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假死」還是「長生不老」?——生死之間的「薛丁格」狀態

2020-12-19 賽先生


薛丁格和他那隻著名的「貓」


撰文 | 彼得·沃德(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地球與空間科學教授、古生物學家)

喬·克什維克(加州理工學院地球生物學教授)


2006年,科學圈子裡開始流傳一則令人十分好奇的消息,說到一組關於生、死和似乎奇怪、讓人不安的兩者混合狀態的實驗。一開始,這些發現像謠言一樣在同行間萌生、流傳,接著,它在各種科學會議的連續會談中慢慢成熟,最終在此前默默無聞的一位生物學家的一系列優秀論文中完全盛放。不久特別是在2010年麥克阿瑟基金會授予他此項工作「天才獎」之後,馬克·羅斯(Mark Roth)就不再「名不見經傳」。羅斯是一位開拓者,率先進入到一片遙遠的國度,這一國度不僅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關於什麼是「生命」的信息,也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活著」,以及(不只是現在,還有很久以前——地球上的生命第一次「活過來」的時候)兩者是否缺一不可。


羅斯發現,亞致死劑量的硫化氫會使哺乳動物進入一個只能稱為「假死」的狀態。雖然這個名稱中附加了大量通俗文化的包袱(主要來自科幻領域),但實際上這個詞相當恰當地描述了發生在這些中毒動物身上的事情。這些受試動物的活躍性或運動能力,不僅在能夠觀察的範圍內停止了(它們不再運動,其呼吸頻率和心率大大減慢),而且在更基本的層面停止了。正常組織和細胞功能大大降低。然後發生了更加出乎意料的事情:哺乳動物失去了調節體溫的能力。它們不再是恆溫的了,而是回到了更原始的脊索動物狀態:變成外溫性的,或冷血的狀態。但它們既沒有死,也不是真正地活著,雖然就哺乳動物最基本的一項特徵判斷,它們好像死了,但那是暫時的。它們的生命活動在一段有限的時間裡暫時停止,但當停止施用這種氣體的時候,所有功能都恢復了正常。除了明顯的醫療應用外,這一新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闡釋了生命是什麼,以及生命不是什麼。


羅斯的直覺很簡單,他認為生與死之間存在著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既未被探查過又具有潛在的醫療價值,而且為解釋某些生物在大滅絕中為何能倖存下來提供了線索。也許死亡並不像通常假設的那樣是一了百了的「最終結局」。他希望能夠把生物帶入這個狀態,然後再把它們帶回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英語單詞能夠準確捕捉到(表達出)這個狀態的本質。電影製作人賦之以「殭屍」之類的名稱,也許頑固的科學(界)最終會採用這個詞。但我們對此表示懷疑。


扁形蟲


這是他的一個關鍵實驗:他用扁形蟲(一種簡單的動物,但仍然是動物)做實驗。然而,與微生物相比,任何動物都不「簡單」。他降低扁形蟲呼吸的氧含量。像所有的動物一樣,扁形動物不僅需要氧氣,而且需要很多氧氣。隨著盛有扁形蟲的密閉容器中的氧含量降低,扁形蟲們逐漸放慢了動作,進而停止運動。即使刺它們、戳它們,都不會引起任何反應。但是,羅斯並沒有就此結束實驗。事實上,他不停地降低扁形蟲水箱中的氧含量,結果它們又恢復了生命狀態。扁形蟲經歷了不死不活的「休眠」狀態。生和死,是兩種更為複雜的狀態,似乎遠遠超過我們大多數人目前的認知。


01 最簡單的有機體的生與死


哺乳動物是最複雜的動物。在這些實驗中,有趣的實驗對象顯然是活著的:它們的心臟依然跳動,血液繼續流入靜脈和動脈,神經活躍,生命必要的離子轉運繼續發揮作用,只不過是以較慢的速率。然而,在更簡單、更小的生命體中,如細菌和病毒,仍然存在生命運作的問題,特別是當它們被放置在沒有氣體或非常寒冷的環境中時。這些,都不是理論問題而已,因為每一天,微生物都被猛烈的風暴拋向地球大氣層的最高層,並發現自己到達如此之高的位置,以至於失去了地球的臭氧保護層的庇護(臭氧層是抵禦來自太空的紫外線的主要防衛物)。這是研究「生與死」的第二個前沿領域:對地球「最高的生命」的研究。


在高層大氣中待了數天或數周之後,這些地球上最新發現的生態系統中的成員又重返地球(正在研究對流層生物群的科學家,把這些生物命名為「高層生命」,這個名稱不太精準)。但在太空時,它們是活的嗎?


