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張古生物復原圖的故事

2020-10-13 返樸

古生物學本身的特殊性就在於,除了純科學部分之外,對地質時間和古代生命和環境的了解和探索,甚至也包括對它們的羅曼蒂克的幻想和延伸,都同樣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而以上這些與純科學研究之間的溝通需要,正是古生物復原藝術的重要意義。

撰文 | 盧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來源:中科院之聲

最近以女性早期化石收集和研究者瑪麗·安寧為故事原型的英國電影《菊石》上映了,趁此機會,我想展開講講瑪麗·安寧與世界上第一幅古生物復原圖的故事。

圖1 電影《菊石》海報丨圖片來源於網絡

18到19世紀初的英國,認為古生物學家都穿著戶外服裝、灰頭土臉的現代刻板印象還完全不存在,研究地質學、博物學和化石的主要是一批所謂的「業餘紳士科學家「(gentleman amateur),這些人通常生活優渥,生活在風景如畫的鄉村莊園中,在學會、沙龍和禮堂演講中傳播交流最新研究進展和看法,但他們很少長期呆在野外、親自收集化石。

另一方面,化石收集和收藏已經有較長的歷史,但這些活動往往和自然科學研究沒有什麼關係,比如,菊石化石主要是被當成被傳說中的聖人殺死的蛇的遺骨而販賣給觀光者。瑪麗·安寧開始收集化石也完全是迫於生計,她家正在盛產侏羅紀海洋生物化石的多塞特郡西部的海濱小鎮萊姆裡吉斯,她貧窮的父親和哥哥早就開始採集和販賣化石來貼補家用。然而,她和其他化石獵人不同,她在收集化石的過程中並不只為了賺錢,而是在大量實地觀測的基礎上,自學了大量相關知識(她為了閱讀居維葉的著作,還自學了法語),提出了自己的重要見解,同時與一批科學家緊密交流和合作,對19世紀初地球歷史和古代生命的革命性科學進展作出了獨特而巨大的貢獻。

圖2 瑪麗·安寧丨圖片來源於網絡

瑪麗·安寧在生前已經非常有名。雖然有時她的科學貢獻並沒有得到正式承認(確實,這主要是因為她女性和業餘身份的限制,這也為她的後世名聲增添了持續不斷的迴響),但總的來說,當時科學界的主要人物對她還是相當尊重的。

1830年,瑪麗·安寧因為投資不善遇到了個人經濟問題,她的同鄉、好友和合作者,地質學家亨利·德拉布歇(Henry Thomas De la Beche)想了一個辦法。德拉布歇基於當時瑪麗·安寧的化石最新發現,畫了一幅名叫《更古代的多塞特郡(Duria antiquior)》的小幅水彩畫,他請一位專業畫家將這幅水彩複製為石版畫大量印刷,以每張2英鎊10先令的價格出售,並將收益全部給瑪麗·安寧。這是相當高的價格,每張要相當於當時普通工人五個星期的薪水。相比之下,瑪麗·安寧1811年找到的第一副五米多長的魚龍骨架只賣了23英鎊。

圖3 亨利·德拉布歇丨圖片來源於網絡

石版畫的買主主要是德拉布歇富裕的同事和歐洲大陸學術界的一些科學家,他們在演講和授課時一再使用這些畫,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更古代的多塞特郡》廣受歡迎,多次被重印和臨摹,不僅改善了瑪麗·安寧的經濟困難,而且在引起科學界對化石和地質歷史興趣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還成為之後湧現出來的一大批古生物復原藝術的先聲。

德拉布歇本人擅長地質繪圖,業餘也隨手畫一些漫畫自娛(他在著名的「泥盆系大爭論」中畫了很多漫畫諷刺他的學術對手),但並不是專業畫家,所以《更古代的多塞特郡》的畫風看來有些稚拙。畫面的主體是瑪麗·安寧的兩個重大發現:蛇頸龍和魚龍,它們正在畫面的焦點處打成一團。畫中當然有一些典型的早期錯誤,如身披鱷魚骨板的魚龍、像蛇一樣彎曲脖子的蛇頸龍、充滿異域風情的棕櫚樹等等;還有一些時代風貌,比如在整幅畫的34隻動物中,近一半都在拼殺搏鬥,這是典型的19世紀式的、自詡文明的西方人對野蠻的原始世界充滿鬥爭和殺戮的想像。

