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真的「十男九Gay」 ?酷兒的形體焦慮從何而來?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撰文 | 張 帆(紐約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責編 | 崔 樂

從小到大我一直是一個身材偏 「豆芽菜」 的孩子,為此奶奶經常抱怨我為什麼很難吃胖,似乎小胖墩才是她眼裡可愛的存在。從中學時代步入青春期,直到進入大學之前,身材從來不是一件困擾我的事情。上大學後,我開始漸漸聽到同學們討論 「減肥」 這件事,有人每天去操場跑圈運動,也有人在宿舍默默節食。之後幾年,「肥」 越來成為了一件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事情。「朋友圈」 變成了 「胖友圈」:每次發完露臉照後,首先獲得的一票評論是 「胖了」。享受完美食後大家不會再回味味蕾的愉悅感,而是面面相覷來一句 「太罪惡了」。我也經歷過出門前牛仔褲拉不上拉鎖、心態崩潰的時刻。

當我完成自我認同加入基佬隊伍之後,我意識到 「形體」 在我們生活中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基友們不是在健身房 「舉鐵」,就是在 「舉鐵」 的路上;很多人常年午餐只吃水煮雞肉和西藍花。打開交友軟體,各式精壯男在歡迎頁面就已映入眼帘。至於個人簡介頁面,除了要填寫身高、體重,還有專門的體型選項。在 Blued 上,體型會有苗條、中等、運動、肌肉、粗壯、高大等多個選項——似乎我們的身體成為了某種在貨架上可以被交易的商品。

圖片來源:網絡

身體形象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己身體的感知、感覺以及看法 (Grimm & Schwartz, 2017) 。有研究發現男同性戀會比男異性戀對於形體產生更頻繁和嚴重的不滿 (Walloch, Cerezo & Heide, 2012) 。很多關於男同性戀的研究顯示,相比於異性戀男性,同性戀男性中更容易出現節食和限制飲食的行為;同時他們也存在更高的身體羞恥感,更加傾向於追求低脂肪苗條型的身材。Feldman 和Meyer 在2007 年的研究估計 ( 轉引自 Walloch 等,2012) ,符合進食障礙診斷標準的人群中大概10%-15% 為男性,其中20%的男性自我認同為男同性戀 ( Walloch 等,2012) 。相比於異性戀男性,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出現對身心健康有害的進食態度和行為的風險要高出四到五倍。此外,研究顯示,對於形體的不滿會導致個體與其社交圈的隔離、對於生活的快樂感降低、感覺自己性吸引力不足,繼而產生抑鬱和焦慮的症狀 (Grimm & Schwartz, 2017) 。那麼,我們對於形體的焦慮感是從何而來的呢?

01

少數壓力模型與自我物化理論

Ilan Meyer 博士在他的少數壓力模型 (Minority Stress Model) 中指出,男同性戀和其他少數社群一樣,更容易受制於由同性戀汙名化造成的持續性壓力 (轉引自 Walloch等,2012) 。這種壓力源自於在主流異性戀社會環境下,同性戀身份的汙名化以及對於同性戀的暴力。Walloch 和他的同事認為身體在這種壓力下成為了渴望融入主流異性戀文化的載體。因此,很多人在這樣內化的想法驅動之下,希望通過展現更加健壯陽剛的男性形象來克服作為性少數群體而承擔的社會壓力,這導致了更加極端地強化 「男性形象」 的行為。

前段時間我和朋友們去森林公園徒步,在爬到山頂大家都氣喘籲籲坐下來休息的時候,旁邊一個十歲左右的白人小男孩卻一直在督促父母繼續往上爬,往更高的地方爬, 「因為我想做一個真正的男人」,他說。什麼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呢?《紐約時報》在 2018 年曾經發表文章反思 「美式男子氣概」。文章指出,在美國社會,女性運動蓬勃發展的五十年來,女性已經在職業、教育和家庭等很多領域都突破了性別的限制;然而男性卻還是被困在一個以力量衡量、具有支配性、以及不可以表現出軟弱的性別模塊裡 (Black, 2018)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難理解小男孩為什麼會想通過爬上更高的山峰來證明自己是一個 「真漢子」。

