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驅者鍍金鋁板
小時候有好些年,我著迷於所謂「外星人」,讀了當時找得到的所有相關的書,其中有一本是卡爾·薩根的《外星球文明的探索》。在那本書裡,我第一次見到了兩個「先驅者」探測器所攜帶的致「外星人」的信息。帶著那些信息飛向深空的探測器,如同太空中的「漂流瓶」,讓人遐想。
如今,距離「先驅者」探測器的發射已近半個世紀,距離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斥資製造那兩個探測器則正好半個世紀。這半個世紀以來,若以冥王星軌道這一早年的太陽系邊界來衡量,先後已有五個探測器飛出了太陽系。
不過首先,我們要對「飛出太陽系」這一概念作個界定。如今的讀者都知道,冥王星已在2006年被「貶」為了矮行星,太陽系邊界也早已跟冥王星軌道「脫鉤」。事實上,太陽系邊界並沒有涇渭分明的定義,更不像國境線那樣立著界碑。如果考慮到太陽系是在太陽的引力控制下形成的,則太陽系邊界的自然定義應該是太陽引力控制範圍的邊界,離太陽約兩光年。但那樣的話,人類迄今發射的任何探測器起碼要上萬年時間才能「飛出太陽系」,無疑是令人沮喪的。因此,人們往往用一個更「鼓舞人心」的概念——日球層頂——來定義太陽系邊界。日球層頂是太陽風因星際介質的阻礙而停滯的地方,離太陽約180億公裡。
概念既已界定,便可聊聊「漂流瓶」了。那些「漂流瓶」中最早的兩個是1972年3月2日升空的「先驅者10號」和1973年4月6日升空的「先驅者11號」。這兩個探測器的核心任務都是探測木星,但「先驅者11號」中途增加了探測土星的使命。這兩個探測器還都利用所謂的「引力助推」效應,從探測目標——前者為木星,後者為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場中借了力,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早達到太陽系逃逸速度的太空飛行器,從此踏上了「飛出太陽系」的「不歸路」。
由於事先知道這兩個探測器將會「飛出太陽系」,科學家們讓它們各自帶了一塊「先驅者鍍金鋁板」,上面刻著致「外星人」的信息(見下圖)。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等人於「先驅者10號」升空前不久,在《科學》雜誌上撰文對那些信息作過詳細介紹,我小時候所讀的那本《外星球文明的探索》則是薩根在「先驅者」探測器發射後不久出版的。那時候,科學不如現在發達,科學新聞對公眾的吸引力卻似乎大過現在。有一位科學作家在讀了薩根的文章後,稱那是唯一讓他激動落淚的論文。我這一代的很多讀者對「先驅者鍍金鋁板」大約也多少有些印象,但年輕讀者恐已不然,故值得略作介紹。
簡單地說,刻在「先驅者鍍金鋁板」上的信息既包含了直觀部分——比如右側的人類男女裸體,及下方的由地球(第三顆行星)出發,在木星(第五顆行星)附近繞行的探測器運動軌跡;也包含了抽象部分——比如左上角的波長21釐米的氫原子譜線示意圖;左側中部的太陽系附近14顆脈衝星的周期和距離示意圖(其中周期為二進位數,以前述氫原子譜線的周期為單位,距離則正比於線段長度)。從這些抽象信息中,科學家們期待「外星人」能推測出太陽系的位置。
「先驅者鍍金鋁板」上的這些信息曾引起過媒體和公眾的熱烈討論。當然,也不乏貶斥——尤其是,很多社會勢力借著批評「蹭熱度」。比如女權主義者對男女形象間的細節差異提出了詰難;衛道士們視裸體為有傷風化;宗教信徒則不滿於上帝沒有得到體現,建議將兩個人換成一雙祈禱的手……以至於薩根幽默地表示,這些信息尚未被「外星人」接獲,卻已被地球人徹底研究過了。
