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青靄
有人說:「藝術品有了觀眾才完整」,
最近,這句話以一種極其諷刺的方式應驗了——
前幾天,由趙薇擔任發起人和導演,楊冪、楊紫、白百何等人無償主演的《聽見她說》開播。
這部劇別出心裁地採用了「獨白」的形式,直面大齡單身、全職主婦等當代女性問題,為女性發聲。
目前更新的第一集《魔鏡》,主要聚焦於女性的外貌焦慮。
影片向觀眾拋出了很多問題:
不過,還沒等到觀眾看完,
某些適時出現的彈幕就行為藝術般地予以了回答:
難怪有人說:
「這部劇本身只是個半成品,是由屏幕前的觀眾們完成了最後的製作。」
第一集的劇情並不複雜,主要內容就是主人公齊溪的幾段獨白——跟隨著她卸妝的過程,她作為一個「愛美」女性的心聲和困惑,也隨著真實的面容一起被展露出來······
「自信的女孩最漂亮」,還是「漂亮的女孩最自信」?
和很多人一樣,她曾經相信前者。
天生小腿粗壯的她,小時候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曾驕傲地拿過跑步比賽的冠軍。
但一次,她卻無意間聽到別人對她的議論:
「看,她那條象腿」。
在最弱小、最需要尋求同伴認同的年齡,這些議論給了她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此之後,她再也不敢露小腿,也再也不參加運動會。
然而,這阻擋不住相貌自卑在她心裡深深地扎了根。
同班的班花不會正眼看他,她暗戀的男生給她起難聽的外號。
她從此開始篤信:
「不是自信的女孩最漂亮,而是漂亮的女孩才最自信。」
她整容、戴假髮、帶美瞳,每天花兩個多小時化妝,讓自己活成了微博和朋友圈裡「最美的樣子」。
果然,周圍人的態度都變了:班花為她側目,曾暗戀的男生也主動提出送她回家。
她似乎贏了回來。
但她活得並不快樂。
相反,
強行被他人的審美所裹挾,而失去了自我的她,其實才是最大的輸家。
如今的社會,始終在潛移默化地傳遞這樣一種觀念:
女性的價值,並不取決於你有多努力,而是你顏值多高、多苗條、多有「少女感」。
看看我們現在的熱搜吧——
這邊宣傳女星節食、身材苗條,甚至「連懷孕都沒變化」:
那邊又誇哪位三十加、四十加的女明星「少女感十足」:
有時真的是讓人疑惑:
這些媒體們稱讚女性的詞彙量都這麼匱乏嗎?
而如果一旦你稍微胖一些、不那麼「少女」一些,則立刻就會像做錯了什麼事似的,受到奚落。
總而言之:
年輕、苗條、美,就是一切,
反之,則是原罪。
就連《乘風破浪》的這樣號稱宣揚「女性獨立」的綜藝節目,最終也還是不免落入了窠臼——
宣傳語寫得很漂亮,說好要展現中年女性的美,
但到頭來,還是放不下對少女感和膠原蛋白的追逐。
而且,她們擁有很多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資源,隨時都能接受最好的保養。
所以,由她們來代言中年女性,我不知道能讓多少人真的信服。
《吐槽大會》顏怡、顏悅
當然,愛美之心本屬正常。
但當這種單一化的審美傾向成為主流,
那人們就會被裹挾著被迫參與這場「變美之路上的軍備競賽」,而付出極大的代價——
不僅食譜要縮減,
有時還要帶秤吃飯,
飯不敢吃,減肥卻少不了——
要知道,闞清子體重可只有45kg,連她都要被要求減肥,可以說,這種風氣已經完全可以稱得上「畸形」、「病態」了。
闞清子
而引領風尚的明星如此,
普通人只會更瘋狂——
比起對身體的摧殘,
影響更加深遠的,是對價值觀的扭曲——
明明是被裹挾,但卻渾然不覺,
反而在不知不覺之間把這當成天經地義,並以此為榮。
再看一遍《聽見她說》的這句話:
這,僅僅是她自己嗎?
《聽見她說》播出後,也是引來了無數明星的參與宣傳、轉發。
不過在無數人中,我只注意到了一個人——辣目洋子。
辣目洋子在國內娛樂圈,堪稱獨一無二的存在,
因為在眾多女藝人裡,只有她真正展現出了,那種迥異於千篇一律審美的可愛。
她也曾因外形自卑過,「每天就想著怎麼瘦臉」,
辣目洋子的知乎回答
現在想來,
也幸虧她沒有「減肥成功」,
因為,
美女很多,但辣目洋子只有一個。
她的笑容和自信擁有直擊人心的力量
正如她在一篇高中時的日記裡寫到的:
「如果想找個漂亮的女演員,隨便一抓一大把。但想找個醜得有特點、有自信、會搞笑的女人,就我一個。」
她自嘲「我不美」,
但社長覺得,她很美。
辣目洋子讓我們重新開始思考:
「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靈魂」,究竟孰輕孰重?
正如《聽見她說》裡所言:
「我沒有質疑高白瘦,我質疑的是『一定』。」
文明社會的標誌,在於它可以容納多元化的價值觀、審美觀,在於每個人都有做自己的權力。
否則,當所有人都被千篇一律的標準所裹挾,
那所謂的「變美」,除了將自己變成他人審美的犧牲品之外,還有什麼意義?
真心希望,像辣目洋子這樣活出自己的女性,
能多一些,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