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宮格」練字法相傳是唐人歐陽詢所開創的。歐陽詢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書法史上「初唐四大家」及「楷書四大家」中都有他的一席之地。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嚴謹峭勁,享有「天下第一楷書」之譽。唐高祖讚嘆歐陽詢說:「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彼觀其跡,固謂其形魁梧耶!」
除了書法創作成績之外,歐陽詢還留下了大量書論如《三十六法》等。由於向歐陽詢學書者甚眾,為方便後來者仿學,相傳歐陽詢受《易經》中的「洛書九宮圖」啟發,根據漢字的字形特點,創製了「九宮格」練字法。沈道寬《八法蹄》說:「唐人書碑皆用九宮。」
「九宮格」又叫「九方格」,是一種臨帖寫仿的一種界格,界格形式由縱橫三條線段對正方形進行均分形成。中間一小格稱為「中宮」,上面三格稱為「上三宮」,下面三格稱為「下三宮」,左右兩格分別稱為「左宮」和「右宮」。練字時有了「九宮格」的輔助,便於對照碑帖的字形給點畫安排合適的部位,將字寫得酷似法帖。蔣衡在《書法論》中說:「魏晉人書天然宕逸,唐人專用法,遂有九宮。分中左右上下界畫使學者易趨。竊疑所謂口授訣即此也。」
這種便於臨帖寫仿的界格自從出現以後,很受練字者喜愛,以致於盛行千年而不衰。清代王澍《翰墨指南》中說:「結構之法須用唐人九宮式,則間架密緻,有鬥筍接縫之妙矣。九宮者,每一格中有九小格如井字樣,臨帖時牢記某點在某格之中,某畫在某格之內。記熟則出筆自肖法帖,且能伸能縮,惟我所欲矣。」劉熙載說「欲明書勢,須識九宮」,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學書宜用九宮格摹之。」
但是,後來盛行千年的「九宮格」練字法逐漸衰微了。民國時期,弘一法師曾經感慨自己小時候練過的「九宮格」已經很少見了。他說:「此地所用的有格子的紙,是不大適合的,和我們從前的九宮格的紙不同。以我的習慣而論,我用九宮格的方法,就不是這個樣子。」
今天練字最常見的格子是「田字格」和「米字格」,「九宮格」已經比較少見了。這是為什麼呢?主要跟這兩個人有關!
第一,元人陳繹曾。
元代書法家陳繹非常喜歡「九宮格」,但是他在練字的過程中對九宮結構做了改動。陳繹曾說:「九宮結構,隨字點畫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畫分布,以便臨摹。」(《翰林要訣》)
「九宮格」原本是在紙上畫出若干大方框,再於每個方框內分出九個小方格,以便對照法帖範字的筆畫部位進行練字。經陳繹曾改動後,橫豎「三宮」變成了橫豎「九宮」,共計成「九九八十一宮」,這樣更便於精確臨摹。陳繹曾的改後,開了後人改動「九宮格」的先河。
第二,清人蔣驥。
清代書法家蔣驥也是一個很喜歡「九宮格」的人。蔣驥說:「學書起手要布白停勻,則九宮之法不可移易。」(《九宮新式》)但是,和陳繹曾一樣,蔣驥也是一個喜歡改動「九宮格」的人。
蔣驥根據漢字結構的不同,刪繁就簡,將「九宮格」為四種形式(見其所著《讀書法論》):
一、「三十六宮」。
蔣驥把陳繹曾的「九九八十一宮」,橫豎各去「三宮」,變為「六六三十六宮」的正方形界格。
二、「二十四宮」。
蔣驥又將「三十六宮」變為「二十四宮」,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將「三十六宮」的左、右兩行「十二宮」去掉,成二十四宮,適宜書寫「長方體」的字。
另一種是把「三十六宮」的上、下兩行「十二宮」去掉,亦成「二十四宮」,宜於習練「扁平體」的字。
三、「回字宮」
蔣驥將「三十六宮」變成「雙回字形」,用以寫方體字。
四、「田字宮」
將驥將「三十六宮」形變成「田字形」,並在上二宮從同一頂點各畫條對角線,形成一個人字,用以書寫蓋似人字形的字。
蔣驥的改動使「九宮格」大變!尤其以後兩種改動的影響最大!後人在蔣驥的基礎上繼續改動,形成今天最常用的練字格——「田字格」和「米字格」!
「田字格」是在方框中畫一「十」字,分成四格,安排字的間架結構、重心和筆畫的斜正疏密。「米字格」是在田字格的基礎上增加兩條對角線,形如「米」字,以便判斷全字和各單筆的位置。
就這樣,在「田字格」、「米字格」流行起來之後,「九宮格」逐漸式微了。學書者如果仍要參照古法,還是以「九宮格」為妙,概其運用千年之故,必有其佳處。「洛書」與《易經》「九宮圖」不過,不管是哪種格子都是起輔助作用,都是為了寫好字的點畫、結構、氣勢。待書法熟練後,即可脫離「九宮格」等界格,自由書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