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定律
「是什麼力量讓星球都懸浮在太空中,它們會掉下去嗎?會掉到哪裡去呢?」,其實會有這樣的問題,還是因為沒有徹底地理解牛頓定律。所以,我們可以先來簡單聊一下牛頓到底說啥?
牛頓三定律概括下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定律: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第二定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得物體獲得加速度;
第三定律: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們主要關注第一條就可以,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為啥地球表面上的物體會有往地面上掉的趨勢?按照牛頓理論,則是需要有個力從網下拽著。
其實這就是地球的「引力」,所以是有「力」的作用。
可太空並不是這樣的,太空可沒有某個「下面」的地方在給地球提供吸引力。因此,在太空中,其實失重的狀態。
所以,我們是因為生活在地球上,所以才會覺得如果沒有東西託著,東西就會往下掉,而忘記了之所以東西會掉落到地上是因為地球的引力。
在太空中吸引地球的,其實主要是太陽的引力,這是因為太陽的質量佔到了整個太陽系的99.86%,而根據萬有引力公式,萬有引力與質量的成正比。所以,要說地球要動,也是往太陽的方向靠,而不是所謂的往下掉,畢竟「下面」也沒有什麼大型天體在吸引。
只是因為地球具有一定的初速度,所以,地球才是繞著太陽轉,如果地球沒有初速度,那結果肯定是掉入太陽當中。太陽受到的是銀河系中心物質和銀河系內暗物質的吸引力,所以太陽帶著太陽系繞著銀河系運動。
引力的本質
剛才,我們解決的是「地球不回往下掉的」的問題。不過,可能你也要問了,那引力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對於「引力」的拷問,一點不亞於那些諸如「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等終極問題。我們可以客觀描述一下,引力所描述的現象。說白了就是很多天體都繞著大質量的天體在轉動,而且這個轉還有個特點,不僅僅是簡單的圓周,而是橢圓軌道,
不僅是橢圓,這個橢圓軌道還會動。這也被我們叫做:進動。
不僅軌道會動,還天體們還都是繞著質心在運動。
對於這種現象,早期的學者是一頭霧水的。直到牛頓出現,才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其實能解決的是橢圓軌道的問題,也能解決繞著之心運動的問題。但是「進動」的問題,一直也沒有解決好。
如果,你要問牛頓,引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說實在的,他會跟你說:讓後來的人去解決吧。因為他確實不知道。而且由於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當中沒有時間參量,所以牛頓認為引力是一種超距作用,具體來說就是,引力的傳播是瞬間完成的。如果太陽突然消失了,那太陽系所有的天體就會好像同時收到簡訊一樣,同時都沿著軌道的切線方向飛出去。
關於引力的本質問題,在牛頓之後200餘年,有個叫做愛因斯坦的科學家,開始著手研究,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他認為,地球是「被迫」繞著太陽轉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他認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分立的物理量,而是構成了三維時空,而光速就是三維時空的特殊屬性。
至於引力,說白了就是因為太陽的質量特別大,扭曲了三維時空。
為了方便描述,我們把三維時空投影到二維來描述。那地球之所以會繞著太陽轉,實際上太陽並沒有施加了所謂的「引力」。而是地球在沿著自己的路徑在運動,它其實就類似於地球在二維平面裡走直線,這是符合牛頓第一定律的,只不過在三維時空中這條路徑被太陽給扭曲了。
我們稱這種運動叫做沿著三維時空的測地線在運動。只是,從我們的視覺上看,它是在繞圈圈,對於三維時空而言,它其實是在「走直線」。
所以,在廣義相對論當中,愛因斯坦認為,引力的本質是時空的彎曲。而這個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進動」的問題,並且在描述引力時,與現實的誤差甚至小於牛頓定律,也就是比牛頓定律還要精準。因此,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成為了詮釋引力本質的主流理論。
所以,這也解決了開頭的問題,其實地球是沿著自己的路徑在運動,而這條路徑看起來就好像是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地球並不會掉到哪裡去,因為它已經在「三維時空的地面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