免責聲明:「熱家網」所推送的文章,本著傳播知識、有益學習和研究的目的進行摘錄,僅供讀者參考交流。文中的文字、圖片等信息,如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確認並支付相應的稿酬。如果大家對文章的內容有疑問,可以在底部留言。

相關焦點

  • 【圖書推薦】特殊鋼中碳化物控制
    》系統闡述了特殊鋼生產中在電渣重熔、軋制和熱處理過程中碳化物的演變與控制,以及稀土、鎂、氮、鈦等合金元素作為異質形核劑進行合金化處理對特殊鋼中碳化物的影響。3.2 熱軋工藝對碳化物的影響 3.3 冷軋工藝對碳化物的影響 4 熱處理工藝對鋼中碳化物的影響 4.1 球化退火工藝對碳化物的影響 4.2 淬火工藝對碳化物的影響 4.3 回火工藝對碳化物的影響
  • 緊固件滲碳後的熱處理工藝
    緊固件為了能夠提高性能質量、表面光滑度及美觀度,經常會對緊固件進行表面處理—滲碳,為了讓緊固件能夠進一步得到質量高硬度能力和耐磨性,很多廠商會經過緊固件滲碳後熱處理工藝。將零件自熱處理爐中取出直接淬火,然後回火以獲得表面所需的硬度。預冷的目的是減小零件變形,使表面的殘餘奧氏體因碳化物的析出而減少。
  • GCr15鋼的工藝性能
    GCr15鋼的可鍛性較好,鍛造溫度範圍寬,網狀碳化物析出傾向性小。鍛造工藝一般為:加熱溫度1050~1100℃,始鍛溫度1020~1080℃,終鍛溫度850℃,鍛後空冷。鍛後組織為細片狀珠光體,允許有細小網狀碳化物出現。這樣的組織可以不經正火直接進行球化退火。
  • 鋼材的熱處理知識,齒輪加工工藝及熱處理
    文/大山一般零件生產的工藝路線:毛坯生產 —預備熱處理 —機械加工 —最終熱處理 —機械精加工。在零件加工中一般要經歷兩次熱處理,即預備熱處理和最終熱處理。預備熱處理 : 預備熱處理 : 退火(爐冷) ; 正火(空冷),以得到珠光體類組織;其目的是調整硬度,便於切削加工;改善組織(均勻組織、均勻成分、消除網狀碳化物等);細化晶粒,為最終熱處理做組織準備最終熱處理 :淬火 :以得到M組織
  • 金屬熱處理基礎入門必須了解的二十個知識點
    1、什麼是熱處理將固態金屬或合金採取適當方式進行加熱,保溫一定的時間,以一定的冷卻速度冷卻以改變其組織,從而獲得所需性能的一種工藝方法。2、熱處理的目的是什麼通過適當的熱處理工藝改變鋼的內部組織結構,來控制相變過程中組織轉變的程度和轉變產物的形態,從而改善鋼的性能。
  • 熱處理工藝退火種類
    金屬零部件在使用前,為了提高其使用硬度等,可以通過熱處理工藝效果進行提升,其退火工藝是熱處理過程中常見的方式,熱處理工藝退火主要有:不完全退火、等溫退火、均勻化退火(擴散退火)和完全退火四大方式,根據具體需求情況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中華標準件根據具體了解分享四種退火工藝效果分析。
  • 電渣重熔H13鋼錠球化退火工藝優化
    H13熱作模具鋼由於含大量Cr、V等合金元素而具有高的熱強性和淬透性,鋼錠交貨前須經球化退火以消除內應力,降低硬度,提高切削加工性能。球化除降低硬度外,對顯微組織、碳化物分布狀態等都會產生影響。目前,國內外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多集中在鍛後熱處理工藝,而針對鑄態組織研究很少。某公司採用INTECO氣體保護電渣爐生產的H13鋼錠,經球化退火後存在硬度偏高及大顆粒碳化物聚集、粘連等問題,且退火周期較長。
  • 金屬熱處理過程中的硬度、力學性能及組織不合格問題解析
    這些硬度缺陷由於材料選擇不當,原始組織不良,高頻淬火加熱的電參數、感應器和冷卻裝置不當等因素所造成的。高頻淬火多用於中碳結構鋼和低碳中合金結構鋼,由於高頻淬火加熱是快速加熱,奧氏體中的碳來不及通過擴散而未充分均勻化,因此,含有Cr、Mo、W、V等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鋼,由於相變點較高,高頻感應加熱淬火時,易產生軟點和硬度不均勻,選擇高頻淬火用鋼時,應考慮上述元素不要超過一定含量。
