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慶新聞網報導 農曆雞年是閏年,我市桐城雙港鎮比往年更加熱鬧。正月初七晚上,這裡的王圩燈會又出燈了,家家戶戶燃起鞭炮,放起煙花,迎接傳統的龍燈表演隊伍,把春節的喜慶氣氛推向了高潮。
圖為燈會現場。 吳純傑 攝
王圩燈會深受當地群眾歡迎
桐城自古與「龍」結下不解之緣,境內有「龍眠山」、「龍眠河」,人們視龍為祥瑞之物。王圩地處柏年河流域的圩畈區,過去這裡經常遭受洪水災害,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裡的人們對「龍」有特別的信仰。以古老的龍燈為主的王圩燈會深受當地群眾歡迎。王圩燈會的歷史可追溯到元末民初,原居江西瓦西壩的王氏先祖遷居桐城雙港鎮王圩,帶來了祖傳的龍架和龍燈藝術,代代相傳,並發展成為王圩燈會。王圩燈會主燈是龍燈,屬放索燈,共十三節,象徵閏年十三個月,只有龍頭龍尾對舞,龍身則不動,舞龍頭和龍尾的,後面都有專人放繩索。
「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豐富老百姓的春節期間的文娛活動,我們王圩老龍燈每到閏年都要出燈,出燈的人數非常多,達到200多人,每天晚上,從正月初二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初十左右,每天晚上看燈的人人山人海,看燈的人非常多。」桐城王圩燈會會員程虎告訴記者。
王圩燈會逢閏年正月舉行,出燈時,陣勢浩大,前有排燈開道,武猖、八仙濃妝遊行,花籃隊、彩燈隊邊歌邊舞,龍燈位居中間蜿蜒遊進,後有鑼鼓隊、蚌殼燈、燈籠隊等,百餘盞蠟燈齊亮,數十面鑼鼓喧天。
「也記不清哪一年開始了老百姓開展的王圩燈會,每一年的春節呀,我們不管在哪個地方,都會回來看王圩這個燈。」雙港鎮青城村村民高虎民笑著說。
觀燈人群隊伍長達一公裡
王圩燈會舞龍燈表演動作原有108套,大多失傳,現僅存二十多套,如雙龍絞柱、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麒麟送子、喜鵲登梅、草裡尋珠等等。除了精彩的舞龍,還有很多的民俗娛樂表演,如土地公公送祝福、武猖神進房驅邪、八仙彩燈助陣、漁夫與蚌嬌娘等,尤其是孩子們花籃燈邊舞邊唱,非常活躍,吸引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
「我們參加王圩龍燈,是花籃隊的,我們天天跟著後面跑,雖然很累,但給人們帶來了快樂,過年非常愉快。」正在看燈會的錢柯霖小朋友說。
每逢閏年春節,在舞燈的日子裡,各隊隊員風雨無阻,團結一心,義務奉獻,人們再忙也得堅持……隨行觀燈的人群少則千人,多則上萬,隊伍長達一公裡,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這個龍燈老一輩傳承下來了,幾百年的老龍燈,只要舞這個燈,新春佳節人們從五湖四海趕回來,為了老百姓新春娛樂文化生活,再一個象徵風調雨順,老百姓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雙港鎮青城村村民程孝文介紹。
如今的王圩燈會已成功申報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春節舞龍燈已經成為當地固定的風俗,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也為當地農村增添了喜慶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責編:吳嫣然、關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