圖4 《更古代的多塞特郡》全圖丨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是,畫中還有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實際上卻反映了當時古生物研究的前沿成果。比如:畫面左下角的魚龍、中間的蛇頸龍和右下角的魚身下都畫著一些橢圓狀物體,顯示它們在排出糞便。這是因為不久前瑪麗·安寧剛剛解開糞化石成因之謎。糞化石在某些沉積地層中很常見,但在這之前,人們並不清楚其成因,只根據想像的功能把它和其他一些物質一起統稱為「祛毒石(有翻譯為「牛黃石」)」,瑪麗·安寧卻觀察到,這些石頭的斷面中往往露出碎骨和魚鱗,且有時在完整的化石骨架腹部保存有同樣的石頭,從而正確推斷出它們是排洩物的化石。

畫面中穿插的烏賊狀生物,則顯示了對箭石(Belemnite)分類學歸屬的洞見。箭石是一種子彈形狀的化石,過去也被叫做「魔鬼的手指」,人們將其磨成末做藥用。瑪麗·安寧發現箭石和其軟體保存在一起的化石,其軟體部分還保存了類似現生烏賊的墨囊的結構,推斷出箭石是像烏賊一樣的頭足動物的內殼。以上兩個發現都是在德拉布歇作畫的前一年,即1829年,由威廉·巴克蘭在科學界剛剛發表的。

圖5 《更古代的多塞特郡》局部,注意對糞化石成因的復原丨圖片來源於網絡

《更古代的多塞特郡》並不穩坐歷史上第一幅古生物復原圖的寶座。法國博物學家讓·赫爾曼(Jean Hermann)早在1800年就畫過一幅非常精美的翼龍復原圖,但這幅圖並沒有像《更古代的多塞特郡》那樣公開發表過。偉大的居維葉在他公開發表的著作中曾給骨骼復原上加上了動物的外形輪廓,不僅如此,居維葉其實曾在他的手稿中給史前生物的骨架添加過肌肉、皮膚和毛髮,但他只是試驗性地做這些事,並沒有發表這些插圖。有人推測,這可能是他認為這類復原本質上是無法確證的、與科學無關的東西,不應在學術著作上發表。

圖6 居維葉著作中對滅絕哺乳動物的輪廓復原丨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純科學的意義來說,居維葉無疑是對的,直到今天,古生物復原畫仍然主要是建立在合理猜想基礎上的、面向大眾的藝術範疇內的東西,而真正的古生物學研究集中在可驗證的、對化石證據本身的闡釋和數據挖掘上。但古生物學本身的特殊性就在於,除了純科學部分之外,對地質時間和古代生命和環境的了解和探索,甚至也包括對它們的羅曼蒂克的幻想和延伸,都同樣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而以上這些與純科學研究之間的溝通需要,正是古生物復原藝術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我和其他同事在科學普及平臺上寫作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1. Lescaze, Zoë. Paleoart: Visions of the Prehistoric Past. Germany: Taschen, 2017.

2. McGowan, Christopher. The Dragon Seekers: How An Extraordinary Cicle Of Fossilists Discovered The Dinosaurs And Paved The Way For Darwin. Basic Books, 2009.

3. Rudwick, Martin J. S.. Scenes from Deep Time: Early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rehistoric World.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4. Witton, Mark, Darren Naish, and John Conway. "State of the Palaeoart." Palaeontologia Electronica 17, no. 3 (2014): 17-3.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科院之聲」。

