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巨大恆星,密度不及水的億分之一,為何還能進行核聚變反應?

2020-10-18 徐德文科學頻道
宇宙的主角無疑是恆星,夜空中我們能看到的,除了月亮和幾顆太陽系的行星,其它的就都是恆星了。
恆星通常佔據了一個恆星系的絕大部分質量,所以恆星往往重得驚人。
最小的恆星是中子星,半徑只有10到20公裡,質量卻達到了太陽的1.35到2.1倍,可謂密度驚人,1立方釐米就有10億噸。
而最大的恆星是離我們9500光年的盾牌座UY,它的直徑是太陽的1708倍,即2,375,828,000公裡,內部可以裝下50億個太陽,或者6500萬億個地球,亮度是太陽的34萬倍。
如果把盾牌座UY和太陽交換位置,我們的地球就直接到它肚子裡涼快去了。
甚至火星、木星也將被它吞沒,只有土星勉強可以逃脫。
如此巨大的恆星,即使是光,繞它的赤道跑一圈也需要近7個小時,而繞我們的太陽卻僅需14.5秒。
盾牌座UY的巨大實在「罄竹難書」,你的下巴可能已經掉在地上彈了幾下了。而下面一個事實恐怕會讓你的眼睛也掉到地上去,噹噹當不知彈到哪裡去。
如此巨大的盾牌座UY,其質量卻只有太陽的32倍,這意味著它的密度極低,低到什麼程度了呢?簡單計算一下,你就知道它的密度只有9×10^-9克/立方釐米,也就是不到水密度的1億分之一。
這個密度有多小呢?它已經可以和保溫瓶內膽的真空度相當了,甚至比電燈泡的真空度還高。
我們的太陽是多少呢?1.4克/立方釐米。
盾牌座UY的質量主要集中在核心,這意味著它外圍的密度會更小,如果它在我們太陽的位置,是不是意味著地球、火星、木星雖然在它的肚子裡,仍然有可能倖存下來呢?
這就帶來一個有趣的問題,宇宙中那些巨大恆星的內部,會不會仍然有行星存在呢?
這個腦洞可能大得太過分了。
盾牌座UY的壽命只有1000萬年到5000萬年,亮度是太陽的34萬倍,這意味著它溫度極高,一刻不停地向周圍輻射著巨大的能量,沒有任何星球能在它內部的高溫中倖存下來。
即使高溫不會影響這些行星,即使密度比水還低1億倍,其內部還是有大量的粒子存在,這些行星出現在那裡,很快就會因為摩擦力減速,燃燒著墜入恆星的更深處。
一些人可能會提出另一個問題,盾牌座UY密度如此之低,它怎麼會發生聚變反應釋放能量的呢?
事實上恆星的聚變反應都在核心進行,這裡的物質被壓縮到高溫高壓高密度狀態,所以才會點燃氫聚變;而盾牌座UY的核心,實際已經點燃氦聚變了,氫則在氦芯周圍的殼層中繼續融合。
這樣的情況註定無法維持很久,很快盾牌座UY就將走完它短暫的一生,在超新星的巨大爆炸中坍縮成一顆黑洞,爆發時的亮度將超過整個銀河系的亮度,伽馬射線暴會把周圍恆星系的生命殺滅——如果有的話。幸好我們離它還比較遠!
不光體積巨大的恆星密度極低,質量巨大的黑洞也是如此。一個超過太陽37.7億倍質量的黑洞,其視界內的密度就已經比空氣還小了,這可能已徹底顛覆了你黑洞密度無限大的概念了吧?事實上這個無限大是指它的奇點,而我們平時說的黑洞大小,是指它的視界,體積和直徑是呈立方關係的,質量越大密度越小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甚至有一個觀點說,我們的宇宙就是一個黑洞,因為按可觀測宇宙直徑930億光年來算,其密度剛好和同樣大小的黑洞密度相當,這就不得不引人遐想了,難道我們的宇宙本來就是一個黑洞?

相關焦點

  • 最大恆星:密度不到水的億分之一,為何還能進行核聚變?
    如此巨大的盾牌座UY,其質量卻只有太陽的32倍,這意味著它的密度極低,低到什麼程度了呢?簡單計算一下,你就知道它的密度只有9×10^-9克/立方釐米,也就是不到水密度的1億分之一。即使高溫不會影響這些行星,即使密度比水還低1億倍,其內部還是有大量的粒子存在,這些行星出現在那裡,很快就會因為摩擦力減速,燃燒著墜入恆星的更深處。
  • 太陽中心功率密度只有人體十分之一,為什麼還能發生核聚變反應?