雖然從太空時代早期開始,我們就知道在飛機能到達的最高海拔,可以發現細菌和真菌孢子,但這並無助於我們回答「在地球這一最大棲息地中,可以找到多少不同的物種」這一問題。這塊最大的棲息地,在空間容量上令第二大棲息地(從上到下的整個海洋)相形見絀。但一項從2010 年開始的工作證明,在任何給定的時間裡,這塊棲息地都可能有成千上萬種細菌、真菌和數不清的病毒類群。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也發現,在俄勒岡州的一座高山上所探測的空氣中, 中國的沙塵暴經常把真菌、細菌和病毒拋到北美西海岸。


然而,可以在如此之高的大氣中發現微生物(等於大氣可以作為運送洲際病毒武器的傳輸系統)除了具有內在的生物學意義,還有一個新的基本的理解,構成本書故事的一部分,那就是:地球上最初的生命遠離起源地、分散傳播出去的方式,可能是通過大氣傳輸。既然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生命就能通過空氣從一個大陸移動到另一個大陸,為什麼還要通過反覆無常的湧流慢慢地漂浮在海洋裡呢?稍後,我們將再議地球生命史上高層生命的意義;但這裡的問題是—在洲際大氣旅行中,它們是活著的還是休眠了?在最基本的生命類型中,我們發現,生死之別,即使不是偽命題,也是相當不完備的。


人們通過三種途徑收集高空生物:用退役的美軍高空偵察機;用高空氣球;以及當大風暴在亞洲升空、越過太平洋,充分地「吃入」大氣,使用高山上的空氣「嗅探器」可以捕捉到的一丁點兒下降的對流層空氣。這一點兒空氣中充滿微生物。我們從現在已知的常出現細胞和病毒的浩瀚大氣層的高空中收集細菌,收集到的細菌是瀕死的。但將它們帶回地球,置於它們可能曾經生活、演化的高度一些時間之後,它們又恢復了生機。


我們大多數人會同意,對於哺乳動物,甚至對於所有的動物來說,死的就是死的。但在更簡單的生命中,情況並非如此。事實證明,在我們對什麼是生、什麼是死的傳統理解之間,還有一片廣大的處女地值得探索。這一新發現的領域對地球生命史的「開篇」有著重要的啟示,它告訴我們,「死」的化學物質,當受到適合的結合和刺激,也可以變成活的。生命,至少是簡單的生命,不總是活著的。但現在,科學試圖探尋是否存在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狀態。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可能就誕生在我們所稱的「死地」,或者說某一處接近於「活」的地方。


02 生命的定義


「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幾本書的書名,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紀早期物理學家歐文·薛丁格所著。這本小薄書之所以構成一座裡程碑——不僅是因為它書寫的內容,還因為作者所研究的科學學科。薛丁格是一位物理學家,在他生活的時代及以前,物理學家一直蔑視生物學研究,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不值得研究。薛丁格開始以物理學家的方式思考有機體,用物理術語表達即「生命體裡最關鍵部分中的原子排列以及這些排列間的相互作用,從根本上不同於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迄今為止試驗性和理論性研究的對象。」雖然《生命是什麼》這本書的大部分都在討論遺傳和變異的性質(這本書寫於DNA發現前的20年,當時遺傳的性質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在書的最後,薛丁格慎重考慮了「生命」的物理學原理,他寫道「生命物質避免了朝向靜寂的衰敗」和生命以「負熵為生」。