相關焦點

  • 世界上第一張古生物復原圖的故事丨盧靜的奇物櫃
    最近以女性早期化石收集和研究者瑪麗·安寧為故事原型的英國電影《菊石》上映了,趁此機會,我想展開講講瑪麗·安寧與世界上第一幅古生物復原圖的故事。相比之下,瑪麗·安寧1811年找到的第一副五米多長的魚龍骨架只買了23英鎊。
  • 瑪麗·安寧與世界上第一幅古生物復原圖的故事
    最近以女性早期化石收集和研究者瑪麗·安寧為故事原型的英國電影《菊石》上映了,趁此機會,我想展開講講瑪麗·安寧與世界上第一幅古生物復原圖的故事。相比之下,瑪麗·安寧1811年找到的第一副五米多長的魚龍骨架只買了23英鎊。石版畫的買主主要是德拉布歇富裕的同事和歐洲大陸學術界的一些科學家,他們在演講和授課時一再使用這些畫,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更古代的多塞特郡》廣受歡迎,多次被重印和臨摹,不僅改善了瑪麗·安寧的經濟困難,而且在引起科學界對化石和地質歷史興趣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還成為之後湧現出來的一大批古生物復原藝術的先聲。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歷史過往:1993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在論文中首先提出「甕安生物群」的概念。隨後幾年更多古生物學研究者陸續在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一批獨特的「具細胞結構的海綿動物化石及後生動物胚胎化石」,論文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使得甕安生物群開始獲得國際影響力。
  • 盤點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那些大量不同物種化石堆積在一起的地方就被稱為古生物化石群。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發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群。 歷史過往:1993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在論文中首先提出「甕安生物群」的概念。隨後幾年更多古生物學研究者陸續在甕安生物群中發現一批獨特的「具細胞結構的海綿動物化石及後生動物胚胎化石」,論文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使得甕安生物群開始獲得國際影響力。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許你一個花花世界—新聞—科學網
    遼寧古果復原圖 中國工蕨復原圖 南京花復原圖 從植物學上來說,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現在地球上總共大約有25萬種被子植物,也就是有著20餘萬種不同的花美麗綻放,點綴著人們賴以生存的星球家園。除了盛開著各色鮮花的被子植物之外,植物世界還有大約800種裸子植物、1.2萬種蕨類植物和大約2.1萬種苔蘚植物。
  • 《恐龍足跡》匯集近400張珍貴照片 恐龍用兩足還是四足行走
    甘肅永靖縣鹽鍋峽,世界上最精彩的足跡化石點之一:一群30來米長的大夏巨龍到古湖畔喝水。禽龍群喜歡跟著這些大傢伙,因為總能揀到點便宜。幾隻肉食性馳龍尾隨而至,打算捕捉那些老弱病殘做大餐,驚起岸邊棲息的水鳥和翼龍——一億多年前的各大類生物,將腳印留在了同一片湖灘上。足跡獵人根據這些足跡化石,復原出當時的熱鬧場景。
  • 《恐龍再現II》推薦:快上車,下一站是史前世界!
    《恐龍再現II》推薦:快上車,下一站是史前世界!如果2019年你要我推薦一本古生物復原圖集,我肯定會推薦《恐龍再現》,但是如果2020年讓我推薦,那麼必須加上《恐龍再現II》。,不僅僅是了解古生物復原圖的創作經過,還有他們的個人經歷和習慣愛好。
  • 《恐龍再現II》書評:快上車,下一站是史前世界
    《恐龍再現II》書評:快上車,下一站是史前世界! 如果2019年你要我推薦一本古生物復原圖集,我肯定會推薦《恐龍再現》,但是如果2020年讓我推薦,那麼必須加上《恐龍再現II》。,並且輔以他們的訪談內容,在欣賞精美古生物復原圖的同時,也能夠貼近這些藝術家,不僅僅是了解古生物復原圖的創作經過,還有他們的個人經歷和習慣愛好。
  • 古生物化石保護杯「地球的故事」攝影作品網絡徵集啟事