    我說的是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這種反應為黑暗的宇宙帶來光明,我們夜空中看到的所有星星,除了幾顆太陽系的行星,都是在持續不斷進行聚變反應的恆星。這種反應發生在兩個氫原子之間。氫原子只有一個質子,兩個質子必須走到一起,合成氦原子核,才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照亮黑暗的宇宙。
  • 恆星核聚變的最終產物是鐵,為何恆星卻不會變成一個大鐵球?
    在宇宙誕生之後,各類天體也都紛紛出現,恆星便是宇宙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根據科學家們研究得知,恆星在誕生之後,主要成分大部分都是氫元素,此後,伴隨著恆星內部被點燃,開始進行核聚變反應,氫元素也伴隨著恆星內部的活動,進行一系列的化學反應。
  • 太陽核聚變功率密度只有人體十分之一,怎麼可能發生核反應?
    我說的是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這種反應為黑暗的宇宙帶來光明,我們夜空中看到的所有星星,除了幾顆太陽系的行星,都是在持續不斷進行聚變反應的恆星。 這種反應發生在兩個氫原子之間。氫原子只有一個質子,兩個質子必須走到一起,合成氦原子核,才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照亮黑暗的宇宙。
  • 核聚變至少要一億度,太陽核心只有1500萬度,為什麼還能核聚變?
    全世界窮盡一切努力正在建設商業核聚變實驗堆ITER,它的目標是遠超一億度以上的高溫,並且保持超過500秒以上的時間,以讓參與聚變的氚氘達到聚變條件,原子核在超高溫下突破庫侖障壁,聚合在一起形成氦四,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同樣是核聚變,為何太陽可以燃燒100億年,而核彈卻不行?
    作為一顆恆星,太陽的出現讓太陽系有機會成為宇宙中的一份子,雖然看起來絲毫不起眼,不過卻因為在地球上孕育出了諸多的生命,而讓太陽系變得不尋常。 太陽作為一個巨大的等離子體,它的內部大量都是氫氣,通過核聚變,源源不斷的向外發射著各類能量,科學家對此進行過一個比喻
  • 同樣是核聚變, 為何太陽可以燃燒100億年, 而核彈卻不行!
    太陽作為一個巨大的等離子體,它的內部大量都是氫氣,通過核聚變,源源不斷的向外發射著各類能量,科學家對此進行過一個比喻,比方說每秒鐘太陽會像太空中拋灑大約22萬億的錢,不過實際上落在地球上的,卻只有22萬億分之一,而最終真正屬於人類的,則又只剩下了22萬億分之一中的萬分之一。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我們地球能夠得到這些能量的22億分之一,也就是約1000萬座三峽大壩的持續不斷發電量,每秒鐘約4000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發的能量。核聚變的條件。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實際上原子是一個很小的核被1個乃至若干個電子包裹著,這些電子按能級不同,在不同的層次圍繞著原子核,以電子云狀態包裹在原子核外面。
  • 恆星核聚變並非到鐵為止,而是以特殊方式,製造出我們認知的世界
    恆星核心核聚變一路到鐵之後,已經形成一個洋蔥結構,最核心部分是鐵,圍繞著鐵形成矽、氖、氧、碳、氦、氫等一層層包衣結構,外面這些核聚變還在依次進行,最終都變成鐵,鐵核心就越來越大。但這些洋蔥結構的核聚變嚴格限定在核心部分,在一個巨大壓力和高溫中進行,不會到達表面去。 在鐵之前,所有核聚變都會釋放出巨大能量,由此能夠維持自身穩定的燃燒。而鐵有一個的特性,就是不管是核聚變還是核裂變,都不會放出能量,只會吸收能量。
  • 太陽那麼高強度的核聚變反應,為什麼不會失控?
    據科學家們測算,太陽每秒鐘釋放的能量可以達到3.8*10^26焦耳,相當於900億個當量在百萬噸級核彈爆炸所釋放的能量,也大致相當於1.3億億噸標準煤燃燒時產生的能量,我們地球能夠接收到的太陽發出的能量,佔比僅僅達到22億分之一,就是這麼一點看似不起眼的比例,為地球維持相對穩定的溫度和生命體的誕生以及生物的發展演化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 持續138億年的核聚變,地老天荒!解密恆星長壽的核心原因
    恆星的年齡通常在10億到100億年之間,通常越大的燒得越快,反之則越慢,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具體取決於恆星核心內等離子體的密度。根據資料,我們的太陽中的氫全部燒完大約需要100億年的時間,是相當穩定的一顆,目前已經燒了46億年,它還可以再燒50億年,這種穩定核反應的持續時間遠超人類。
  • 同樣都是核聚變反應,為什麼氫彈瞬間爆炸,太陽卻能維持100億年
    氫彈是人類製造出的威力巨大的核武器。我們在一些關於氫彈爆炸的資料中可以領略一下氫彈爆炸的威力。它的爆炸主要是利用了氫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變反應。這個過程中氫彈釋放能量實在是大得令人恐懼。但是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的時間要漫長的多。太陽的核聚變的反應不但已經持續了46億年的時間,而且未來還會穩定的維持大約60億年。為什麼太陽的核聚變反應能夠穩定維持100億年而不是瞬間爆炸完了呢?
