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採取手段清除入侵松鼠—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英國瀕危動物紅松鼠在受驚後,耳朵上的毛會豎起來。圖片來源:Kirk Norbury
 

這讓我相信,紅松鼠的未來仍有希望。

在威爾斯西北海岸一塊苔蘚叢生的林地中,Craig Shuttleworth開車拐進了一條泥土路,並將電動汽車停在路邊。這位身材頎長而結實的生物學家跳過一面石牆,查看了一個狩獵陷阱,有一隻灰松鼠焦躁地徘徊其中。

Shuttleworth屈膝跪在地上,冷靜地將一個塑膠袋罩在陷阱出口,並將其吹到籠子內。灰松鼠害怕人的氣味兒,於是跳進了袋子。生物學家迅速地捲起袋子,讓這隻動物失去行動能力。「我不喜歡這麼做。」他一邊說著,一邊撿起一根因長期使用已被磨光的棍棒。「但是它們不屬於這個地方。」

砰!砰!木棒擊裂了灰松鼠的腦袋。這是全世界抵制入侵物種東部灰松鼠「馬拉松」戰役的又一例死亡事件。自從灰松鼠140年前從北美引入以來,這種物種已經散布在英國絕大多數地區。在此過程中,它們強勢地驅逐著當地原有的紅松鼠,後者據認為在英國已經面臨滅絕。

威爾斯紅松鼠信託基金會動物保護生物學家Shuttleworth和其他科學家正在設法扭轉局勢。2015年,該信託基金會宣布,在現年45歲的Shuttleworth帶領的剿滅項目經過18年的努力下,安格爾西島(由一條海峽與英國主島相隔)的灰松鼠已經被清除。今年夏季,剔除灰松鼠的任務將在主島展開。「紅松鼠保護正在取得成效,有證據表明我們能夠清除掉灰松鼠。」他說。

猖獗的灰松鼠

紅松鼠的領地覆蓋從北歐到亞洲的大面積區域,但它們在英國尤其受到喜愛。其中一個原因是,查爾斯王子認為它們應該是英國的吉祥物。或許,它們受到歡迎也與作家Beatrix Potter在1903年以英國湖泊地區為背景撰寫的兒童文學作品《松鼠納特金的故事》有關。亦或者,那是因為它們與毛尾巴塔夫蒂的記憶有關,這隻卡通松鼠數十年來一直在教育孩子們安全過馬路。無論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英國人對紅松鼠都有著深深的迷戀。「人們為它們感到驕傲和自豪。」肯特大學生態學家Zoe Davies說,「保護紅松鼠的呼聲很高,決心很大。」

在英國,紅松鼠極其需要人類的保護。這不僅是因為灰松鼠在爭奪食物和棲息地方面會勝過紅松鼠,而且它們還攜帶一種叫作松鼠痘的致命病毒。灰松鼠能夠對這種病毒產生免疫,但如果紅松鼠感染之後,就會迅速被這種可怕的疾病擊垮。儘管沒有確切的數據統計,但是灰松鼠與紅松鼠之間的比例很有可能是200:1。僅有數千隻生活在偏僻南部地區的紅松鼠沒有受到灰松鼠的侵擾,比如安格爾西島和懷特島。儘管受到動物權益組織的反對,紅松鼠保護人士已經在大面積地區清除灰松鼠,以拯救北部的紅松鼠「難民」。

然而,即便是最熱切的紅松鼠保護人士也得承認,這種勝利轉瞬即逝。如果沒有持續性的反擊,灰松鼠數量會不可逆轉地增長。一些倡議者希望, 鼬鼠和獾的近親——以灰松鼠為食的松貂的回歸能夠給紅松鼠提供長效的保護。然而,科學家警示,松貂的回歸及其生態效應尚不清楚。

