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說來話長
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的貢獻不僅僅在於它自己所拍攝的電影,還在於它為當時的小型獨立電影公司提供了技術、場地等方便。1921年出現的三部中國最早的故事長片中,有兩部得到了商務
與之前〈難夫難妻〉等影片相比,這一年出現的《閻瑞生》、《海誓》與《紅粉骷髏》三部影片不僅在長度上與當時國外故事片已無差別,而且情節上也複雜了很多,尤其是還原社會熱點事件的《閻瑞生》一片贏得了巨大的成功。通常認為,它們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電影探索期的結束。
電影筆記
需要的不僅僅是熱愛
中國最早拍攝電影的人,至少有一部分是出於「玩票」的心理進入這個行業,比如梅蘭芳。他們拍攝電影的動機可能僅僅是因為喜歡,或者熱愛。但誰都知道,想做好一件非個人化的事情,僅僅熱愛是遠遠不夠的。
那天,接受一個記者採訪,回答一些有關時下最流行的博客(BLOG)問題,記者問:在你看來,博客的發展是更多地依賴精英還是大眾?我答:我不知道你所說的精英和大眾區別在何處,但我覺得博客真的要發展的話,會更多地依靠商人。
1921年中國人拍攝的三部電影《閻瑞生》、《海誓》和《紅粉骷髏》,後來經常地被視為中國最早的情節長片,這應該沒有問題;同時,它們也被視為中國類型片的濫觴,這應該也沒有問題——《閻瑞生》是第一部情節長片,《海誓》 是愛情片的開端,《紅粉骷髏》是偵探片的鼻祖。但在更大的意義上,三部影片中,最早被拍攝的《閻瑞生》是中國電影商業化的發軔之作,從它開始,電影的拍攝已經成了一種自覺的商業行為。所以在後世人們為這部電影定性時,會有類似的言語:幾個投機商人看到有利可圖,便投資拍攝了《閻瑞生》。
類似的評論在20年以前的中國電影史著作中出現過不止一次,在那之前,商業化似乎是一種罪過。人們似乎相信僅僅依靠熱愛或者行政命令就能讓一個產業健康地發展,無論是電影還是博客——到了現在,甚至還有人對這種新興玩意的發展充滿非商業的預期,可見非良好狀態之意識形態流毒深遠。
《閻瑞生》的故事來源一樁真實的兇殺案,此案在上海轟動一時,這才使投資者發生濃厚興趣,決定將其用電影的方式記錄下來。從現存資料看來,《閻瑞生》出現時所造成的轟動效應並不亞於案件本身,投資者的回報自然十分豐厚。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投資回報率高,對投資者的心理刺激和信心建立都是好事。
《閻瑞生》當然不是最早使拍攝者賺錢的影片,事實上,從電影誕生那一天起,就和金錢結下了不解之緣。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拍攝電影都需要相對較大的投入,沒有良好的產出支撐,「電影」這一行當估計早就煙消雲散了。《閻瑞生》的意義還在於其「獨立製片」的姿態——出資拍攝《閻瑞生》的幾個人並不屬於任何影業公司,他們的操作方式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一次完美的商業策劃。
有論者認為:《閻瑞生》、《海誓》和《紅粉骷髏》,從敘事動機看,都注意到取材的商業價值,所以採用所謂的愛情片和偵探片樣式。尤其是影片故事的結局,迎合了觀眾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判斷:《閻瑞生》的結案伏法處斬,《紅粉骷髏》和《海誓》的有情人終成眷屬……《閻瑞生》的編劇楊小仲與《紅粉骷髏》的作者管海峰更模仿美國偵探片,講究劇情的緊張、新奇和場面的熱鬧、刺激,調動多種劇作元素吸引觀眾的好奇心理。
很多年後,香港音樂人李宗盛說,聽歌的人喜歡什麼,現在社會流行什麼,我就寫什麼。
意識形態產品的所謂商業化,說白了無非就是這樣,即在世人可接受的道德標準及律令的框架內儘量去迎合使用者(觀眾)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即使在20年代,這樣的尺度也不是人人都把握得住,在《閻瑞生》後不久的《張欣生》,就因為開棺驗屍的鏡頭過於血腥而遭到禁演的命運。過猶不及,就是這個意思吧。(王小山)
