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政府表示,自明年1月起該國就不叫「荷蘭」了。
據「石英財經網」(Quartz)28日報導,荷蘭政府將投入20萬歐元(約合156萬人民幣)改善該國的國際形象。為吸引遊客,明年起將正式停用「荷蘭」(Holland)作為國家別名,統一使用官方稱謂「尼德蘭」(NetherLands)。
圖中黃色區域為傳統意義上的「荷蘭」
這是因為,傳統上的「荷蘭」僅代表該國12個省當中的2個沿海省份,即包括阿姆斯特丹的北荷蘭省(North Holland)以及包括鹿特丹、海牙的南荷蘭省(South Holland)。
上述兩個地區合稱的「荷蘭」地區,在19世紀是該國經濟中心,成為整個國家的別名。如今,荷蘭政府的官網也使用Holland.com。但是「尼德蘭」才指代全國12個省份。
從2020年1月開始,趕在東京奧運會及第65屆歐歌賽舉行前,荷蘭政府要求所有公司、大學、使館及政府機構統一改用該國官方稱謂「尼德蘭」(Netherlands)。
「如果僅僅在海外推廣國家的一小部分,即『荷蘭』,會顯得有些奇怪。」該國外交部發言人向西班牙埃菲通訊社表示。
此外,荷蘭旅遊及會展委員會此前使用一束橙色鬱金香與「Holland」字樣作為宣傳標誌,如今統一被改為大寫的「NL」字符,即「尼德蘭」縮寫。此舉被認為有利於出口及吸引投資。
荷蘭的國家宣傳標誌也由一束鬱金香及「Holland」字樣改為「NL」字樣
埃菲通訊社透露,改名不僅事關承認其他省份,還涉及一項振興旅遊業的新戰略,會幫助其他相對不那麼有名的地方吸引遊客。
《雪梨先驅晨報》稱,此舉是為了改變以往大量乘客搭乘廉價航空、尤其是飛往阿姆斯特丹的方式,推動「更具可持續性、更具尊重」的旅行。
目前荷蘭政府正設法對大量前來遊玩的旅客進行「引流」。2018年,共有1800萬遊客訪問荷蘭,超過該國1700萬人口。有預測認為到2030年,荷蘭每年將吸引4200萬遊客訪問。
而其中許多遊客「扎堆」前往南北荷蘭省,包括阿姆斯特丹。這給當地城市帶來擁堵、居民帶來不便。
荷蘭近年來遊客人數大漲
荷蘭政府廢棄「荷蘭」的說法,採用新名—尼德蘭。
荷蘭的地理位置
其實,Netherlands(尼德蘭)根本就不是一個「新名」。
從19世紀開始,「荷蘭」就不叫「荷蘭」了,而叫「尼德蘭」,正式的國家名就叫: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Netherlands」從英文構詞法上來說,表示「低地」。前綴「nether」表示「較低的,下面的、下方的」,詞根 lands 表示「土地」。
地理好的同學都知道,荷蘭大部分國土的海拔都特別低,60%的國民生活在海拔-5米的地區。
即便如此,荷蘭仍不會被海水淹沒,因為荷蘭人像「精衛填海」一樣,修築了特牛X 的攔海大壩。
荷蘭 Afsluitdijk 攔海大壩
所以 Netherlands(低地)就特別符合荷蘭的地理特徵。
但咱們中國人還是習慣上稱該國為「荷蘭」,而非「尼德蘭」,這是因為 Holland 這個名字太深入人心了。
其實 Holland 原為荷蘭西部的兩個省份--「北荷蘭」(northern Hollands)和「南荷蘭」(South Holland)。這兩個「荷蘭省」的海上貿易很厲害,外國人通常用「Holland」指代整個國家。
這就有點像我國宋元時期的福建泉州。那時泉州的貿易達到鼎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那時泉州因為種了很多刺桐樹,也被稱為「刺桐港」(Zayton)。
那時的刺桐港,商賈雲集,是全世界香料、藥材、珠寶、茶葉、瓷器的集散地,「刺桐」(Zayton)也成為古代世界對「中國」的稱呼。
泉州(古稱:刺桐港)
另外,在過去,荷蘭政府認為「Holland」比「the Netherlands」更好發音,更方便交流,也默認了用「Holland」指代整個國家。
中文裡的「荷蘭」正是」Holland"的音譯。據考證,明清時期對「Holland」存在各種譯法,有「賀蘭」、「和蘭」等。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皇帝欽定「荷蘭」二字,這才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
但前面說了,「holland」在荷蘭也就是國內省份的名字,外界「荷蘭荷蘭」叫得嗨,但國內其他省份的人卻不認同這樣的叫法,紛紛發起「去荷蘭化」的運動。
南荷蘭省和北荷蘭省
所以,這次荷蘭政府宣布統一國名為「the Netherlands」,有「一碗水端平」的考慮。
另外,荷蘭外交部還指出,國際上對「荷蘭」有一些不好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比如一提到「荷蘭」,外國人就會聯想到泛濫的大麻和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這次廢棄「荷蘭」的說法,也體現了荷蘭政府想重塑國家形象的決心。
但國外網友紛紛吐槽:「Holland」(荷蘭)都叫順口了,突然改成「the Netherlands」(尼德蘭)不是多事兒麼?