英國紅松鼠的困境正是對歐洲其他地區的警示。灰松鼠已經侵佔了義大利西北部地區近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由於受到動物權益組織法律訴訟的拖延,那裡的生物學家錯過了消滅灰松鼠的最佳機會,為灰松鼠進入法國和瑞士打開了一條途徑,最終將會給絕大多數地區的紅松鼠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真正的教訓是很難阻止這種入侵物種。」愛爾蘭國立大學哺乳動物生態學家Colin Lawton說,「唯一的機會是在灰松鼠紮根之前儘早地捕捉它們。」

紅松鼠遭威脅

灰松鼠於1876年首次進入英國,當時一名富有的絲綢生產商在其位於柴郡的莊園內養了一對灰松鼠。灰松鼠比喜歡躲藏的紅松鼠體型大、膽子大,更容易被看得到,因此受到了貴族收藏者的喜愛。對灰松鼠最為著迷的是貝福特公爵十一世Herbrand Russell。1890年,他在其倫敦東北部的莊園內釋放了10隻灰松鼠。他還把這些灰松鼠的後代贈人使其擴散,其中包括向一名朋友贈送了6對灰松鼠,這位朋友隨後將其從愛爾蘭城堡釋放。(遺傳研究表明,愛爾蘭的所有灰松鼠都是這些灰松鼠的後代。)

到20世紀初期,生物學家已經發現灰松鼠的數量在高速增長。在此之前,科學家還就一種令人困擾的現象作出警示:在那些被灰松鼠侵佔的地區,紅松鼠或遲或早都會消失。儘管灰松鼠很少挑釁紅松鼠,也並不比紅松鼠產仔量更高,但是它們可以更好地適應闊葉林地帶。這主要是因為灰松鼠能夠消化橡樹子,它們在北美東部的橡樹—山核桃木林地進化出了這種能力。但是在1930年,牛津大學生態學家提出了導致紅松鼠數量下降的另一個原因:灰松鼠可能在傳播疾病。

這一預言是對的。1981年,研究人員發現其罪魁禍首是副痘病毒屬的一種病毒,20年後的實驗證實,這種病毒會殺死紅松鼠,但不影響灰松鼠。灰松鼠能夠從其氣味腺中散發這種病毒,紅松鼠在宣布其領地時可能通過其氣腺感染這種病毒。當灰松鼠偷偷潛入紅松鼠巢穴時,跳蚤也能夠傳播這種病毒。一旦病毒在紅松鼠群體間散布,就會迅速蔓延。

灰松鼠可能已經在北美對這種病毒產生了免疫力,但是紅松鼠卻不能抵抗這種病毒。該病毒會導致液體潰瘍,尤其是在足部和面部。紅松鼠的眼瞼會布滿疥癬,它們在感染數周后就會死亡。「沒人知道病毒為什麼會致命。」佩尼庫克莫登研究中心病毒學家Colin McInnes說。一種觀點是,生病的紅松鼠會停止飲食,但是研究人員發現一些紅松鼠是在飲水及進食後死亡的。另一種觀點是,感染病毒後昏昏欲睡的被剝奪感覺的紅松鼠會成為狐狸、猛禽以及其他捕食者可輕易獲得的獵物,從而導致其數量下降。

無論其背後原因是什麼,這種病毒都在導致紅松鼠數量下降。松鼠痘的症狀也引起了公眾對紅松鼠的憐憫。「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珍惜的動物死於這種可怕的疾病。」Lurz說。但是在動物權益倡議者看來,唯一拯救紅松鼠的方法——大規模消滅灰松鼠並不可行。一些人則認為,紅松鼠是本土物種,比灰松鼠更值得保護。

無止境的守衛戰

無論如何,現在灰松鼠成了紅松鼠真正的敵人。然而,上世紀50年代,英國政府的大批撥款並未讓灰松鼠數量顯著下降。而近來的消除行動,如在塞特福德森林進行的3年實驗也未能挫傷灰松鼠的增長之勢。針對灰松鼠的圍殲戰的唯一一次勝利僅有安格爾西島。這個面積714平方公裡的島嶼非常安全,因為松鼠只能夠通過一座橋蹦跳到那裡。