關鍵詞
楊小仲
《閻瑞生》一片的編劇,在此之前本是商務印書館機要科職員,之後專為「商務」活動影片部編寫電影劇本,1925年他獨立編導了影片《醉鄉遺恨》。以後他先後在長城、昌明、聯 華、國泰等影業公司工作,代表作有〈大俠甘鳳池〉、〈良宵〉、《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任彭年
《閻瑞生》一片的導演之一。16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1918年起在該 館的活動影戲部工作。1926年 創辦東方影片公司,因拍攝十三集武俠片《關東大俠 》,成為我國第一代武俠片導演。1963年後退出影壇。
《海誓》
由一家成立於1920年的獨立電影公司「上海影戲公司」攝製,當時號稱「新派電影」,以新式故事、新式人物、新式服裝、新式布景為吸引當時市民的賣點,畫面刻意求美。這也是本片導演但杜宇的創作風格,畫家出身的他之後還拍攝了〈古井重波記〉、〈盤絲洞〉等影片。影片女主角由但妻殷明珠扮演,殷也是中國電影的第一代女明星。
《紅粉骷髏》
同樣由一家獨立電影公司「新亞影片公司」攝製,它是我國第一部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影片脫胎自美國偵探小說〈保險黨三姐妹〉,情節曲折,被宣傳成「有偵探、有冒險、有武術、有言情、有滑稽」的「罕見」影片。導演管海峰之前曾跟張石川合組過「幻仙影片公司」,出品電影〈黑籍冤魂〉。
連結
閻瑞生案始末
發生在1920年的閻瑞生謀殺王蓮英案轟動了當時社會,究其原因,可能一則是出於當時社會對高級妓女身份的認同,二則是因為兇手的洋場白領身份。當時的媒體曾詳細報導過案件的經過。
死者王蓮英在1917年冬季的上海名妓的競選活動中曾被選為花務總理,當時的《晶報》的「狗仔報導」曾說她「脾氣很怪」,一向是誰惹她生氣馬上就和誰絕交的。
謀殺的策劃者名叫閻瑞生,是個失業的洋行職員,26歲,身高六尺,曾在震旦大學讀書,據當時報紙報導,他英法文俱佳。當年年初失業後,儘管缺錢卻照舊同城裡的公子哥兒一起冶遊,到6月間,有人向他催逼賭債,走投無路便精心布置了一場搶劫殺人戲。
他先向昔日同窗朱少爺借了汽車,然後借朋友的局票點了王蓮英的堂差。命案當天傍晚,蓮英佩戴著一對鑲鑽石的鐲子、兩隻鑽戒、一枚鑽石大胸針和一塊金表赴局,閻隨即稱帶她坐車去鄉下兜風。閻開車,蓮英坐在他身邊,閻的叫來的兩個幫手吳春芳和方日珊坐在後排,就這樣來到徐家匯的麥田裡。
這時天色已暗。閻停下車,三個男人藉口點車燈下車,打開箱蓋取氯仿,然後吳用浸了氯仿的棉花團捂住蓮英的嘴巴和鼻孔。蓮英當時向他們求饒,但沒有作用。這時,有個農民路過,閻走過去說要帶他乘車兜風,將他引開。吳和方搶了蓮英所有的珠寶飾物,將她掐死,屍體丟進麥田。閻帶農民兜風回來後,三人一起將蓮英的屍身塞進汽車,想找個更僻靜的地方棄屍。車開著他們就忙著分贓了,閻沒有看路,撞到一棵樹上,撞壞了擋泥板。後來車主向閻問起此事,閻心裡發虛,就逃離了上海。之後屍體被發現,閻作為頭號嫌疑犯上了通緝令。
在流竄了一段時間後,閻瑞生在徐州的車站月臺被一個警察認出,被逮捕並押送回了上海。報紙報導說發現他將王蓮英的那枚值1000元的鑽戒含在嘴裡。在經歷了兩次審判之後,閻瑞生和同犯被押送吳淞西炮臺執行槍決,「觀者傾城而出,吳淞小火車,至車頂上亦載乘客。」
除了電影以外,這個案件還被改變成了新劇、相聲、越劇、揚州小曲等等。這些改編和報導行為進一步構造了這個案件,使其成了能為大眾所消費的事件。(本文根據賀蕭所著的《危險的愉悅》一書整理。)
坐標系
電影作為一門課程首次在美國的一所大學中出現,從事電影理論研究的人越來越多。
一個叫莫塔柴迪的德黑蘭人用一架從瑞士舊貨店買來的攝影機拍攝了幾部新聞片,這是伊朗,也是中東地區最早出現的電影。
德國的H.裡希特、W.魯特曼和V.埃格林拍攝了第一部抽象派電影《節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