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自古以來人文自然資源豐富,許多地方都有說不盡的歷史典故和傳說故事,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文旅部門肩負宣傳重任,畢竟花哨的商業宣傳遠不及歷史文化厚重深邃,說得再多不如做得更好。
出於自然保護和防火安全考慮,嶗山管理部門對未開發的山林區域,以及不在景區遊覽規劃的線路,一律封閉禁止遊人進入。許多以探險為趣的驢友們,少了很多探索之地。其實嶗山很多人文遺蹟的發現,都要歸功於驢友們的努力。比如今天要說的失蹤千年的"玉清宮"就是其中之一。
嶗山自古即有"三清勝境"建築群
三清是道教至高境界,後來擬人化為三位最高神祗,總稱"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具體來說,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所謂三清三境,即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天尊居住的勝境。
《道德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太上老君為三清道祖,《封神演義》中,曾有老子大戰通天教主,施展"一氣化三清"的妙術。傳統的道家修真一派,皆崇尚清淨自然和無欲無為的境界,選擇的修行之地,都是山水形勝的自然洞穴,很少象佛家那般,對殿閣廟宇要求金碧輝煌,當然,儀軌派的道家不在此列。
嶗山自古為道家福地洞天,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堂"之稱。作為道家最主要的三清勝境,在嶗山也有體現,比如臨近海灣的太清宮,深山幽谷的上清宮,只是很久一段時間,太清、上清位置明確,唯有境界最高的玉清宮建不知所蹤,對可能的幾處遺址並有許多爭議,直到近年來,在地方驢友和學者聯合考證下,才逐漸解開它神秘的面紗。
三清之一的玉清宮到底位於何處
熟悉道家的都知道三清,對於嶗山缺少的"玉清"一環,終於有了結果。根據驢友們反映的情況,被嶗山工作人員重視,經過兩個多月的實地考察,在巨峰遊覽區中麓海拔700米的山林深處,確定了一處古代建築殘址,此地,在嶗山當地歷史上稱為白雲庵,距離明代高僧憨山德清禪師修行的慈光洞不遠。
據當時媒體報導,白雲庵遺址處於嶗山群峰環抱的一處平地,依附天然石洞而建,地跨約六百平米,根據地基推斷,北側系正殿,西側為配舍,建築群周圍有八稜斷柱及散落的建築材料,均為當地花崗巖材質。遺址中出土一塊高約兩米的石碑,字跡已然無法辨認。建築外圍尚有院牆遺蹟,南牆地基距北部正殿約六十米。
在白雲庵遺址東南方向兩百米的位置,另有一處古建築遺址,推論應為白雲庵附屬別殿,建築附近巖石上有"大明正德六年"、"大明嘉靖二十七年"等石刻字樣,石刻下方存有花崗巖柱基,測量凹孔直徑約四十公分,如此尺寸的柱礎,可見當時建築規模和佔地面積,與一般的嶗山廟宇體量大不相同。經過反覆考證,初步確認這裡就是傳說丟失的三清之玉清宮遺址。
白雲庵是唐代庵堂經歷多次重修
地方史料文獻早有記載,嶗山白雲庵又稱玉清宮,也稱上庵,在巨峰南麓山坳,始建於唐代,最初為道家廟宇,庵堂內主祀三清天尊。明代初年,此地曾經闢為蘭若,明代正德六年(1512)和嘉靖二十七年(1549)經歷兩次重修,遺址發現的巖刻字跡與此吻合。
據傳,明代嘉靖末年,有全真教弟子在白雲庵東南方九百米處,增修玉皇殿三楹,也稱作東華宮,主祀東華帝君,曾經使用鐵瓦覆頂,民間俗稱"鐵瓦殿",至萬曆初年完工。當時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和尚,曾經雲遊至此,在慈光洞修行,應當時道人邀請,撰寫了《重修巨峰頂白雲庵玉皇殿》碑文,為嶗山留下一段僧道和睦相處的短暫蜜月時光。
