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1846年9月23日,德國天文學家伽勒在預測的位置上找到了一顆新行星。這顆行星的顏色好像海水,因而以海洋之神尼普頓命名,中文稱為海王星。海王星的引力部分解釋了天王星軌道的誤差,但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天文學家相信海王星軌道之外還存在一顆未知行星。
但這顆神秘行星太遠太暗了,經過幾代人近一個世紀的努力,它才於1930年2月18日出現在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的視野裡。這顆遠離太陽光輝的星星被賦予了地獄之神普盧託的名字,中文稱為冥王星。至此,「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格局堅持了70多年。
然而冥王星是一個異類。它個頭太小,軌道太扁,而且軌道平面相對於地球軌道平面有很大的傾斜,而不像其他行星軌道基本上與地球軌道位於同一平面中。這些特徵使其行星地位相當不穩定,總是有人認為應該把它開除出行星家族。近幾十年來陸續發現的許多柯伊伯帶天體,使這個問題進一步激化。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外圍的一個區域,那裡有許多小天體繞太陽運行,可能是太陽系早期物質形成行星之後的剩餘材料。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於1992年被發現,現在其家族成員已經增加到幾百個。
從2000年起,柯伊伯帶天體直徑最大記錄不斷被刷新。2004年,當一個叫「塞德娜」的天體以直徑1700公裡的尺寸直逼冥王星時,情況已經變得難以收拾。忍無可忍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來重新討論行星的概念,看看是把這些新發現的大傢伙接納進行星家族,還是索性剝奪冥王星的行星地位。
2005年7月,暱稱齊娜的「2003UB313」被介紹給公眾,它是70多年來首次在太陽系內發現的比冥王星更大的天體。這是推動行星概念被重新定義的決定性發現:事情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
一號候選行星———卡戎
1978年,美國天文學家詹姆斯·克裡斯蒂在檢查冥王星的照片時,發現其側面有一個明顯的腫塊,由此推斷冥王星有一顆衛星。這個新發現的天體最終被正式命名為卡戎,在希臘神話中他是冥河上的船夫,引渡亡魂前往陰間。
卡戎本身並不很大,直徑約為1200公裡,質量約為月球的1/45。
卡戎自身的引力大到足以使它呈球形,而冥王星和卡戎的共同重心位於外部空間裡,並不位於冥王星內部。這些特徵使一些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與卡戎更像是一個雙星系統,彼此是平等的伴星關係,而不是行星與衛星的關係。
二號候選行星———穀神星
1801年1月1日,義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偶然發現了一個移動速度很快的小天體,計算表明它的軌道正處於預測中那顆未知行星所在的位置。
這顆新行星以西西里守護神刻瑞斯的名字命名,中文稱為穀神星。在羅馬神話中,刻瑞斯是掌管糧食豐收的女神。
相比起其他行星,穀神星非常小,其直徑約950公裡,質量約為月球的1/85。由於這些天體很小,19世紀初期,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建議將它們稱為小行星。這個建議很快被採納,穀神星從此失去了行星的地位。
三號候選行星———齊娜
編號為「2003UB313」的新天體目前還沒有名字,只有一個非正式的暱稱「齊娜」,這個名字取自電視劇《好戰公主齊娜》的主角。
齊娜的公轉軌道是個很扁的橢圓,它公轉一周需要560年,離太陽最近的距離是38個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1.5億公裡),最遠時為97個天文單位。由於齊娜是如此遙遠,哈勃望遠鏡給它拍到的最好照片,也只能顯示出一個解析度極低的白色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