關於 「自我物化」 的研究最早是在女性中展開的 (Walloch等, 2012) 。她們認為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內化社會對於女性外表的期待,進行改變對於自己外表的態度和行為,以滿足社會期待。她們同樣認為,男性也會經歷類似的自我物化的社會過程:在社會壓力下去滿足整個社會對於男性性別的期待,就像上文提到的要做 「真正的男人」 的小男孩一樣。

物化理論幫助我們解釋了自我物化,以及內化社會標準後產生的身體焦慮之間的聯繫 (Walloch等, 2012) 。

例如,我們在國內外媒體上重複看到的各式秀色可餐的男同性戀形象會影響我們對於美的標準,因此個體可能會採取行動來縮小自己和此類標準之間的差距 (例如通過節食或者過度運動等方式) 。如果這樣的行為無法有效保持,個體對自我的評價就會降低,抑鬱和焦慮的指數會逐步上升 (Grimm & Schwartz, 2017) 。一方面,在自我探索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過程中,為了讓自己更有歸屬感,社群內部的審美標準會直接影響我們自己的審美取向。另一方面,異性戀價值觀中 「身體作為性載體」這一觀念在性態度相對開放的男同性戀社群內被進一步放大。一項2006年的研究顯示,參與調查的男同性戀普遍認為健碩的體型會更容易吸引其他的男同性戀 (Walloch等, 2012) 。自我物化壓力會導致個體更加關注形體,希望自己有更完美的形體,因此對於自己身體的不安全感增加。

健身房裡 「十男九Gay」 是社會對於男同性戀社群的刻板印象,也是個體自我物化的結果。

02

自我評價與進食障礙

隨著自己的小肚子成為身邊基佬和直女們調侃的內容,也許你會慢慢覺得:我找不到男票是因為我身材不好。你不願意去參加一些基友的泳池派對,因為對於身材沒有安全感,夏天還沒到,內心已經開始漸漸緊張起來。

我第一年的社工實習是關於LGBTQ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queer,即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 青少年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我曾經接觸過很多青少年:他們不僅因自己的性少數身份困擾,也為自己的身材感到煩惱,我也遭遇過因此嘗試自殺和自殘的極端個案——對於自我形體的負面自我評價和抑鬱程度有緊密聯繫 (Walloch 等, 2012) 。而且研究顯示,當對於自我的消極評價和飲食、鍛鍊、身體形態產生關聯的時候,很容易誘發進食問題 (Walloch等, 2012) 。

進食障礙也許還不是一個像抑鬱、焦慮、創傷後應激反應 (PTSD) 等經常被談到的心理問題。在最新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5) 的診斷標準中,「進食障礙」 是一個診斷群用來描述非正常的飲食行為以及對於行為的顧慮。其中,神經性厭食 (anorexia nervosa) 、神經性貪食 (bulimia nervosa) 和暴食障礙 (binge-eating disorder) 是最為常見的三個診斷 (Morrison,2014) 。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2014) 在 DSM-5 中的描述: 神經性厭食指的是通過限制能量攝取而導致顯著的低體重; 即使體重處於顯著的低水平,仍然會強烈地擔憂體重的增加。 神經性厭食會有持續的控制體重增加的行為,個體的自我評價會受到體重或者體型的不當影響,同時也會缺乏對目前低體重的危害性認識。

神經性貪食指的是固定時間內大量飲食,發作時無法控制進行,會通過自我引吐、濫用瀉藥、利尿劑或者其他藥物,以及禁食、過度鍛鍊等代償行為阻止體重增加,自我評價受到體型和體重的過度影響。

暴食障礙和神經性貪食類似,會產生固定時間內的大量飲食行為,但是和不恰當的代償性行為無關。 進食障礙嚴重幹擾個體的心理社會功能,經常和抑鬱、焦慮、物質濫用等心理問題並發。

03

一些反思

針對進食障礙, Walloch, Cerezo 和 Heide (2012) 在他們的文章裡提到了 「接納與承諾療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接納與承諾療法是一種行為治療模型,通過幫助來訪者接受思想和情緒的不適感來減少不良行為。接納與承諾療法通過冥想、自我接納、以及認知融合的方法幫助來訪者重新建立個體和這些事件之間的聯繫。

