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生物學家、動物學家、生態學家、古生物學家和環境科學家,眾多科學家越來越確信人類的活動正在對生物圈造成巨大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正在進入地球上即將發生的第六次大滅絕的早期階段,也被稱為「全新世滅絕」或「人類世滅絕」。
滅絕事件在整個進化史上非常常見
第六次生物滅絕的規模與地球上前五次物種大滅絕基本相同。大規模滅絕事件被歸類為地球上75%或更多物種滅絕的事件。這個數字十分龐大,因為地球上的物種大約有1000萬種,而每個物種中個體動物的數量更多。
根據化石記錄,地球自誕生以來大約99.9%的生命已經滅絕,有些物種要麼已經進化成了其他物種,要麼就是有些物種的進化之路走進了死胡同(由環境壓力造成的)。所以不可否認,滅絕事件在整個進化史上非常常見。據估計,自1500年以來,地球上1%的物種已經滅絕,如果照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會在數萬年後發生。但問題是,科學家認為這種趨勢不會穩定的繼續下去,由於人類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會更早地達到大規模滅絕的時期,有可能是一個世紀或兩個世紀。
最近的一次大滅絕事件發生在大約6300萬年前,這次滅絕事件徹底消滅了恐龍。在大約5.41億年的時間裡,地球上生命的複雜性一直在緩慢增加(當寒武紀大爆發時,氧氣首次出現在地球上),然而,第一個單細胞生物被認為是在大約40億年前出現的。最嚴重的大滅絕是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它消滅了地球上大約95%的物種!與人類的壽命相比,大滅絕事件通常發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多在數萬年以上。但就地質時間而言,這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如果把地球自形成以來的歷史壓縮成24小時,那麼人類的歷史將只有不到一分鐘的事件。
我們是怎麼知道這些信息的?古生物學家和其他科學家已經研究了化石記錄,可以看到在當代的地質時代之前,大規模滅絕事件是在哪個時期打斷了地球上生命進化的連續性。通過使用碳年代測定法和研究化石記錄等技術,科學家已經觀察到了過去的五次物種大滅絕,這使科學家得出結論,劇烈的環境變化導致了這些大規模的滅絕事件,從化石證據和我們目前所掌握的科學知識來看,物種滅絕的原因包括地球氣候的巨大變化,冰河時代、小行星撞擊和火山活動。
人類的活動,會加劇物種的自然滅絕率
化石記錄表明,在沒有大規模滅絕事件的情況下,物種也會趨向於一個穩定地滅絕過程。這被稱為「背景滅絕率」或者「自然滅絕率」,即每年每百萬個物種中就會有一個物種自然滅絕,或者換一種說法:如果地球上只有一個物種,它將在一百萬年後滅絕。目前認為,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自然滅絕率已經大大提高,大多數的估計表明,目前這一比率大約是之前的100倍。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CUN)發布了一份紅色名單,這是一個全球物種資料庫,記錄了地球上物種的保護狀況,大約從1500年開始,估計大約有1%的脊椎動物物種已經滅絕。目前我們有一些很好的保護措施,如大熊貓已經成功的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極度瀕危物種紅色名單中除名。然而,就在同年,澳大利亞考拉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總體而言,物種滅絕的趨勢似乎正在惡化,物種滅絕的速度並沒有放緩。生物多樣性的總體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物種的種群規模(單個物種的總數)、物種豐富度(在我們的生物圈中有多少不同類型的物種)、遺傳多樣性(同一物種內的單個動物之間的遺傳構成有多大差異)、以及物種棲息地範圍(每個物種在地理上的分布情況)。自2006年以來,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和倫敦動物學會一直在發布所謂的「星球生命指數」,該指數估計了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總量和動物個體的數量。199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開放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供籤署,迄今已得到全世界196個國家的批准。該公約旨在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下降,並指出「對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威脅從未像今天這樣嚴重」。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滅絕正以驚人的速度發生著。」《生物多樣性公約》將地球生命力指數作為衡量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指標之一。
「地球生命力指數」是同類資料庫中最大的,經常被引用在學術研究論文中。在2016年發布的最新版本中,該報告指出,1970年至2012年間,脊椎動物數量減少了58%。這個指數是由地球上三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它顯示了陸地種群減少了38%,淡水種群減少了81%,海洋物種減少了36%。因此,這些大規模種群數量的減少比單個物種的滅絕要快幾個數量級。科學家們擔心的是,在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發生之前,通常會出現大規模種群數量下降。也有文獻記載,在前五次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也出現了海洋酸化導致海洋珊瑚礁消失這樣的事件,在其中一次大滅絕事件中,珊瑚礁受到的影響最大。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數據,「目前10%的珊瑚礁已經遭到無法修復的破壞,如果我們繼續像往常一樣,世界資源研究所預計,到2030年90%的珊瑚礁將處於危險之中,到2050年將全部處於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