據憨山和尚碑文記載,"白雲庵為古剎,至嘉靖間,全真樸一向重起之。"這裡所記,應當是嘉靖二十七年的第二次白雲庵大修,由全真道人樸一向主持,與禪師後來反目的太清宮道士飛霞道長耿義蘭也是這裡的常客。
明代即墨名士黃宗昌辭官歸隱,曾經創作《嶗山志》傳世,其中寫到"白雲庵在巨峰南麓,今為玉皇殿。"從這則記載可見,明末清初時的白雲庵與玉皇殿已經連為一體,但是到了清代中期一場莫名大火,將玉皇殿(鐵瓦殿)付之一炬,白雲庵隨之敗落。
近代地方學者周至元,對玉清宮有詳細考證,他在畢生心血所著《嶗山志》中寫道,"玉清宮在慈光洞,西為中巨峰,俗稱上庵。創建無考,明萬曆間重修,蓋於鐵瓦殿同時興建者。""萬曆間重修",應當就是憨山和尚在此修行的時間,關於它的傾頹也有記載,稱"自鐵瓦殿毀後,宮也旋圮。"由此佐證了玉清宮與鐵瓦殿緊密相連的命運關係。
玉清宮是一組宏大道教建築群
從明代憨山和尚、名士黃宗昌,直到近代學者周至元、藍水,他們的記載互相印證,可知當時在巨峰中麓,有許多自然形成的洞穴,供當時嶗山隱居的僧道修行。嶗山道家古建築的一大特點,即許多廟宇都是依附天然洞穴所建,比如白雲洞、明霞洞皆是如此。
玉清宮遺址白雲庵也不例外,周圍有銀壁洞、老君洞、葫蘆洞、慈光洞、普照洞、鑄錢洞等六個天然石洞。不遠處的靈鷲庵周邊,還有"面壁洞"存在,洞名系明代學者陳沂所題,當時他曾經夜宿於靈鷲庵,次日題寫洞名,相關經過記載於《鰲山記》中。
其中白雲庵與慈光洞的關係,黃宗昌曾記載如下,"白雲庵東上二裡為慈光洞",慈光洞上方有橫向石槽,以及洞口附近的石柱遺蹟,可以推知慈光洞也非孤立石洞,附近巖壁刻石"靈鷲庵"大篆,或許就是慈光洞遺蹟的古建築名稱。近代學者藍水在《嶗山志·下巨峰》一節中記載,古玉清宮有上庵下庵,其"上庵(白雲庵)在慈光洞西,久圮,原俱為僧居",鐵瓦殿遺址是其下庵,"明嘉靖間,道士李陽興得邑紳藍因相助,募捐改復鐵瓦,中祀玉皇,名玉皇殿。"這種記述,已經說明,諸如白雲庵、靈鷲庵、玉皇殿等等建築,都屬於玉清宮建築群組,白雲庵上庵,在慈光洞西,恰與黃宗昌所記相符,而下庵鐵瓦殿,也就是後來重建的玉皇殿。
除了白雲庵建築群,與玉清宮關聯的,在巨峰山腳還有兩座腳廟。腳廟也稱下院、腳庵,是進入主體建築的必經之地,也是修行者往山上運輸生活用品的中繼站,或者上下山時的臨時落腳點。兩座腳庵如今皆已不存,推斷原址位置,一個在南窯村煙雲澗,名曰"壽陽庵";另一在漢河村(亦稱旱河村),名曰"旱河庵",二處腳庵在嶗山史料和遊記中均可散見。由此可知,始建於唐代的古剎白雲庵,其實是玉清宮的中心主體部分。
民間傳說"玉清宮在漢河"真相揭秘
玉清宮的遺址所在,之所以產生諸多疑竇,並有幾種不同意見的爭論,也有其歷史原因。在嶗山當地的民間,還有傳聞說,嶗山"玉清宮在漢河",與傳聞相佐證的,在旱河庵中還保存有源自玉清宮的古廟宇牌匾。有了這些證據,似乎玉清宮在巨峰腳下,已經成為不可辯駁的事實。
然而,根據道家理論,三清勝境其實有高下之別,也代表了道家修行的三個層次,由高到低依次為玉清、上清和太清,如果玉清宮在旱河村,它的地理位置較之中層境界的"上清"還要低,這其實不符合道家的世界觀理念,從道理上講不通。那麼出現在旱河庵的古廟宇牌匾又如何解釋呢?
考證嶗山史志文獻,近代學者周至元在《嶗山志》記載了鐵瓦殿(玉皇殿)的修造,並且寫道,"自鐵瓦殿毀後,宮也旋圮。其匾額移懸旱河庵,即今之玉清宮也。"所以民間傳聞的玉清宮,實際上是古玉清宮傾廢之後,利用原先腳庵改造而成,內藏古廟宇匾額,是從玉清宮正殿遷移而來的。由此可見,嶗山玉清宮實有兩處,山腳玉清宮是山上玉清宮遷移而來,民間傳聞並無差錯,只是隱含掉了一部分事實而已。
遷移後的玉清宮位於嶗山沙子口漢河村東,仍然主祀玉皇,東側闢建三清殿,供奉三清天尊,較之原先旱河庵下院氣勢不可同日而語。由此才產生了"玉清宮在漢河"的民間傳聞,而玉清宮最初的巨峰遺蹟逐漸被人們淡忘。可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遭遇毀壞,玉清宮內舊藏神像、經卷、文物、廟碑全部被搗毀焚燒,道舍亦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