    為尋求保護地球資源環境的途徑和鑰匙,廣大地質工作者正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來探索地球演變的歷史和生命的起源發展,為倡導每一位社會公民保護地球歷史遺蹟——古生物化石,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在第43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國土資源部聯合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所屬五洲傳播中心,以「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為主題,在全國開展古生物化石保護杯「地球的故事」攝影作品網絡徵集大賽(以下簡稱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一億年前介形蟲的有性生殖行為 2020-09-30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2018-09-1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劉青和張青青在研究員王博指導下,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團隊、臨沂大學鄭曉廷團隊合作,報導了27
  • 國內唯一古生物化石形象重建師:畫出千幅恐龍(圖)
    經過和科學家的反覆溝通、修改,最終趙闖的復原圖被採納,成功登上《自然》雜誌封面。  在這之後,國內外的很多專家學者開始找到趙闖,希望能與他合作。一些博物館也邀請趙闖為他們創作科學復原圖。受到專業認可的趙闖有點兒小得意。也就是從這時起,趙闖擺脫了單純靠藝術想像畫恐龍的路子,正式走上了科學復原古生物化石形象的道路。
  • 目前的霸王龍形象都是化石復原圖,那麼它們有沒有可能長著羽毛
    最早的霸王龍復原圖是滿身的鱗片,長羽毛的復原圖出現在21世紀,來自於中國遼西。遼西的熱河生物群代表了早期白堊紀的神奇世界,古生物學家們在遼西發現了大量長羽毛的恐龍化石,其中就包括我們上文所說的羽王龍和帝龍。
  • 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名字帶「恐」的巨大古生物?
    恐龍提到古生物,恐龍絕對是最為人熟知的其實在史前時代,除了恐龍,還有一些古生物也被科學家們冠名了"恐"字,它們通常也都有著巨大的體型和駭人的長相。恐象的長牙長在下巴上,並朝向地面,這樣的牙齒顯然並不適合用來打鬥,而是像一把挖土的鐵鎬,幫助它們取食土裡的植物根莖。
  • 這些「古生物復原圖」真的不是科學家胡B畫的?
    如果對著骨架做出來的復原圖,和現實情況可以差那麼多,那豈不是說……我們對著恐龍骨骼做出來的復原圖,其實也有可能…… 由上至下:滄龍骨骼,村田雄介想像出的滄龍, 或者,一直被我們嘲笑的「小短手」霸王龍,會不會其實…… 霸王龍:……………… 古生物復原圖到底是不是胡
  • 鄯善侏羅紀博物館開工建設為1.6億年古生物安新家
    6月14日,記者從鄯善縣國土局採訪獲知,為給1.6億年前的古生物安新家,日前,鄯善侏羅紀博物館已投入全面建設中。
  • 遺憾地告訴你,那些你印象中的古生物形象,其實基本上都是錯誤的
    對於很多喜歡看國外影片的朋友們來說,提起「恐龍」系列的劇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來的應該是科幻冒險電影的經典之作《侏羅紀公園》>誠然,作為史匹柏的成名之作,《侏羅紀公園》確實滿足了很多人對於史前世界的嚮往,其中各種恐龍動物的形象幾乎已經成為了現在公眾對於恐龍普遍印象的借鑑,水下巨獸和陸地怪物,他們都擁有長而鋒利的指甲和尖銳的牙齒,各生物的傷害力和撕咬能力放到現在來說比任何生物都要恐怖
  • 「真實的白堊紀,琥珀中的恐龍世界」講座精彩回顧!
    1月11日上午,「首都科學講堂」之《真實的白堊紀,琥珀中的恐龍世界》活動在北京科學中心火熱開講。本次活動主講嘉賓是知名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邢立達老師。此次活動現場,邢老師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觀眾分享了琥珀的相關知識以及自己發現恐龍琥珀、古鳥琥珀、蛙琥珀的故事。活動一開始,邢老師通過大量的恐龍化石照片和恐龍復原圖,向大家介紹了我們熟知的恐龍形象,以及被發現的世界上第一隻帶毛的恐龍、第一隻會飛的恐龍。邢老師介紹,「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不是個假說,而是已經被證實的真理。
  • 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科研團隊揭示寒武紀大爆發生態驅動新維度
    雲南網訊(記者 高藝萌 通訊員 王崴)日前,雲南大學古生物研究院李昱靜博士聯合英國萊斯特大學對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中的疑難類群典型代表——古蟲動物進行了全新的古生態學研究,成果以《寒武紀早期遊泳動物古蟲的共生汙染》(Symbiotic fouling of Vetulic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