薛丁格


生命通過新陳代謝來實現這一點,表現為進食、飲水、呼吸或物質的交換,新陳代謝一詞的詞根來自於其原始的希臘語定義。新陳代謝就是生命的密鑰(關鍵)嗎?也許是。——至少對一位生物學家來說,答案是肯定的。作為物理學家的薛丁格,領會到了一些更為深刻的東西:「認為最基本的事兒是物質交換,這是一個荒謬的觀點。氮、氧、硫等任意原子,都不亞於其同類的其他原子;在交換它們的過程中能得到什麼呢?」那麼,這種包含在我們的食物中、讓我們遠離死亡、被我們稱為生命的珍貴「東西」究竟是什麼?對於薛丁格來說, 這很容易回答。「每一個過程、事件,每一個自然發生的事情,都意味著在它發生之處的那部分世界的熵在增加。因此,一個活的有機體在不斷地增加它的熵。」這就是薛丁格的「生命的秘密」:生命是引起熵增加的物質。由此,一種比較生與死的新方法形成了。


於是,對於薛丁格來說,生命的維持要依賴從環境中攝取「秩序」,他稱之為「負熵」(他自己也承認這是一種笨拙的表達)。因此,生命是大量分子通過不斷從所處環境中吸取「秩序」,從而在高度有序的水平上維持自身的裝置。薛丁格提出:生物體不僅從無序中創造了有序,而且從有序中創造了有序。


那麼,生命就是一臺改變有序和無序的性質的機器嗎?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生命可以被理解為一系列的化學機器,全部緊密地安放在一起,並以某些方式整合起來,通過消耗能量保持有序。幾十年來,這是對於生命最具影響力的定義。但半個世紀之後,其他人開始質疑並修正這些觀點。有些人,是像薛丁格這樣的物理學家,如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和弗裡曼·戴森(Freeman Dyson)。但其他人都是訓練有素的生物學家。


保羅·戴維斯


保羅·戴維斯,在其著作《第五個奇蹟》(The Fifth Miracle)中,用一個不同於「生命是什麼」的提問,靠近了「生命是什麼」的問題。這個提問就是——生命做什麼?根據他的主張,定義生命的是活動。這些主要活動如下:


生命做什麼?


生命進行新陳代謝:


所有生命體都加工化學物質,以此把能量注入體內。但這種能量有什麼用呢?我們所說的新陳代謝,是指有機體對能量的處理和釋放,它們也是生命獲取負熵、維持內部秩序所必需的方式。思考這個問題的另一種方式是根據化學反應。如果生命體從主動發生化學反應(不是在生命體內部)的狀態轉變為停止反應,生命體就不再是活的。生命不僅可以維持這種非自然的狀態,而且也可以找到能發現和收穫必要能量的環境來維持這種狀態。地球上的一些環境比其他地方更適合生命的化學反應(如一個溫暖的、陽光明媚的珊瑚礁之上的海面,或黃石國家公園的一眼熱泉),在這樣的地方,我們發現了大量的生命。


生命具有複雜性和組織性:


事實上,不存在由少量(即使是幾百萬)原子組成的簡單生命。所有生命都是由大量的原子以錯綜複雜的方式排列組成的。這種複雜性的組織是生命的一個特徵。複雜性不是一臺機器,而是一種屬性。


生命進行繁殖:


戴維斯講出了關鍵性問題,即生命不僅必須複製它本身,還要複製允許進一步複製的機制。正如戴維斯所說,生命還必須包括一套複製裝備。


生命進行發育:


複製完成之後,生命會繼續改變,這可被稱為發育。這個過程完全不像機器。機器不會生長、改變形狀,甚至改變功能。


生命進行演化:


這是生命中最基本的特性之一,也是它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戴維斯將這一特性描述為「永久性與變化性」的悖論。基因必須能夠複製,如果它們不能非常有規律性地做到這一點,生命體就會滅絕。然而,另一方面,如果複製是完美的,就不會有變異,也不可能發生通過自然選擇的演化。演化是適應的關鍵,沒有適應就沒有生命。


生命是自主的:


這一點可能最難定義,然而卻是「活著」的核心。一個生命體是自主、自決的;沒有其他生物體的不斷輸入,它也可以生存。但這裡仍然有一個未解之謎:「自治」是如何在一個生命體的許多部分和運作中產生的?