首批灰松鼠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到達安格爾西島。1998年,島上僅留下40隻左右的紅松鼠。隨後,87歲的熱心紅松鼠保護者Esmé Kirby開始僱傭剛畢業不久的Shuttleworth開展一項清除灰松鼠的運動。到2010年,Shuttleworth的團隊已經捕殺了6400多隻灰松鼠。隨著灰松鼠數量減少,病毒傳播也隨之下降,他和同事在2014年發表於《生物入侵》期刊的文章中說。該團隊在2012年僅抓住12隻灰松鼠,次年夏天僅抓到1隻。「他們的成效令人驚訝。」Lawton說。紅松鼠從動物園遷出後,數量已經回升,現在島上至少有700隻。

目前,防禦性較好的地區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北部,絕大多數紅松鼠棲息在那裡。這些地區的森林覆蓋植物主要是美國黑松、西加雲杉和歐洲赤松,與灰松鼠相比,這些植物更對紅松鼠的口味。此外,紅松鼠還會受益於此前相互分離的林地新種的樹木,增加該物種的生物多樣性。蘇格蘭具備的另一個優勢是,松鼠痘直到2005年才到達該區域,因此那裡的紅松鼠並未遭遇像南方一樣的毀滅性病毒打擊。

另外一個出乎意料的好消息是松貂的回歸。因為喜歡捕食家雞和野雞,它們因此成了農民和獵場看守人的敵人,並導致這種與貓體型相近的捕食者在20世紀幾乎滅絕。1988年,松貂在獲得全面性法律保護之後數量開始反彈,現在北部高地有數千隻松貂。2007年,珀斯附近的蘇格蘭護林員發現,在松貂出現的地方,灰松鼠數量更少。愛爾蘭農民也發現了類似的現象。基於這一線索,Lawton 與其原博士生Emma Sheehy 在2014年3月發表於《生物多樣性和保護》期刊的研究中,詳細描述了入侵性灰松鼠數量的下降。

在灰松鼠離開的地方,紅松鼠數量迅速上升。「這讓我相信,紅松鼠的未來仍有希望。」Lawton說。這一現象背後的一種解釋是,松貂更容易抓到灰松鼠,因為松貂傾向於在地面上狩獵,灰松鼠也在地面上尋找山毛櫸堅果和橡樹子,而紅松鼠則傾向於尋找樹上的球果為食。

現在,灰松鼠的控制依然掌握在人類手中。對於Shuttleworth來說,這意味著他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潛伏在林地中,搜尋入侵者灰松鼠。他肩頭搭著染血的塑料編織袋,沿著一條土路走到車跟前,將幾隻毛茸茸的屍體丟進車後的狩獵箱上。這一天,他收穫不小,不過他在其他地方設置的陷阱還會捕捉到更多灰松鼠。「這簡直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戰役。」他說,「它們源源不斷地出現。」(紅楓)