比如,這一療法能幫助對於體型或者進食問題有困擾的個體,認識到和性少數身份相關的社會壓力以及社群內文化造成的個體壓力,並幫助他們學習慢慢接受。當個體處於 「認知融合」 (cognitive fusion) 的狀態時,我們的大腦會被我們的固有思維所支配而忽略其他有益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很難分清 「我」 與 「我的想法」。例如,當我們的腦子裡充斥著 「我是個胖子,因此沒有人喜歡我」 或者 「我的身材很難看」 之類的想法時,我們很難清醒認識到這些想法其實是我們對於社會/社群審美觀念的 「條件反射」。而在這些觀念的引導下,我們只會變得越來越擔心自己的形體。

接納與承諾療法提到的另外一點是 「經驗迴避」 ( experiential avoidance ) ,即比如為了迴避對於自己形體的不安全感,我們會強迫自己時刻注意體型,注意每天食物的攝取,以及不停運動;因而我們並沒有機會來識別、思考和反思這樣的外部壓力。文章中提到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作者將大腦比喻成一個棋盤,而那些在腦子裡跳來跳去的想法都是棋子。與其讓這些想法在腦子裡打來打去,不如讓大腦中這盤棋的棋子保持一定的距離。

進食障礙需要在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引導下有計劃地治療。但除此之外,在社會範疇以及社群內部,我們也應該對於體形審美有更多的自我反思:「美」 是不是可以突破肌肉健碩的單一標準?我有小肚腩,我不是肌肉猛男,但是我有一個有趣的靈魂,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是美的?我們需要警惕是誰在定義審美——是異性戀霸權文化?是基佬圈流行文化?還是我們自己?

我和身邊的酷兒朋友們經常會討論,酷兒給了我們可以用來構建新的文化空間的身份,那麼我們希望創造怎樣更加健康同時也更加多元包容的酷兒審美呢?也許最簡單的方式是從接受自己和包容他人開始做起。就像蔡依林在《怪美的》的歌中唱到的 「聽誰說對的錯的,說美的醜的,若問我,我看我說,我怪美的」。

參考文獻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2014).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Black, M. I.. 美國的男孩垮了. 紐約時報中文網.2018年2月23日.

Feldman, M. B., & Meyer, I. H. (2007). Eating disorders in diverse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popu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40, 218–226. doi:10.1002/eat

Grimm, J., & Schwartz, J. (2017). Body Image and Race on Gay Male-Targeted Blogs. Howar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28(4), 323–338.

Meyer, I. H. (1995). Minority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in gay men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1), 38–56.

Morrison, J. (2014). DSM-5 made easy: The clinician's guide to diagnosis.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Walloch, J. C., Cerezo, A., & Heide, F. (2012).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to Address Eating Disorder Symptomatology in Gay Men. Journalof LGBT Issues in Counseling, 6(4), 257–273.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相關焦點