截至目前(2020年),「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與太陽的距離分別約為190億公裡和157億公裡,並且仍在以每秒約11公裡的速度遠離。按我們前面界定的太陽系邊界,前者已「飛出太陽系」,後者也已遊弋到了邊界附近,再過幾年也將「飛出太陽系」。
「先驅者」探測器發射數年後,另一對探測器——「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分別於1977年的9月5日和8月20日升空(我沒寫錯,「旅行者1號」的發射日期比「旅行者2號」略晚)。這兩個探測器的核心任務都是探測木星和土星,但「旅行者2號」中途增加了探測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使命。跟「先驅者」探測器一樣,這兩個「旅行者」探測器也從它們的探測目標——前者為木星和土星,後者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引力場中借了力,達到太陽系逃逸速度,從而也踏上了「飛出太陽系」的「不歸路」。
同樣跟「先驅者」探測器一樣,這兩個「旅行者」探測器也攜帶了致「外星人」的信息。只不過「先驅者」探測器攜帶的是「視覺」信息,「旅行者」探測器所攜帶的信息則偏於「聽覺」,是一張「旅行者金唱片」。在這張「金唱片」裡,包含了來自地球上55種語言的問候,及被稱為「地球之聲」的各種自然界的聲音(風聲、雷聲、動物的聲音等等),還有總長約90分鐘的各種音樂。除此之外,「金唱片」還包含了115幅圖片。薩根與同事在「旅行者」探測器發射後不久也出版了一本書,名叫《地球私語》,對「旅行者金唱片」作了詳細介紹。
不過對我們這些地球人來說,比致「外星人」的信息更珍貴的,也許是「旅行者1號」給地球人的一份獨特禮物。1990年2月14日,按照薩根的提議,當時距地球約60億公裡的「旅行者1號」向著內太陽系方向拍了相片。經過5個多小時的光速傳播,相片傳到了地球。在這相片上,地球呈現為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暗淡藍點。1994年,薩根以《暗淡藍點》為書名出版了一本書。在書裡,他寫了一段極其優美的話:
再看看那個點,那是此地,那是家園,那是我們。在它上面,每一個你愛的人,每一個你認識的人,每一個你聽說過的人,每一個曾經存在過的人,度過了他們的人生。我們所有的快樂和不幸,數以千計自命不凡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信條,每一位獵手和覓食者,每一位英雄和懦夫,每一個文明的創造者和毀滅者,每一個國王和農夫,每一對熱戀的年輕情侶,每一位母親和父親,朝氣蓬勃的孩子,發明家和探索者,每一位道德教師,每一位墮落政客,每一位「超級巨星」,每一位「最高領袖」,我們這個物種歷史上的每一位聖人與罪人,都生活在那裡——在一顆懸浮於太陽光束裡的微塵上。
26年過去了,這段話依然意蘊悠遠,對動蕩的2020年,則尤其珍貴。
截至目前(2020年),「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與太陽的距離分別約為227億公裡和188億公裡,不僅均已「飛出太陽系」,且前者已遠遠超越「先驅者」探測器所達到的距離,後者也即將超越——因為這兩個探測器目前的飛行速度分別約為每秒17公裡和15公裡,都比「先驅者」探測器更快。
在這四個「元老」級探測器之外,2006年1月19日,NASA發射的「新視界」探測器也加入了「飛出太陽系」的行列——雖然它目前還遠在太陽系邊界以內。「新視界」探測器的核心任務是探測當時唯一未被探測過的太陽系行星:冥王星。只不過,它啟程7個月零5天之後,冥王星被戲劇性地「貶」為了矮行星。