《中國科學報》 (2016-06-20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灰松鼠入侵英國,專家說:吃光它們!500萬隻松鼠真的吃不完啊
    如果去過杭州西湖邊,只要天氣良好,就能看到湖邊的喬木上,有松鼠出沒。這些松鼠在西湖邊已經安逸了很多年,遊客餵個不停,個個長得胖乎乎。沒想到成為網紅卻是因為吃得太胖,被鷹抓走了。萌萌的小松鼠被捕食對遊客來說實屬難以接受,但這卻是宿命裡的自然規律,如果沒有鷹吃松鼠,松鼠沒有天敵,會變成什麼樣子?英國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一種外來松鼠入侵了英國,並迅速泛濫,引起了一系列的問題。
  • 考察散記——英國紅松鼠的興衰
    歐亞赤松鼠的毛色多樣,且多具有冬季、夏季兩種毛色。它們腹部的毛色是一致的乳白色,被毛則呈現出黑色、棕色、橙色、紅色甚至藍灰色等多種顏色。在冬季,長長的耳簇會出現在歐亞赤松鼠的耳朵上,分外搶眼!灰松鼠原產於北美洲的闊葉林中,以橡子、核桃等闊葉樹種子為主要的越冬食物。而分布區橫跨歐亞大陸寒溫帶地區的歐亞赤松鼠則主要分布於針葉林中,以針葉樹的種子作為越冬食物。灰松鼠入侵後,它們對於闊葉樹種子的利用效率要明顯高於英國紅松鼠,因而在入冬前可以積累更多的脂肪,並以其強健的體格成功地將英國紅松鼠從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中排擠出去。
  • 九大入侵物種,松鼠居然也成了入侵者?
    九大入侵物種,松鼠居然也成了入侵者?生物圈中動物與動物之間存在著天敵關係,人們面對許多泛濫成災的動物時,會採用天敵消滅法減少另一種動物的數量,維持生態平衡。許多泛濫成災的動物會成為入侵者,下面一起來看看九大入侵物種吧!
  • 試試水牛糞—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科學》) 為了應對侵略性很強的大黃蜂,亞洲的蜜蜂正在採取「團結一致」策略。10日,一項在線發表於PLOS One的研究指出,為了讓前來獵食的大黃蜂離遠點,蜜蜂會將蜂巢和其他動物的糞便塗抹在一起——而這是蜂類使用工具的一種表現。 大黃蜂會捕食很多昆蟲,獵食對象之一包括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新聞—科學網
    不管免疫力有多麼抽象,當病毒入侵機體時,機體都能夠動員像海陸空三軍樣的防禦網(個體的免疫力如同一個國家的軍力),通過多層次、逐步遞進的防禦途徑將病毒清除,把這些途徑合併在一起,就形成了免疫力。在血液中,有一套蛋白質形成的保護體系,被稱為補體系統,用於阻止細菌和病毒的入侵。當病毒進入細胞時,補體系統被激活,產生兩種抗病毒效應:一是補體介導在被感染細胞表面打孔,誘導被感染細胞死亡,細胞在死亡過程中,進入其中的病毒也隨之被分解、清除;二是補體介導巨噬細胞吞噬被感染的細胞,從而在巨噬細胞內部將所吞噬的細胞連同病毒一起降解。
  • 抗蚊「鬥士」還是入侵物種
    數十年來Krisp 小孔雀魚有著大名頭。數十年來,這種魚一直被認為是抗蚊「鬥士」中的冠軍。它們會潛入池塘和水溝吃光蚊蟲的幼蟲。但在科學家眼中,它有著不同的聲譽:一種快速生育和繁殖的入侵性物種。 現在,衛生官員考慮,在蚊蟲導致的傳染病如寨卡病毒傳播區域大量推廣使用這種掠奪性魚類,生態學家則警告他們三思而後行。
  • 蘇格蘭高地,可愛的紅松鼠的棲息地---國家公園
    據說1817年,有好事者將生活在北美森林裡的灰松鼠帶到了英國,這種灰松鼠比紅松鼠強壯,它們跟紅松鼠爭搶食物,在激烈的競爭中,紅松鼠總是處於弱勢。灰松鼠的繁殖能力也比紅松鼠強,所以灰松鼠的數量在急劇上升,結果紅松鼠的棲息地進一步被壓縮。
  • 雷射技術成清除太空垃圾有效手段
    無論是採取躲避、防禦、減緩還是回收利用手段,都無法從根本上清除太空垃圾。滿天的太空垃圾終歸要得到徹底清理,開發太空垃圾清理技術勢在必行。  事實上,很多國家都在推出清掃太空垃圾的計劃,科學家們也在考慮從無數種垃圾清理方案中精選出經濟有效的方案。美國宇航局正在考慮用雷射清掃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防止其與衛星相撞。
  • 專家詳解血漿治療「前世今生」—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武漢火神山醫院首例採取恢復期血漿治療的危重型患者杜阿姨已於當天下午康復出院。
  • 傅伯傑獲2020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新聞—科學網