這最後一點,對生命至關重要的分子的短暫壽命,作為理解生命最早在哪裡形成的一條重要線索被嚴重低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對生命的定義更簡單,但最受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青睞,即生命是一套具有達爾文演化能力的化學系統。這裡有三個關鍵概念。首先,我們正在處理的是化學物質,而不只是能源或電子計算系統;第二,這不僅是化學物質,還涉及化學系統。因此,存在化學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不僅僅是物質本身。最後,化學系統必須經歷達爾文式的演化,這意味著如果環境中存在的個體超過可用能量能夠維持的個體數量,其中一些生命將難以維繫。那些倖存下來的,是因為他們攜帶了有利的遺傳性狀,可以傳遞給它們的後代,因此給了後代更強大的生存能力。卡爾·薩根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定義的優點是——不再混淆「生命」和「活著」。


「死」的化學物質以這樣的方式結合形成「活」的生命,其「驅動力」是什麼?產生生命的主要驅動力是一種新陳代謝系統,是後來增加了複製能力,還是相反—先有複製能力,後添加了新陳代謝系統?如果是前者,就是原始代謝系統(必定封閉在細胞樣的空間中)後來獲得了複製和整合一些攜帶信息的分子的能力;如果是後者,則是複製的分子(如核糖核酸或一些變體)獲得了使用能量系統幫助其複製的能力,並在後來被封閉在細胞中。所以,在化學分子層面,我們可以看到代謝與複製問題存在非常鮮明的對比:是先有蛋白質,還是先有核酸?兩者在什麼情況下,能在化學反應之間為生命賦能?然而,如果一個活細胞的基本特徵是動態平衡(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穩定且基本不變的化學平衡的能力),就必須先有新陳代謝。攝食之後再繁殖似乎是目前公認的觀點,但在處理生命起源的問題時一樣,仍然存在令人不安的問題。


註:本文節選自《新生命史: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革命性解讀》,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製版編輯 | Morgan