  • 時差播客:酷兒、跨性別與情感理論
    酷兒理論本身的歷史也非常有趣,在北美70年代、80年代的時候有同性戀解放運動(gay liberation)和女權主義運動,它們對於整個理論的學科建制也作出了貢獻,因此當時有一個研究叫做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研究(gay and lesbian studies)。
  • 溫州市中華韻形體運動協會榮膺5A社團
    溫州市中華韻形體運動協會榮膺5A社團。   9月18日,在溫州市民政局舉行了隆重的授牌儀式,溫州市中華韻形體運動協會常務副主席張群上臺領獎。   溫州市中華韻形體運動協會簡介 堅持定期在溫州市60餘個社區和鄉村開展教學活動,百姓參與2萬餘次並定期在溫州市十餘所中、小學校開展中華韻青、少年健康教育課程。僅2019年中華韻進百姓健身房、進社區、進學校,全年公益送課達750課時,受益人數達15000人次。2019年中華韻被溫州市體育局和溫州市體育總會授予「2019年度百姓健身房公益健身指導優秀社團」。
  • 戀上gay從此便碎了心
    這個大型相親節目見證了一群群吃著狗糧的單身男女相繼幸福牽手,不知道在座的你有沒有想報名上臺獻醜的衝動捏~反正我沒有~近日,騰訊自製節目《有料》爆料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有女嘉賓上《非誠勿擾》卻遇到騙子,真是戀上gay從此便碎了心啊。事情就發生在上周末,《緣來非誠勿擾》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 遊戲論·性/別丨遊戲也酷兒?
    作為一個可玩角色,N Gin博士的這身裝扮只是有了個藉口讓玩家本身提升遊戲實力,但這並不妨礙粉絲們認為這位博士是異裝癖,又或是一位躲在柜子裡的gay。在這之後的劇情裡,N Gin博士又數次表現出自己不喜歡女人。在20多年以後,N Gin博士的性取向依然是老玩家津津樂道的話題。粉色系列的N Gin博士N Gin博士算是電子遊戲世界裡的另類。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又從何而來?佛教的看法大不同
    宇宙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不同的人與團體,從不同的出發點,各自有自己的論述。佛教對此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佛教徒都是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不相信有創世神,也不相信我們的世界與人類,我們的宇宙是由神創造的,而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確定無疑,不可否認的。佛教認為,空性才是眾生永恆不變的真理。
  • 奇怪的網站:測試你是不是Gay
    (@仙劍守望者3:在英文中Gay有快樂的意思,另外廣大蛋友可以去嘗試嘗試看看Animal New York說的是不是真的。還有第二個網站建議別去,因為他是問答形式的,問題也設計的不太好,比如問你下面那個牌子不做男鞋什麼的。)
  • 這個健身房真的秒殺北京百分之九十九的健身房了
    環境超好,有大大的落地窗,可以看外面車水馬龍~拍照打卡也不錯~很多,還是24小時的,健身器材超全,還有各種運動項目的房間~很多健身網紅~如果距離不遠,這個健身房真的秒殺北京百分之九十九的健身房了~為了好身材加油~最後練完很虛脫,氣色看起來有那麼點憔悴
  • 宇宙中真的存在「神」嗎?如果真的有「造物主」,他們從何而來?
    如果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我們是由非洲類人猿歷經500多萬年的時間進化而來的。可是如果按照神話傳說,人類的來源也就多種多樣了。比方說中國有女媧造人,這個我們從小都聽過,女媧用泥來捏人,讓大地開始變得生機勃勃。而在西方中亞當和夏娃是人類的祖先。他們偷吃了伊甸園的蘋果,於是人類也由此誕生。
  • 女同性戀之愛:「酷兒」其實是一種精神
    導演託德·海因斯在美國獨立電影圈口碑很好,出生於60年代的他深受「酷兒理論」的影響,在得知凱特將出演女主角後,欣然接下了這部電影的導演工作。按他自己的說法,他沒有把這部電影當成需要賣弄性感的女同類型片來處理,世間的愛戀都一樣,卡羅爾和特芮絲的情感珍貴在「愛」,而非「同性」。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從何而來?牛頓真的在晚年研究神學?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從何而來?牛頓真的在晚年研究神學?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愛因斯坦、牛頓這兩位科學家,可謂是科學界中響噹噹的大佬。研究神學的說法從何而來?坊間對兩位科學家晚年研究神學的說法,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有人認為是無稽之談,是別有用心之人胡亂編造的輿論。也有人認為他們的確開始研究神學,總之,眾說紛紜。相信很多人都曾聽說過,愛因斯坦認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他只是先行一步。那麼這句話為何在愛因斯坦的相關資料中,從未出現記載?當時愛因斯坦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的這句話?又是跟誰說的?
