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萬丈的太陽,送給我的們熱量確實是非常巨大的,特別是七月天,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燒,熱得人們受不了。在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裡,如果將鮮蛋埋進去,不用多長時間就燙熟了。
傳說在古代有一個身材高大、行走如飛的無畏勇士,名叫夸父,曾經手持木杖追趕過太陽,他愈靠近太陽,愈感到灼熱,汗水就象流水一樣直往下淌。當他快要追上太陽的時候,已經乾渴得再也支持不住了,於是急忙到黃河喝水,當他一口氣將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喝乾以後,仍不解渴,又將浪滔滾滾的渭水喝乾,但是還不能解除乾渴,於是,他拿定主意到北方大湖裡去喝個痛快,不幸中途便乾渴而死了。他死後丟在地上的木杖,化為枝葉茂密的森林,成為人們蔽陰納涼的地方,樹上結出的累累果實可供人們解渴。那麼,太陽上的溫度究竟有多高呢?
眾所周知,水燒到攝氏一百度就會沸騰起來,煉鋼爐裡的溫度達到一千五百度,鐵塊就可以化成火紅的鐵水,如果繼續加熱到二千四百五十度以上,鐵水就變成氣體了。但是太陽的溫度比煉鋼爐裡的溫度還要高得多。它表面達到了攝氏六千度。在那裡,不論什麼東西都要化為氣體。中心溫度更高,約一千五百萬度,如果我們能夠從內部取出像大頭針的針頭那麼小的一塊放在地上,那麼,在一千公裡以內的生物將全部被它燒毀。然而在恆星世界中,比太陽溫度更高的還「大有人在」。如白矮星的表面溫度達到攝氏一萬度,高出太陽四千度。中子星的溫度更高,表面達到一千萬度,中心溫度竟然高到六十億度。相比之下,太陽卻變成一個十分冰冷的世界了。
不過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也有比太陽溫度低的恆星。如天鵝座中有一顆紅外星,表面溫度只有四百度,比太陽低五千三百度,它是迄今為止,人們知道的溫度最低的一顆恆星。在晴朗的夏秋夜晚,人們昂首望天,可以看見鑲嵌在「天穹」上許多銀光閃閃的晶瑩寶石——星星。在這些密密麻麻的星星中,有的明亮,有的比較暗淡一些,肉眼看見的星星的這種明暗程度,謂之視亮度。視亮度的大小,通常是用視星等來表示的。
早在二千年以前,希臘的天文學家將肉眼看見的星星劃分了六個等級,分別叫一等星、二等星、三等星……六等星。他將全天看見最明亮的星星,列為一等星,勉強可以看見的叫做六等星。一等尾相當於一支蠟燭的光焰,在距離一千三百英尺處所具有的亮度,比六等星亮一百倍。其它星星按照人們看見的亮度分別歸類。比一等星還亮的叫零等星、負一等星、負二等星、負三等星……
比六等星更暗的叫七等星、八等星、九等星……總之,星等的數值越小,星星越亮,我們看得也更清楚。
「天上星星亮晶晶,數來數去數不清。」實際上,人們肉眼可見的星星是可以數清的,總共有六千九百七十四顆,其中亮於一等星的只有二十顆,二等星有四十六顆,三等星一百三十四顆,四等星四百五十八顆,五等星一千四百七十六顆,六等星最多,有四千八百四十顆。金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因為它發出的光輝呈銀白色,所以我國古稱為「太白星」。當它在黃昏後的西方出現時,人們稱它為「長庚星」,當它在黎明前的東方出現時,又叫「啟明星」。在「九大行星」中它是最明亮的一顆,視亮度為負四點四等星。
火星像火一樣發出暗紅色的光輝,因為它不僅光芒瑩瑩,而且多變,所以我國稱其為「熒惑」,視亮度比金星略暗一些,是一顆負二點八等星。農曆每月十五的月亮,天文學上稱為「滿月」,它又圓又亮,潔白如玉,銀光揮灑。特別是夏秋之夜,人們最喜凝望天空,欣賞它那美麗的月色,並饒有趣味地談敘「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這個時候它的視亮度為負十二點六等星。但是,不論金星、火星,還是月亮的視亮度,同太陽的視亮度,負二十六點七等星比較,都相差十萬八千裡。
有人推算,四十四萬七千個月亮的亮度加起來,才相當於一個太陽。不言而喻,太陽是躍入我們眼帘中舉世無雙的一顆最明亮的恆星,所以人們稱它為「宇宙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