相關焦點

  • 美國醫生做了開創性的人體「假死」實驗
    在量子世界裡,「薛丁格貓」可以同時處於「既死又活」的疊加態。但現實世界中,死亡只有一次,人一旦死去就不能再次醒來。近日,美國醫生開展的一項人體「假死」試驗,或許會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死觀念。據《New Scientist》雜誌報導,美國醫生宣布在實驗中首次將人置於假死狀態。「假死」是一種通俗的說法,這種技術的學名叫緊急保存和復甦,簡稱EPR,是一種綜合性復甦手段。
  • 如何理解「薛丁格的貓」?觀察者決定了「量子」的狀態演變
    如何理解「薛丁格的貓」?觀察者決定了「量子」的狀態演變要說在物理學當中,最神奇的一種「生物」,莫過於「薛丁格的貓」了。這隻貓到底是死是活,許多年來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科學家,而且除了科學家,也讓許多的的科學愛好者同樣滿頭霧水。
  • 如果未來人類實現了長生不老,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生命是宇宙誕生之後出現的最複雜神奇的事物,雖然生命非常神奇,但是宇宙卻給生命附加了一個非常嚴格的法則,那就是生死法則。任何生命,從簡單到複雜都無法逃脫生死這個法則的束縛,越是高級的生命,這個生死枷鎖越強烈。人類是地球唯一的智慧生命,通過不斷的演化發展,從原始文明一步步成為了現在的科技文明。
  • 薛丁格的貓是什麼?它到底是死還是活?
    這種波函數坍縮解釋,是薛丁格,包括愛因斯坦無法接受的,和玻爾等人展開了爭論,哥本哈根學派諷刺他 「薛丁格其實不懂薛丁格方程」。 為了報一箭之仇,反擊玻爾等人的理論,薛丁格在1935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來試圖用宏觀物體狀態不確定來反諷玻爾等的解釋。
  • 處於量子糾纏狀態的人類將可以獲得長生不老
    長生不老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一種奢望,但是古往今來有哪個人會不死呢?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許這長生不老的秘籍將在不遠的將來就要誕生了。 薛丁格的貓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是指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裡,鐳是否衰變存在機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亡;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會活著。
  • 「薛丁格的貓」究竟是一個正確的概念還是荒謬的概念?
    還是無機物、非生命也會造成影響?在「掩模」雙縫實驗中,狹縫P1打開,狹縫P2打開,或者兩個狹縫都打開時,所呈現的結果不同。薛丁格的貓薛丁格提出貓的思維實驗把雙縫實驗「過渡」到宏觀層面:建立了一個封閉的盒子,盒子裡面有個量子系統,即放射性原子,當原子衰變時,量子系統就會釋放毒氣
  • 薛丁格的貓在講一個什麼道理?真的存在「既死又活」的狀態嗎
    學物理的朋友對「薛丁格的貓」這個實驗是非常了解的吧?但是這個小小的實驗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可能大家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門的吧?「薛丁格的貓」是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於1935年提出的有關貓生死疊加的著名思想實驗,是把微觀領域的量子行為擴展到宏觀世界的推演。
  • 研究發現:這種技術或讓「靈魂出竅」的假死狀態成為現實
    如果它破壞了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連結,也將成為研究健康大腦或神經系統疾病,如亨廷頓氏症和精神分裂症中大腦網絡如何運作的有效工具。 許多鳥類和哺乳動物,從蜂鳥到狐猴,都能夠降低體溫,進入假死狀態,作為在艱難時期生存的一種方式。一些動物冬眠過冬,另一些動物則可以短暫進入數小時或數天的休眠狀態。 研究人員也希望在人類身上誘發類似的狀態。
  • 「薛丁格的貓」講的究竟是什麼?貓到底是死的還是活的?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薛丁格的貓」,即使對物理學不是很感興趣的人。但不少人對「薛丁格的貓」理解有些片面! 簡單說,「薛丁格的貓」是薛丁格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用於在宏觀現實中描述量子世界詭異的疊加態和不確定性
  • 薛丁格的貓到底是什麼邏輯呢?
    第一部分@現象篇:"薛丁格的貓"是由早期的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一個關於貓生死疊加的著名實驗!那麼一個小時以後,這隻貓是死還是活呢?第二部分@科學疑惑篇:薛丁格的貓是什麼邏輯?他又想表達什麼呢?對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有沒有什麼影響?第三部分@科學解疑篇:這隻貓的死活將取決於放射性原子的狀態!來確定原子是否發生衰變!
  • 《薛丁格的貓試驗中錯誤推論解釋》(論文)
    薛丁格的貓試驗裝置可由以上宇宙分析劃分為三部分,①可衰變粒子,它屬於非生命世界,是遵守存而在的;②探測射線儀器、控制錘子裝置、裝有毒氣玻璃瓶是人類製造物品,是賦予因存果在邏輯功能的;③貓是生命,生命生死是因存果在支撐保有的。