  • 核聚變的最終產物是鐵元素,為什麼恆星的結局卻不是一顆鐵球?
    那麼小小的一個打氣筒體積不過幾百毫升都可以產生相當高的熱量,那麼像宇宙中體積超級龐大的天氣受到萬有引力的壓縮作用,產生的熱量不就更加恐怖了。所以在天體的內部核心中,高溫高壓的條件使得原子核之間發生了核聚變反應。因為核聚變反應會使得原子失去部分質量,根據愛因斯坦得質能方程,核聚變反應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太陽的能量和人類所製造的氫彈都是基於核聚變,但兩者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如果以製造氫彈的標準來衡量太陽,太陽根本無法發生聚變反應,原因就在於它的溫度不夠。為了弄懂太陽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有必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氫彈的原理。氫彈雖然叫做氫彈,但通常使用的原材料並不是氫,而是氚和氘,此二者是氫的同位素。
  • 核聚變需上億度高溫,可太陽只有1500萬度,怎能聚變百億年?
    太陽的能量和人類所製造的氫彈都是基於核聚變,但兩者卻有著很大的區別,因為如果以製造氫彈的標準來衡量太陽,太陽根本無法發生聚變反應,原因就在於它的溫度不夠。為了弄懂太陽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有必要先簡單了解一下氫彈的原理。
  • 從核裂變到可控核聚變,幾字之差卻是巨大鴻溝
    核能有三種形式,分別是核裂變、核聚變和核衰變,其中能為人類提供大量能量的是裂變能和聚變能。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只要核反應前後有質量上的衰減,就會釋放巨大的能量,核裂變是較重的原子核分裂之後出現質量損失而產生能量,而核聚變則相反,是較為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而產生質量衰減,兩者一分一合,只是反應方式不同。
  • 核聚變反應需要上億度高溫?怎麼測量?溫度到底是什麼?
    核聚變反應的發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極高的溫度。有多高呢? 目前聚變界常規的「小目標」都是:一億度!因此,啟動氫彈裡面的核聚變反應,首先需要一顆原子彈做「引信」,而對於磁約束核聚變裝置,為了實現這一億度的高溫,則需要龐大的加熱系統提供能量輸入。
  • 恆星核聚變的終點是鐵元素,但是我們太陽的聚變過程到達不了鐵!
    鐵原子擁有最穩定的原子核,是核聚變與核裂變的「終點」,大質量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最後在恆星中心形成一個不穩定的鐵核,但是中小質量恆星由於溫度太低,聚變過程根本到達不了鐵元素。氫燃燒恆星內部擁有極高的壓力和溫度,聚變反應當中氫元素的聚變是最容易發生的,大約需要1000萬度的高溫,所以每一顆恆星最開始都是進行著氫元素向氦元素的聚變,其產物是氦元素。
  • 50億年後太陽會爆炸嗎?科學家解密核聚變反應,太陽不能自救
    它還能堅持多少年?是50億年嗎?這個時間是否準確,它又為何不進行自救呢?在很久以前,由於科技落後,導致當時很多地理知識都是錯誤的,其中「地心論」最為明顯。在那個封建勢力至上的社會,不滿足於老百姓們的敬畏,還把自己的野心延伸至地球以外,認為自己所居住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從而大肆宣揚「地心論」,愚昧世人的思想。
  • 太陽的核聚變反應如何進行的,為何人類不使用氕作為核聚變材料?
    在太陽內部,同時進行著氫的同位素氕和氘的聚變反應,氘的含量極低;其中氕核聚變速度很慢,決定著氫向氦融合的速率,也限制了人類無法使用氕作為可控核聚變材料。在恆星內部,主要進行著氫元素向氦元素聚變的過程,太陽剛形成時,氫元素中的「氕」佔了絕大部分質量,當太陽內的核聚變反應被點燃後,氕核會發生如下幾步反應:第一步:1H+1H→2D+e(+)+v,ΔE=1.442M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