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曉哲
初冬的黃海灣畔,思維碰撞的火花與秋冬交替的迷人景色交相輝映,將全球細胞組學科學家們的目光都吸引到了青島自貿片區·中德生態園。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瑞典皇家科學院、荷蘭皇家科學院、新加坡基因組研究中心、奧地利科學院、國際人類表觀基因組聯盟(IHEC)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等世界頂尖研究機構的數十位學術大咖和近兩百名青年學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細胞組學的最新成果和前沿進展進行交流與分享,為中國細胞組學發展建言獻策,讓青島與世界共享細胞組學技術的機遇與未來。
會議開幕儀式上,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監事長劉斯奇發表致辭,他表示:「八年前,華大的科研團隊在Cell雜誌發表2篇單細胞基因組文章,開啟了華大細胞組學研究的新篇章。自此,華大在細胞組學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如何利用單細胞組學技術,將蛋白研究提升到單細胞水平,構建單細胞轉錄組、蛋白組圖譜,是需要各位同仁共同合作,我相信會是下一個新的裡程碑式研究。」
丹麥奧胡斯大學教授、丹麥「皇家國旗勳章爵士」、「一級爵士」、中國國家友誼獎得主Lars Bolund表示,「受疫情影響,國際合作正經歷困難時期,所以特別感謝主辦方能夠舉辦這樣一次線上線下結合的國際盛會。我認為目前是我們研究的最好時代,技術飛速進步,帶來更多重大科學發現的可能。本次大會設置了新技術主題報告,我們也期待看到像單細胞測序,時空組測序這樣的令人振奮的技術不斷湧現。」
前聯合國安南秘書長辦公廳高級官員、華大集團顧問Frederick C. Dubee 表示,「1980年,一個「Threshold of new Era」項目,改變了數百萬巴西年輕人的未來,也改變了這個國家的未來。今天,我們也將開啟一個新時代。面對高通量測序,CRISPR,單細胞測序,5G通訊的飛速發展,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越來越近。」
華大集團執行長、執行董事、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在開幕式中表示,「人類基因組計劃把生命科學帶入到了組學時代,但當前的技術卻無法達到結構和功能的完美結合。華大基於dnb技術開發了stereomics,可以實現超高通量,超高精度的全景式時空組學測序。相較現有技術,解析度達到了千倍提升並實現了更大視場。時空組學數據可視化智能分析系統可提供雲端數據分析和億級原位信息展示。希望能夠同全球科研工作者開展廣泛合作,爭取更大的突破。」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單細胞和細胞空間組學技術當前已被廣泛應用在免疫、發育、衰老、再生、腫瘤、感染性疾病等領域,並幫助解析了諸多生命科學難題。
浙江大學郭國驥教授做了題為「Mapping Cell Landscapes by Single Cell mRNA-seq」的報告,他的團隊及合作者繪製了全球首個人類和小鼠細胞圖譜,通過單細胞比較分析發現,哺乳動物的幹細胞和祖細胞表現出很強的轉錄隨機性,而分化的細胞則更加明顯。這些研究數據將成為探索細胞命運決定機制的資源寶庫,研究方法將對人體正常與疾病細胞狀態的鑑定帶來深遠影響。
新加坡科技局Shyam Prabhakar教授的報告題目為「Single-cell Analysis of Asian Diversity and Cancer Cohorts」,他的團隊利用scRNA-seq技術,發現癌症患者的癌細胞狀態存在顯著多樣性,而不同患者之間的基質細胞簇和免疫細胞簇又極為一致,這無疑為癌症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