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2 10:41 |掌上衢州客戶端
自今年5月19日起,衢州推出「全球免費遊衢州」活動,一舉打破「5.19,一日遊」局限,整合了市縣旅遊資源,吸引了13個省市遊客。7月31日,第12個免費開放日景區主要數據出爐——首個接待免費遊10萬+景區誕生!
讓我們透過大數據一起解讀「全球免費遊衢州」……
廿八都古鎮 董風格 攝
龍遊石窟:首個累計突破10萬+人次的景區
7月31日,衢州第12次「全球免費遊衢州」活動。下午五時許,喜訊傳來,龍遊石窟累計接待遊客人次突破10萬,達到101131人次!
上周7月24日,這裡累計接待的遊客量93429人次,7月31日,遭遇颱風影響,業內人士估計,團隊人數肯定會有所下降,但散客數量應該能夠維持一定的增長。畢竟衢州受颱風的影響還不算太大。
業內人士介紹,統計數據截止時間為當日下午4時,當天龍遊石窟接待遊客7702人次。至此,衢州免費遊首個突破10萬+的景區由此誕生。
12次免費:47.58萬人次
雖然受颱風影響,團隊數有所下降,但散客數量有所上升,比例接近總人數九成。市旅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7月31日,全市13個免費景區共接待海內外遊客量為30937人次,其中團隊遊客量3176人次,佔總數的10.27%,散客比例達89.73%,團隊受颱風影響比例明顯下降,衢州本地遊客為890人次,佔團隊總量的28.02%,省內團隊遊客以金華、杭州、寧波等城市為主,省外上海475人次,福建117人次。
當天接待遊客量前三位的景區是:龍遊石窟7702人次,開化根宮佛國4878人次,天脊龍門3050人次。截至目前,衢州「全球免費遊衢州」活動共接待遊客47.5812萬人次。
回眸大數據,一張大帳單
從5月19日起到7月31日,13個景區,門票最高的120元/人,最低的20元;10個開放日,總計免除門票3074.9萬元。
業內人士介紹,全市13個免費景區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1.5184萬人次,以每人平均遊玩2.9個景區/天計算,來衢遊客人數實際數量為14.3萬人左右;以人均消費600元計算,免費遊產生直接旅遊經濟收入為9848萬元;按照業內約定俗成的1:4.3計算,帶動綜合收入4.23億元!
「主客共享」輻射13省市
7月24日,江西人蔣女士帶著父母和侄子在藥王山盡興而歸。她給記者算了筆帳:三個大人、四個小孩(以半價計算),這一趟,僅節省門票開支就達325元,對於工薪階層來說不是小數目。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江西遊客在『免費遊』推動下,快速增長。」市旅遊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江西省的旅遊資源、風土人情與我市相似,遊客專程來衢一直不溫不火,但在「全球免費遊衢州」活動的帶動下,在此前10個免費開放日裡,贛籍遊客總人次已超過了上海和蘇南的遊客總量!
7月24日江西遊客在藥王山 王繼紅 攝
從12次免費開放日統計情況來看,來衢的外省遊客已輻射13個省(市)。最遠的來自遼寧、廣西。省內客源地主要以金華、杭州、湖州、麗水、寧波、紹興為主,省外主要以江西(22170人次)、上海(11251人次)、江蘇(4907人次)為主。
冠亞軍為何是它們
13個景區中,龍遊石窟景區,至今免費接待遊客突破10萬人次;根宮佛國以7.498萬人次位居亞軍。為何是它們遙遙領先?
龍遊石窟宣傳力度大,金庸先生一句「千猜萬猜總是謎」,讓人神往,而且這是衢州第一個4A級景區,老牌效應明顯,在省內外擁有較強的知名度;更具優勢的是,整個景區體量不大,一個小時可以遊玩下來,便於組團;加之,地理位置優勢,緊鄰金華市,杭州、上海遊客來此,動車、高鐵或者自駕遊,路上所需時間不多。像杭州市民一日遊十分方便。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動向是,龍遊石窟幾次遊客爆棚,發布分流限流信息,帶動了位於龍遊縣城的民居苑景區。
至於「根宮佛國」,遊客第一次遊玩後的感覺大多為震撼,並且帶來了回頭客。來自金華市的退休教師胡老師七十多歲了,他說:「我到過地方並不算少,還真沒有看到過這麼大規模的根雕園,下次一定要讓我們的同事也來看看。」
「免費遊推了一把。」業內人士坦陳,除了區位優勢,景區本身的差異化、特色化,才是吸引遊客之根本。
還景於民漸入佳境
從12個免費開放日統計數據看,衢州日接待遊客量達3.97萬人次(6月26日受洪災影響,10個景區關閉)。目前,單日接待量最多的出現在5月29日,達到7.7161萬人次。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業內人士介紹,往年衢州遊客高峰一般出現在「十一」黃金周期間,如10月2日至4日,人次為4.5萬左右。「全球免費遊衢州」,短短十個開放日,已基本趕上了這一峰值!再以衢州歷史最悠久的爛柯山景區為例,去年全年累計接待遊客為9.75萬人次,今年5月19日至7月17日,僅僅10個免費開放日,這裡迎來了2.25萬人次以上!一個「還景於民」的創新之舉,讓衢州打造「主客(人)共享」的全域旅遊目的地,漸行漸近漸強並更旺。
(原標題《衢州首個接待免費遊10萬+景區誕生,猜猜是哪個?》,原作者 王繼紅 龔曉峰。編輯 梅玲玲 汪碧瑩)
15016416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