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她說》上線了,其中第一個短片《魔鏡》,讓容貌焦慮的話題開始被討論。
鏡頭前的女人妝容精緻,
每天都要花上兩小時三十七分鐘,
對著鏡子一點點修飾自己。
大眼睛配上小俏鼻,
讓她既顯得嫵媚又不失嬌俏。
但她依舊覺得自己是個
醜陋基因的集大成者。
她曾動過整容的念頭,
隆鼻、削骨、填充、豐唇......
但醫生卻說她很美,
並且直指她內心的自卑。
那一刻,她迷茫了,
為什麼自信的人最美?
難道不是因為美才自信嗎?
到底什麼才是美?
法國藝術家Cécile Dormeau說:
「美與你的胸部大小無關,
也與你眼睛的顏色無關,
它在於你如何去看待
你內在的和周圍的美麗。」
美的形式不應被狹隘的眼光所局限,
也不應被陳舊的規則所制約。
所以請不要讓外在的皮囊,
禁錮了你豐富、坦蕩的靈魂。
容貌焦慮的背後是「社會」
這些年,
漫天的影視劇、廣告,
都在宣揚「顯而易見」的美,
不斷更新社會對於美的標準。
廣大女性更是不顧一切地
追求「標準美」,
過度整容、切胃、節食...
Cécile Dormeau曾說:
「我們生活在一個
痴迷於形象和身體的社會,
媒體和廣告向我們
展示了對完美的追求,
這讓女孩們感到不安和複雜。」
這種單一的審美標準,
讓女性徹底陷入了容貌焦慮。
前幾天,
消失已久的張檬出現在了一檔綜藝上。
這些年,面對整容被「毀容」的質疑,
她在節目中哭著說:
「我錯了,
整容是我活到現在最後悔的事情。」
從當初被力捧的影視新星,
到整容風波從演藝圈銷聲匿跡,
張檬似乎看明白了:
「真正的美,
從來不是皮囊,而是靈魂。」
你覺得自己好看嗎?
相信很少人會百分百肯定自己的外貌。
一個關於外貌的調查顯示:
「只有27%的人對自己的外表滿意,
近7成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容貌焦慮。」
但容貌焦慮實際就是一種
體像障礙的心理疾病,
即我們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外形,
並對自身的體貌缺陷
進行了無意識的誇張和臆想。
而焦慮的背後,
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惡意,
還有「販賣審美」的社會。
始於北宋後期的三寸金蓮,
讓女性瘋狂纏足緊跟審美,
再到如今人們所崇尚的白幼瘦,
女性早已在畸形的審美中迷失。
周冬雨官宣代言某內衣品牌,
在全網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嘲笑:
「瘦小單薄沒有『成熟』。」
但說白了,
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性感,
每個人都有對性感的定義,
難道性感只能是前凸後翹,
小蠻腰加大長腿嗎?
『性感』這個詞,
本就是人賦予的定義,
什麼時候可以反過來定義人?
還有前段時間,
衝上熱搜的大潤發尺碼錶。
除了販賣容貌焦慮,
還有什麼意義?
社會是具有包容性的,
任何人任何事都有存在的理由。
每個人都有權利詮釋自身的美,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美是不可複製的
社會流行的審美一直在變化,
今天流行BM風,明天推崇高顱頂。
沒有一種容貌是標準答案,
我們總會不斷審視自己。
女生希望自己瘦一點、好看一點,
男生希望自己高一點、結實一點。
對自己的不滿意是正常的,
但過於焦慮便會心理失衡。
在媒體的營銷下,
人們會逐漸迷失在龐大的信息流中。
甚至會因為自身與「標準美」的差距,
而選擇走進整容醫院,
重新畫一張熟悉又陌生的臉。
為了改善自己的缺點,
選擇整容無可厚非。
但過分追求所謂的「完美」,
模糊了自己對美的認知,
那是永遠不值得提倡的。
蜷川實花的《狼狽》,
中有一段對話令人深刻:
「姐姐你是因為堅強,才變得漂亮。」
「若是變漂亮了,就會變堅強。」
「漂亮」兩個字讓人搖擺不定,
更讓我們失去了定義美的權利。
韓國驚悚漫畫《整容液》中,
藝知從小就因為肥胖、醜陋,
受到了很多不公平待遇,
當她得到了「整容液」之後,
從此走向了「人生巔峰」,
那個自卑的藝知消失了。
但輕而易舉得到的反轉人生,
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
整容液的效果並不是永久的,
這意味著她需要更多的整容液,
不斷地變得更加完美。
欲望就像洪水猛獸,將她吞噬,
最後,她也因此丟了性命。
人追求美是很正常的心理,
我們質疑的從來就不是美,
而是單一的、標準化的美。
為什麼美一定是高白瘦?
為什麼美一定是大眼睛高鼻梁?
正如《魔鏡》中的獨白:
「最為包容,最為廣闊的美,
變得狹窄、單調。」
而縱容這一切發生的
正是被「完美」捆綁的我們。
在我看來,每個人的完美,
是成為自己,
那個不可複製的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在選秀綜藝層出不窮的時代,
好看的臉也成了一種能力。
美貌帶來的紅利和捷徑,
讓人看紅了眼。
無數的人都在追逐一張好看的臉,
並且在眾多面孔中,
選擇自己喜歡的五官,
照搬到自己的臉上。
這種接近病態式的焦慮,
讓追求美變了味道。
我們從不反對漂亮,
女孩追求美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我們本身要懂得發現美,
而不是在標準美的浪潮中,
使自己成為「審美客體」。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
自己在最真實的那一刻是美的,
是獨一無二的,
無論是外貌亦或是性格。
人是獨立的個體,
我們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取悅誰,
所以外在的無關緊要的因素,
不應該成為我們焦慮的來源。
在《魔鏡》的彩蛋中,
齊溪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在決定考中戲的時候,
她從不敢告訴任何人。
因為有人和她說,
她的鼻子不挺,臉有點寬,
而且皮膚也不好,
所以她也曾處於容貌焦慮中。
但是一個監考老師告訴她:
「演員的模樣就是要各有特色,
高矮胖瘦生旦淨末醜。
只有這樣,各種扮相的人物,
形色不一的人,才能湊成一臺戲。
真正的好演員絕不是由樣貌去定義的。」
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兩片樹葉,
正如我們都是與眾不同的,
我們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好與不好,
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陷入焦慮。
我們總是追著「漂亮」跑,
但到底誰說的「漂亮」最有分量,
誰又真正了解你自己?
每個人的靈魂都是特別的,
所以人的美從來不是千篇一律的。
正如嚴歌苓在《讀書與美麗》裡說道:
「一雙眼睛可以不漂亮,
但眼神可以美麗。
一副不夠標誌的面容,
可以有可愛的神態,
一副不完美的身材,
可以有好看的儀態和舉止。
這都在於一個靈魂的豐富和坦蕩。」
有人說,
這是個看臉的時代,對嗎?
不對,這並不全面。
還要看胸、看屁股,
有胸有屁股還得瘦,
所有人都被這無理的要求束縛著。
還是那句話,
追求漂亮沒有錯,
但是要清楚你所追求的,
是不是你內心想要的。
接受你自己的一切,
你會發現有時候缺點也很可愛。
「每個人都是美的,跟樣貌無關。
用全部生命力點亮自己,那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