  • 解讀「薛丁格的貓」,它體現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薛丁格的貓是什麼?「薛丁格的貓」是由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一個著名思想實驗,描述了如何將一隻活潑可愛的貓變成「生死疊加」狀態。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是決定論,還是概率論?這個哲學思考,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簡單了解下「哥本哈根解釋」,為什麼讓愛因斯坦、薛丁格等人難以接受1、玻恩的波函數概率解釋:這個上面已簡單說了。2、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有一些成對物理量,它們不可能同時被精準測定,一個越確定另一個必定越不確定,此消彼長。
  • 美國科學家首次讓人類進入「假死狀態」,換取手術時間
    這項技術通過快速冷卻使患者進入「假死狀態」,為原本只有5分鐘搶救時間的病人爭取到2小時的「暫停時間」,醫生得以實施手術,再進行復甦。你怎麼看?「假死」一直是科幻小說裡的主題。假如去另一個星系旅行需要200年的時間,太空人會被安排在某種高科技的休眠艙裡睡覺,到達目的地後再醒來。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領航員空間站中的太空人們可以在危機時刻休眠。
  • 或許你要先解開薛丁格貓的生死之謎……
    薛丁格的貓是死還是活?薛丁格的貓到底是什麼問題?首先,量子論裡面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作量子疊加態,如果我扔一枚硬幣,然後我把這枚硬幣抓在手裡面,在我沒有看這枚硬幣的時候,它是什麼狀態呢?在傳統的、經典的物理學看來,這枚硬幣一定有一個確定的狀態。雖然我沒有看,但是它要麼是正面,要麼是反面。
  • 薛丁格的貓是一個思想實驗,它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薛丁格的貓是什麼?「薛丁格的貓」是由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一個著名思想實驗,描述了如何將一隻活潑可愛的貓變成「生死疊加」狀態。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4、玻爾的對應原理:量子的各種規則雖然適用於微觀尺度,但從規則中得出的結論不能違反宏觀上的觀察結果,而且宏觀尺度上還是遵循經典物理學規則。也就是說,在大量子數極限的情況下,量子體系的運動趨向經典力學體系,量子物理定律和方程可以轉化為經典物理定律及方程。5、疊加態原理:如果A和B是一個粒子的兩種狀態,那麼A+B也是這個粒子的第三種狀態,並同時具有A\B的特徵。
  • 共三個階段,可能進入「假死」狀態
    >叔來跟大家說說 上面提到的場景 其實都是病人出現假死 之所以難判斷生死 是因為死亡並不是一瞬間的事情 而是一個過程 瀕臨死亡臨床死亡生物學死亡 瀕死 很少人能訴說瀕死的體驗
  • 為什麼人類無法實現長生不老?科學家在微觀世界找到了答案
    宇宙因為有了引力的存在,讓各星系,各天體之間保持著穩定的平衡,才讓宇宙能夠一直延續發展下去。宇宙眾多的法則,自然規律中,有一個規律是每一個生命都要面對的,那就是生死。任何生命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未來必然要面對死亡的命運,這是宇宙法則,也是生命的自然規律。就算是有的生命可以活得很久,但也無法逃脫死亡的命運,唯一不同的是,有的生命可能壽命非常漫長,有的生命壽命則非常短。
  • "薛丁格的貓"愛情觀
    關於「薛丁格的貓」 Schroedinger's cat薛丁格的貓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埃爾溫.薛丁格試圖證明量子力學在巨觀條件下的不完備性而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現在的問題是:這個系統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處於兩種不同狀態的迭加態而成為其中的一種?在打開盒子觀察以前,這隻貓是死了還是活著抑或半死半活?這個實驗的原意是想說明,如果不能對波函數塌縮以及對這隻貓所處的狀態給出一個合理解釋的話,量子力學本身是不完備的。
  • 什麼是薛丁格的貓?薛丁格提出它的意義是什麼?
    既然是一種解釋,那勢必還有其他解釋如:隱變量、多宇宙等等理論,不過,讓大家普遍能夠接受的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波函數概率論解釋。哥本哈根學派認為,任何系統都不具有確定性,沒有確定的狀態,只能用概率來度量他們的行為,而測量行為會影響系統,從而使概率變為1,他們把這種情況成為波函數塌縮。
  • 薛丁格的貓是什麼意思?薛丁格的貓來源
    那麼薛丁格的貓究竟是什麼?它究竟有何意義?下面小編就將帶大家深入了解下薛丁格的貓實驗。原子核衰變會使毒器開關變化,從而決定貓的生死。但如果我們不打開盒子,不去查看貓的狀態,那麼貓就會處於一種既死又活非死非活的狀態,而這恰恰是量子力學中不確定性的對比性宏觀反映。薛丁格的貓是對愛因斯坦提出力量的一個悖論,是對人類意識具有特殊定位的一個嘲諷。兩大學派對觀測具有不同想法,一派覺得只有人類有意識地主動地進行的才能被稱為觀測,因此機器的觀測不能被稱為真正的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