  • 熱處理對馬氏體不鏽鋼顯微組織和性能影響
    因此,這些鋼通常被廣泛應用於蒸汽發生器、壓力容器、混合器葉片、切割工具和海上石油開採平臺等過熱或過冷的服役環境中[1-3]。在退火條件下, 馬氏體不鏽鋼會產生一種含有球化碳化物的鐵素體基質微觀結構, 如果想完全得到馬氏體結構而不產生鐵素體和殘餘奧氏體, 完善的熱處理工藝是非常必要的[4-5]。
  • 合金鋼20CrMnTi等熱處理滲碳鋼小知識及應用舉例
    目的提高淬透性,保證鋼經滲碳、淬火和低溫回火後,心部得到低碳馬氏體組織,提高強度和韌性。除此之外,鉻能顯著提高滲碳層的含碳量,鎳可有效地抑制晶粒長大,細化晶粒,提高強韌性。附加合金元素是鎢、鉬、鈦、釩等。目的是在900℃以上高溫滲碳時,鎢、鉬、鈦、釩等合金元素在鋼中形成穩定的強碳化物,以阻礙奧氏體晶粒的長大,獲得細小的組織,即細晶強化。
  • 鍋爐壓力壓力容器常用耐熱鋼的焊接熱處理工藝
    鍋爐壓力容器常用耐熱鋼的焊接熱處理工藝主是焊前、焊中、焊後的加熱處理。一,預熱溫度和層間溫度的控制對耐熱鋼推薦選用的預熱溫度和層間度溫見圖1。加氫反應器的元部件,經熱切割後,切口熱影響區經機加工去除硬化層,所有焊接坡口均需機加工製備且經磁粉探傷檢測合格。二,後熱和焊後熱處理這類鋼冷裂傾向大,導致產生裂紋的影響因素中,氫的影響居首位,因此,焊後(或中間停焊)必須立即消氫。
  • 鋼材的熱處理組織缺陷與預防對策
    ▼表1 常用鋼種熱處理工藝、組織及性能一般零件根據工作服役情況,確定主要性能要求,從而選擇合適的熱處理工藝和使用狀態下的組織。熱處理質量除了通過對熱處理零件或隨爐試樣的性能進行測試外,還有一些性能或熱處理缺陷如,耐蝕性、耐磨性、紅硬性以及脫碳、過熱、過燒等等,必須通過金相組織的檢驗來檢查。
  • 防爆切割刀具製造工藝簡述
    除用熔煉方法生產的高速鋼外,20世紀60年代以後又出現了粉末冶金高速鋼,它的優點是避免了熔煉法生產所造成的碳化物偏析而引起機械性能降低和熱處理變形。碳化物不均勻度隨原材料直徑和厚度增大而增加,共晶碳化物硬而脆且相當穩定,不能用正常熱處理方法消除,只有通過鍛造才能擊碎共晶碳化物,並同時配合相應熱處理流程,才能使合金碳化物呈細、小、勻、圓分布於鋼基體,變脆性相為強化相。
  • 熱處理「四把火」到底是什麼?
    三、正火 1、正火工藝 正火是將鋼件加熱到臨界溫度(完全奧氏體化的溫度)以上30-50℃,保溫適當時間後,從爐中取出在空氣中或噴水、噴霧或吹風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
  • 鉬(Mo)元素在鋼中的作用
    鉬在鋼中能提高淬透性和熱強性。防止回火脆性,增加剩磁和矯頑力以及在某些介質中的抗蝕性。      在調質鋼中,鉬能使較大斷面的零件淬深、淬透,提高鋼的抗回火性或回火穩定性,使零件可以在較高溫度下回火,從而更有效地消除(或降低)殘餘應力,提高塑性。
  • 鉬元素在鋼中的作用
    一、鉬對鋼的顯微組織及熱處理的影響1)鉬在鋼中可固溶於鐵素體、奧氏體和碳化物中,它是縮小奧氏體相區的元素。2)當鉬含量較低時,與鐵、碳形成複合的滲碳體,含量較高時可形成鉬的特殊碳化物。3)由於鉬使形變強化後的軟化溫度以及再結晶溫度提高,並極大提高鐵素體的蠕變抗力,可以有效抑制滲碳體在450~600℃下聚集,促進特殊碳化物的析出,因而成為提高鋼熱強性的最有效的合金元素。
  • 「冷衝壓模具的表面熱處理工藝」及「冷衝壓模具的化學熱處理工藝...
    ,化學性能的熱處理工藝。 21 3)滲碳零件淬火 滲碳只能改變零件表面的化學成分,而零件表面的最終強化則必須經過適當的熱處理。通過熱處理使零件的高碳表層獲得細小的馬氏體、適量的殘留奧氏體和彌散分布的粒狀碳化物;零件的心部由低碳馬氏體、託氏體、索氏體等組織組成。
  • 鉻在鋼中的作用(Cr)
    一、鉻對鋼的顯微組織及熱處理的影響
  • 鉬元素在鋼中的作用(Mo)
    一、鉬對鋼的顯微組織及熱處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