有網友編了一個段子,挺有意思:
XSWL,這段子手太損了,哈哈哈...
其實在英文世界中,「荷蘭」還有另外一個說法:Dutch。
這個詞可把荷蘭給黑慘了。因為歷史上英國和荷蘭爭奪海上霸權,一直是宿敵,「Dutch」便是英國人口中對「荷蘭」不太友好的稱謂。
17-18世紀,為了爭奪海上貿易霸權,英國和荷蘭之間爆發了四次戰爭,史稱「英荷戰爭」(Anglo-Dutch Wars)。
這種宿敵的關係,讓荷蘭在英語中的形象不佳,荷蘭人的某些不良特徵(如吝嗇、魯莽、精明等)在英語中被誇張和貶損。後來隨著英語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流行,荷蘭人特別吃虧了。
英文中,跟「Dutch」有關的英文短語大多含貶義,如:
Dutch courage
字面含義:荷蘭人的勇氣
實際含義:酒後之勇
Dutch uncle
字面含義:荷蘭舅舅
實際含義:過於直率、嚴厲的批評者
beat the Dutch
字面含義:痛打荷蘭人
實際含義:令人吃驚。
Dutch metal
字面含義:荷蘭金屬
實際含義:用銅製成的假金子
Dutch concert
字面含義:荷蘭音樂會
實際含義:極為嘈雜的場面
I'm a Dutchman, if I…!
字面含義:如果我...,我就是荷蘭人!
實際含義:如果我如何如何,我就不是人!
另外,英文中著名的短語--「go Dutch」(各付各的,AA制),一開始也是為了諷刺荷蘭人的「精明」而創造的。
荷蘭國王和王后
我們現在所叫的中文「荷蘭」,便為乾隆帝欽點的「Holland」的音譯,從清朝時期就沿用至今。
如今,荷蘭任性改名尼德蘭,但是對國際外交界的爸爸們,可就是一大頭疼之事了。
首先需要荷蘭政府親自向我們中國政府,經外交渠道提出更名申請,然後通過雙方政府的認可方可更名,最後由外交部向全國發文通知。
眼看不過是從兩字中文變為了三字中文,僅多出兩字。舉國上下,全員改名,推行一個新名字,涉及到書本教材,各個協議文件合同機構...可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拋開「改名」事件來說,荷蘭作為一個旅遊國家,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吸引了不少人趨之若鶩地前往打卡。
倘若你在某乎上搜問題「去荷蘭旅遊是種怎樣的體驗?」
答案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而在今年Lonely Planet新出的「Best in Travel 2020」榜單中,「荷蘭」更是榮登十大最佳旅行國家榜單,成為了最值得前往的旅行國家之一。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荷蘭人蹦迪蹦得多,身高也一度超出國際標準。不要問荷蘭人的身高,問就是一八三,再問一九零。
上街就是惡魔般的大長腿,咦惹,好氣氣,隨便挑一個都好有超模氣勢哦~
圖片來源:ins@Men Style Netherlands
而與荷蘭人身高成反比的,倒是他們國家的國土海拔了,荷蘭只有50%的國土海拔超過了1米,其他17%的國土是填海造出來的人造陸地。
看過電影《夏洛特煩惱》的人,對「我滴老家,就住在這個屯,我四這個屯裡,土森土長滴銀兒...」《咱們屯裡的人》這首配樂不會陌生。
和東北人走哪都叫「屯」的感覺相似,你可能會注意到荷蘭很多地名以 dam 結尾。dam意味著「築壩」的地方,比如城市阿姆斯特丹。小墅甚至覺得荷蘭人可以改一下,二人轉走起來,風車轉起來,創作一首《咱們壩上的人》。
圖片來源:谷歌翻譯截圖
因此,荷蘭人也常自嘲道,「長這麼高是因為荷蘭處於海平面以下,假如防護堤被破壞,也能不被淹沒。」
曾經叱吒風雲的海上霸主荷蘭,過去還承擔著建設開發世界角角落落的重任,假設沒有荷蘭,現在也沒有美國的「頭號大都市」紐約。作為荷蘭人的殖民地,紐約最早並不叫紐約,叫「新阿姆斯特丹」。
圖片來源:ins@ts1000
雖然「新阿姆斯特丹」一去不復返,但在勤勞的荷蘭人手下,舊阿姆斯丹同樣變成一座文化與藝術碰撞交匯的地兒。
在阿姆斯特丹,不僅有記錄像梵谷這樣藝術大師的博物館區,還有城市街景交融的運河地帶,值得你多花點時間,好好地去體驗一番~
所以,你又是如何看待荷蘭改名這件事情的呢?
這篇感覺漲知識了,請點「在看」。另外,問問大家:你怎麼看待荷蘭政府廢棄「Holland」的叫法?
老胡整理:觀察者網、Senseluxury、侃英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