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善侏羅紀博物館開工建設為1.6億年古生物安新家

2021-02-10 吐魯番政府網

6月14日,記者從鄯善縣國土局採訪獲知,為給1.6億年前的古生物安新家,日前,鄯善侏羅紀博物館已投入全面建設中。

項目負責人、鄯善縣國土局工程師謝燕介紹說,侏羅紀博物館位於鄯善縣城蒲昌路以北,於今年3月完成施工圖設計後進入建設期。該館建築面積為11410.81平方米,建成後,「最大的侏羅紀恐龍」「鄯善龍」、「嘉峪龍」及侏羅紀「中日蝴蝶龍」、侏羅紀陸龜這些古生物將齊聚一館,供更多人了解、研究侏羅紀古生物。

鄯善縣從2013年開始申報、2014年4月著手籌建地質古生物類博物館,2014年6月通過評審建設該館。

謝燕介紹說,項目計劃投資12000萬元,博物館地深6.9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分區展示。「在鄯善建立侏羅紀博物館這一化石收藏中心,不僅為鄯善古生物化石提供了國內外研究平臺, 更為後繼保護開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科學普及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利用研究過程中揭示出的大量新、奇、特化石復原模型、化石復原圖、化石的聲光錄相帶影像展示進行科普教育,可以讓時光倒流1.6億年,展示一個身長35米、體重30噸的龐然大物悠然出現在密林中的場景。同時,展示科學家們在鄯善進行研究生命演化上所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並通過開發鄯善地質旅遊產品,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灌輸有關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形成等知識,激發老百姓對化石的自覺保護意識。」謝燕說。

鄯善縣古生物化石資源十分豐富,侏羅紀-白堊紀恐龍化石尤為豐富,具有獨特性、稀有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等特點,有極高的科研、科普和旅遊價值,大部分化石處於原地保存狀態,原始保存狀態好,為研究古生物化石分類、演化及其古地理、古生態環境等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此次修建的「鄯善侏羅紀博物館」將系統展示各類古生物化石,其中大部分是恐龍化石。對加強科學普及、科學考察、促進和帶動當地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作者:特約記者 劉蓉]  