  • 宇宙由奇點爆炸而來,那奇點又從何而來?我們又從何而來?
    那麼奇點究竟是從何而來?就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科學家一個全新的話題。無數的科學家試圖解開物質起源之謎。部分人認為,起點來源於上一個宇宙坍塌,當一個宇宙的膨脹速度減緩,直至停止,這時候的宇宙將會開始坍塌,所有遠離的星系開始重新聚攏,直到所有的物質距離變成零,重新匯聚成一個點。而這個點到達一個臨界值,將會發生大爆炸。一個新的宇宙開始了。
  • 性別酷兒--他們是誰?
    但由於性別酷兒人群不一定堅持一種性別,所以使用性別中立的語言很重要。像「一one」、「澤ze」、「希爾hir」以及「他們them」、「他們的their」和「他們them」這樣的詞彙更具有包容性,並且尊重豐富多樣的性別角色。性別酷兒人士可能會稱自己為Mx,而不是Ms.或Mr.。
  • 以三本書走入暴動:酷兒、謀殺與愛滋 | 石牆50年
    我們酷兒有機會在一個自信的環境裡說出真話,也讓那些不是酷兒的人理解說出那幾個字的壓力。大三的時候,我開始負責工作坊的活動。我對同性戀已經有所了解,那年我組織了學校的驕傲遊行,設計了T恤,上面是粉色倒三角形的眼睛圖案和我親手寫的單詞,而且是我在我家地下室裡自己印刷的。倒三角的圖案是納粹集中營中給同性戀囚犯貼上的標籤,後來被愛滋平權聯盟(ACT UP)挪用。
  • 健康形體管理專家,多燕瘦訴諸科學原理攻克美麗難題
    當今市場上,健康型的管理機構、器械器材、產品商品有許多。比如在健身房進行健身運動,每天至少堅持一兩個小時才可能有效。這不僅大量佔用消費者的時間,也會造成不小的經費開支。這也是很多人雖然辦了健身房會員卡卻沒有理想效果的原因。
  • 情緒管理十妙招
    一 別讓憤怒毀了生活認清憤怒是地獄之火與憤怒較量,努力克制留意憤怒的信號用理智澆滅怒火,凡事多考慮7秒放下心中的敵視不給憤怒找理由和藉口從自己的世界中走出來多關注身邊的人事物二 遠離恐懼與焦慮擺脫恐懼的桎梏找到自卑的根源自信來源於自知全面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找焦慮從何而來,梳理原因找回溫暖的安全感擺脫「信息焦慮
  • 為何他們叫「酷兒」?
    這裡所說的酷兒可不是我們小時候喝的酷兒。Queer 的本意是古怪的,與通常不同的,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對同性戀的貶稱,但從1980年代開始,這個詞在同性戀群體中被廣泛的使用。其中涵蓋了所持立場與傳統標準不同的人,而不一定是同性戀者,還有雙性戀、變性者等非異性戀群體。
  • 解密「原始湯」1:湯料從何而來?
    1這個故事被宣傳得像真的一樣,但事實上「原始湯」的故事完全違反了化學事實和規律。【「從原始湯變出細胞」的故事】胺基酸從何而來?蛋白質是所有生命細胞最重要的成分之一,蛋白質由胺基酸組成。5糖從何而來?糖是構成遺傳物質(RNA和DNA)骨架的成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原始湯以沒有酶參與的、化學的方法合成糖(請記住:酶只能由細胞製造,它能極高效地促進化學反應),必需鹼性的環境,但在鹼性環境下無法合成胺基酸,且胺基酸還會破壞糖的合成。
  • 宇宙中的物質從何而來?真的是「無中生有」嗎?
    目前人類的可觀測宇宙範圍是900億光年,在這個範圍內的大部分區域都存在天體結構,只有少量的區域不存在物質,這些區域被我們稱為「宇宙空洞」,而在900億光年外,應該也存在大量的天體結構,那麼宇宙中存在如此多的物質,它們從何而來?物質真的是憑空出現的嗎?
  • 楊腓力中文新作《禱告》:禱告是信心的健身房
    在接受專訪,被問到是什麼讓他寫這本書的時候,他說:「禱告在基督徒生活中有何重要性?我們為什麼要禱告?我們應該禱告多久?我們每次的禱告,都必須經歷到神的同在嗎?我想要弄清楚這些問題。身為一個專職作家,我能夠前往一些讀者無法前往的地方。因為讀者們有工作,他們沒辦法整天深入地思考禱告的問題;他們不能讀兩百本跟禱告有關的書,然後訪問許許多多人對禱告的看法。但那就是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