    5月18日,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GS-IBG)公布了2020年度獎章與榮譽會士授予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傅伯傑被授予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殊不知,它卻是外來入侵的「瘋狂」植物殺手,以「死亡纏繞」為殺手鐧,可匍匐變身「地毯」,也可順藤蔓形成覆蓋,給其他植物和生態造成危害。 認清薇甘菊的入侵路徑和生長機制,開發抑制薇甘菊繁殖蔓延的技術,已成為當前受災地區的重大需求和重大難題。
  • 張長生獲邀擔任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編委—新聞—科學網
    近日,應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天然產物報告》(NPR)編輯委員會邀請,中國
  • 沒有東北的松鼠,就沒有你平時吃到的松子
    歐亞紅松鼠是多雌多雄自由交配的,繁殖期在每年的晚春到初夏時節,在整個繁殖期內,雌性的發情是有周期的,一般每個周期持續一個月,其中發情期大概有10天。雄松鼠的求偶方式就是字面意義上的「追」,如果被追逐的雌松鼠不處於發情期,就會躲避或者把雄松鼠趕走,如果正好處於發情期,就會交配。
  • 今日-歐亞紅松鼠
    歐亞紅松鼠,是松鼠族下的一個物種,屬於一種居於樹上的雜食性齧齒動物,在歐亞大陸等地均十分常見。雖然如此,但在英國它們的數目卻不斷下降,主因是作為入侵物種的灰松鼠有更強的適應性及覓食能力。主食是種子,特別是毬果內的種子它們都可以俐落地取出,此外還吃真菌、鳥蛋、漿果及幼枝等。
  • 未來哪些地區更容易遭到生物入侵?—新聞—科學網
    在未來2050年和2080年氣候變化的條件下,潛在入侵風險大多仍聚集在同樣的地理區域內,部分最適合的區域會擴展到南美洲北部、非洲中部以及歐洲的一些高緯度地區。 「這些入侵熱點,都是那些環境條件適合大量外來物種生存的地區,所以這些地區天然受到更高生物入侵風險的威脅。」李義明說。 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外來兩棲爬行動物入侵風險較高的地區,恰恰聚集在全球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
  • 它是外來入侵物種,有毒碰不得,一經發現,要及時清除,以絕後患
    它是外來入侵物種,有毒碰不得,一經發現,要及時清除銷毀,以絕後患近日,一種叫「黃花刺茄」的入侵植物在吉林松原被發現,面積達26800餘畝。當地正抓緊採取人工、機械方式努力清除這種植物。黃花刺茄是一種茄科草本植物,又名刺萼龍葵,株型類似灌木,長成後高達70釐米左右,莖上帶有密密麻麻的刺,開黃色花朵,目前正是其開花結果的季節,其適應性特別強,能夠在十分貧瘠、乾旱的環境中生長,有可能生長在路邊、庭院、牧場,甚至有可能入侵到農田或者果園內。
  • 外來物種入侵成害 海關是第一道防線—新聞—科學網
    在不久前舉辦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世界保護大會上,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和學界代表發出《火奴魯魯挑戰》倡議,敦促國際社會採取行動,遏制外來物種入侵
  • 病毒,真菌,寄生蟲:入侵物種的「生物武器」
    「生物子彈」幫搶地盤一個很經典的例子發生在英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英國本地的歐亞紅松鼠(Sciurus vulgaris)的數量因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nsis)的入侵而大幅減少,而松鼠痘病毒
  • 水熊蟲用螢光「盾」抵禦致命紫外線—新聞—科學網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緩步蟲,它可以忍受致命的紫外線,後者經常被用來清除難以殺死的病毒和細菌。 這一發現純屬偶然:印度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校園裡搜尋水熊蟲,然後將它們暴露在極端的環境中。他們碰巧在實驗室裡有一個殺菌紫外線燈,所以便用它來照射標本。每平方米1千焦耳的劑量,可以在5分鐘內殺死細菌和蛔蟲,而水熊蟲在被照射15分鐘後也會致命——大多數會在24小時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