相關焦點

  • 四川自貢新發現距今1.6億年恐龍小腿骨化石
    來源:央視網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萬綠湖畔發現2億年前侏羅紀的菊石化石!
    記者從河源市博物館獲悉 東源縣雙江鎮增坑保護站 建設過程中發現大量菊石化石 市博物館技術人員 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牟林博士針對增坑地區發現的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今日,走近我們「雲探秘」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的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隸屬於遼寧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由朝陽市政府投資建設,是一個集化石展覽、化石收藏、化石和地質知識科普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是自然科學普及和教育的重要基地。
  • 十大備選 古生物博物館介紹
    博物館的科研情況簡介博物館現有化石和地質專業人員2人,幾年來與中科院古脊椎所、中國地質博物館、首師大、沈師大、遼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為科研提供研究平臺和化石材料中國古動物館(英文簡稱PMC)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建的,中國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的博物館。中科院古脊椎所是我國目前唯一專門從事古脊椎動物學、古人類學及相關生物地層學研究的學術機構。
  • 重慶工地發現侏羅紀蛇頸龜化石 距今1.4億年(圖)
    如今,仍有很多龜類快樂地生活在地球上,圖片中這隻澳大利亞長頸龜,可能跟億萬年前的蛇頸龜長得差不多吧。  重慶晨報訊 記者 傅柃暢 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地球上有什麼生物?相信大家首先想起的會是恐龍。  而前幾天,渝北回興一工地挖出的烏龜化石,經重慶自然博物館專家實地勘察,確定正是來自這個時期。
  • 男子外出散步,走著走著就發現了距今1.6億年恐龍化石
    12月21日14時,家住四川自貢的李先生外出散步時,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四川一男子遛彎偶遇恐龍化石,專家:距今大約1.6億年
    12月21日下午,家住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附近的市民李先生同家人外出散步時,偶然在路邊發現疑似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隨即,李先生將情況向自貢恐龍博物館進行了報告,博物館立即派專家前往現場勘查並妥善保護。資料圖 和冠心 攝 圖文無關21日晚間,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江山表示,經專家初步認定,已基本確定為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
  • 1.6億年前侏羅紀「小老鼠」化石,揭示哺乳動物舌骨的早期演化
    最近,瀋陽師範大學領導的國際合作小組報導了一項新研究:在我國內蒙古地區距今約1.64億年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哺乳型動物化石--「微小柱齒獸」 (Microdocodon) 。
  • 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活著」
    大約5.2億年前,在雲南澄江的一片淺海中,生活著一群形狀各異、結構複雜的動物:有的體型龐大,有的則穿著硬殼。突然有一天,地震引發的海嘯把它們衝到了沙灘上,然後很快被泥沙掩埋. 世事瞬息萬變。澄江化石遺址自然博物館館長陳泰民介紹,2012年7月,中國澄江化石遺址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亞洲唯一的化石世界遺產。 在這個4.2萬平方米的博物館裡,有6萬多件古生物化石和活體動物標本,其中包括5萬件澄江化石。市政廳的瑰寶——昆明魚化石,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個器官:大腦、心臟和脊椎。
  • 與恐龍同宿,探秘侏羅紀!博物館奇妙夜,時光之門在這一夜只為你開放~
    這一夜,我們博覽世界之最,領略大自然的智慧;在恐龍密室裡破譯密碼,尋找屬於我們的寶藏;動手實踐,為恐龍恢復模樣;掌握野外生存技能,搭建自己的"家";都是家園的守護者,與"恐龍"一起巡夜;追尋化石的足跡,修復5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在帳篷裡鄰恐龍酣眠,夢回侏羅紀……
  • 美國媒體稱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四川自貢有一座侏羅紀公園
    我笑了起來,快步朝劍龍走去,「自貢恐龍博物館」的行楷大字映入視野。這座形仿生活在距今1.55億至1.45億年前,侏羅紀晚期最具代表性之一的鳥臀目巨獸的建築正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恐龍博物館的大門。(Shaximiao Foundations)挖掘出一具恐龍化石,這具化石屬於一隻生存於1.64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的肉食性恐龍,它體長4米,被古生物學家董枝明教授而後命名為「建設氣龍」(Gasosaurus constructus Dong et Tang),以此獻給化石的發掘者。
  • 綦江首次發現1.5億年前蛇頸龜化石
    我區古生物化石又有重大發現。近日,文龍街道通惠社區一農民在勞作時發現一枚化石。6月12日,經古生物化石專家現場查勘鑑定確認,這枚化石是距今1.5億年前的蛇頸龜化石。這一發現,填補了綦江龜化石的空白。
  • 「發現侏羅紀--自貢恐龍博物館大展」亮點紛呈
    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1月29日成都消息 恐龍,這類曾經在地球上生存了1.6億年漫長時間的古生物,其神奇魅力讓人著迷和探索,其完全絕滅讓人遐想和思考。為了為臺灣同胞展現一個獨具特色的侏羅紀恐龍的奧妙世界,2月5日,薈萃了自貢恐龍博物館館藏的10具恐龍骨架、36件典型化石標本和8具仿真機器恐龍的「發現侏羅紀—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展」即將在臺北開展。其中不乏世界級的珍品。  董氏大山鋪龍(Dashanpusaurus dongi):首次公開對外展出。
  •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元旦全新亮相,市民紛紛打卡點讚
    現代快報訊(實習生張珊記者阿里亞)新年第一天,南京雞鳴寺路人流絡繹不絕,位於這條路上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同樣熱鬧非凡。大量精美化石標本首次展出、定製化石圖紋地磚、古生物主題的科學咖啡廳……經過近一年的閉館升級改造,該博物館於1月1日起重新開館,前來打卡的首批觀眾紛紛點讚煥然一新的博物館。
  • 世界一流侏羅紀公園落戶廣州 最快明年底開放
    侏羅紀公園落戶廣州東郊投資4億,定址天鹿湖森林公園,最快明年底開放  南方網訊  巨大的「霸王龍」張開血盆大口,撲向食植物的「三角龍」;身披堅甲的「甲龍」用尾錘擊打兇猛來犯的「恐爪龍」……這些只在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裡才能看到的數億年前恐龍世界弱肉強食的場景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為自貢第161個恐龍化石發現點
    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12月21日下午2時過,陽光明媚,家住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的自貢市民李飛和妻子二人,趁著午後的陽光,來到附近王阿山散步曬太陽,這裡也是一處正在建設的施工現場。沿著湖邊走到一處被鑿開的巖壁時,從事了15年地質古生物研究的李飛下意識地望向巖壁的露頭。
  • 來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 變個古生物考古學家吧
    2021年開年,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接踵推出全新特色展覽和線下、線上活動項目,以趣味的方式普及科學,以創新的玩法迎接牛年的到來。珍稀動物標本+首度展出的化石 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為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知識,傳遞環境保護理念,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廣場1層中庭和東北庭特別推出專題展覽——「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動物標本展,通過系列動物標本、自然藝術景觀、科普圖文相結合,呈現了「野性北美落基山脈生物群」「世界上最高的動物:長頸鹿」「馬達加斯加的精靈: 環尾狐猴」和「萌寵小熊貓」四大主題場景。
  • 1.6億年!一個存活到現在的植物「活化石」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董重博士等人與美國科研人員一起合作,在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村的侏羅紀化石層中,發現了兩枚1.6億年前的穗花杉化石植物。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科學家是如何辨別出1.6億年前化石的真實身份?作為植物界的「活化石」,穗花杉與它的祖先相比有什麼改變?它們如今的生存狀態又如何呢?記者走訪了參與研究的相關科學家。
  •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下月開館 到沈師免費看恐龍
    2007年正式動土建工的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即將與市民正式見面。3月31日,瀋陽師範大學透露,建於沈師院內的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將於今年5月21日正式開館,該館計劃將向市民免費開放,曾經參展「2010上海世博會」的沈師發現的「赫氏近鳥龍」也將作為本館明星一展風採。
  • 國家電投、華能、三峽集團等2.2GW光伏電站項目開工
    國家電投、華能、三峽集團等2.2GW光伏電站項目開工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11月以來,國家電投、華能、三峽集團、正泰、明陽集團等多家企業投建的光伏項目陸續開工。正泰湖北浠水巴河150MW農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開工11月12日,正泰浠水巴河150MW農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開工儀式在湖北浠水縣舉行。項目採用板上發電,板下養殖+種植的農漁光互補模式,總建設規模150兆瓦,項目計劃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規模為100MW,2020年11月開工,計劃2021年12月投產發電;二期計劃建設規模50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