「新視界」是迄今唯一一個發射時就達到太陽系逃逸速度的探測器,在飛行途中,又進一步從木星引力場中借了力。2015年7月14日,「新視界」探測器從距冥王星表面僅12,500公裡處掠過,拍下了非常清晰的相片。之後,又於2019年1月1日從相距僅3,500公裡處掠過了編號為486958的柯伊伯帶天體——該天體當時距地球約65億公裡,是人類太空飛行器迄今掠過的最遙遠天體。
截至目前(2020年),「新視界」探測器與太陽的距離約為73億公裡,飛行速度約為每秒14公裡,預計將在二三十年後「飛出太陽系」。
不過,儘管事先知道「新視界」探測器也會「飛出太陽系」,科學家們卻並未讓它也像「先驅者」和「旅行者」探測器那樣,攜帶致「外星人」的信息。除對「外星人」的興趣已大為降低外,或許也是對那樣的信息被「外星人」解讀的可能性越來越不樂觀了。事實上,像「先驅者鍍金鋁板」上的氫原子譜線及脈衝星示意圖那樣的信息被「外星人」正確解讀的可能性實在太渺茫了。至於「旅行者金唱片」,除非有合適的「電唱機」,否則哪怕對地球人也是天書。
有一個例子或許能說明解讀此類信息的難度:美國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曾設計過一串由551個二進位數組成的簡單信息。他設想,「外星人」會意識到551有唯一的素數分解:551=19×29,因而會嘗試將之排成19×29形式。一旦那樣做了,那串二進位數裡的「1」便會構成圖像。跟「先驅者鍍金鋁板」上的抽象信息或「旅行者金唱片」相比,德雷克的設計在科學層面上可算是再簡單不過了,但德雷克讓一些志趣相近的同事去破譯,卻基本無人成功。地球人——而且是志趣相近的同事——尚且如此,更遑論跟地球人有可能天差地別的「外星人」了。
其實真要傳遞信息的話,那幾個探測器本身才是最清晰的信息,不僅可以從它們的製作中推出人類科學的很多方面,而且從它們的運動軌跡反推太陽系的位置,也恐怕要遠比利用「先驅者鍍金鋁板」上的抽象信息更有可能。
在人類迄今發射的所有太空飛行器中,以上五個便是已經或將要「飛出太陽系」的完整陣容——可以說是小得可憐。其他數以千計的太空飛行器全都沒有達到太陽系逃逸速度,從而無法掙脫太陽的強大引力。不過,跟地球上的海洋相比,宇宙實在浩瀚得太多,哪怕其中有許多「外星人」,甚至哪怕在太陽系附近的恆星周圍就有「外星人」,這些「漂流瓶」被發現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
這些「漂流瓶」將會漂向何方?
科學家們2019年的一項新近研究給出了這樣的結果:「先驅者10號」將在約9萬年之後與一顆編號為HIP117795的恆星接近到約0.75光年的距離;「旅行者1號」將在約30萬年之後與一顆編號為TYC3135-52-1的恆星接近到約0.96光年的距離;「先驅者11號」將在約93萬年之後與一顆編號為TYC992-192-1的恆星接近到約0.8光年的距離;「旅行者2號」則在未來500萬年內都無法與任何恆星接近到少於1光年的距離。至於「新視界」探測器,由於還遠在太陽系邊界以內,仍有可能近距離遭遇柯伊伯帶天體,並受到引力擾動,故還無法對未來軌跡作出可靠計算。
這些結果是從涵蓋未來500萬年的計算中挑出的最近距離的「掠過」(這恐怕是對「掠過」一詞最誇張的用法)。由於那最近距離起碼也有0.75光年,哪怕那些恆星周圍真有「外星人」,隔著那樣的距離發現一個線度只有幾米的「漂流瓶」也是基本不可能的——更何況那些「掠過」中最早的一次也將在9萬年之後,對人類實在太遙遠了。
因此,這些太空中的「漂流瓶」最有可能的命運是在孤寂的恆星際空間裡永遠漂流下去。但即便如此,它們依然是人類探索精神的美麗象徵。如果哪天人類因自身原因不幸滅絕了,在近乎真空的環境裡漂流著的它們更將成為人類文明最永久的墓碑。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盧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