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生活中所知道的、所看到的一切物體都有體積,也理所當然的要佔據空間,這一點確實不容易讓我們察覺,而且兩個物體還不能同時佔據同一空間!
甚至空氣也必須佔據空間,換句話說:有空氣的「地方」沒你,有你的「地方」沒空氣!其實公元前5世紀的恩培多克勒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雛形,當時他只是想證明,空氣是一種實體物質!
恩培多克勒有一個葫蘆,並且在葫蘆的底部開了幾個小孔,然後去河邊往葫蘆裡裝滿水。如果這時把葫蘆提起來,顯而易見水就會從底部漏出來。但是恩培多克勒發現當用拇指或手把葫蘆嘴堵上的時候,水就不會從底部流出來了。那麼是什麼阻止了水的下落?一定是葫蘆底部的空氣給水施加了壓力,並且佔據了外部的空間!
問這個問題的另一種方式是:為什麼一個以上的物體不能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方?
就像上面的運動員,不管怎麼努力,他都不會和地面佔據同一個空間。不僅僅是我們宏觀世界,在微觀世界裡我們不能把任意多的粒子(如:原子、甚至質子、中子或電子)放在有限的空間裡。
但是不還有一些特殊的粒子,例如:我們可以把光子無限多地壓縮進任意小的空間裡。宇宙中第二、第三和第四重的基本粒子也是如此:希格斯玻色子、z玻色子,如果你能克服這些粒子的電荷斥力,甚至還有w玻色子。
那麼,為什麼構成宇宙中所有正常物質的質子、中子和電子會受到這樣的限制呢?
這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原理告訴我們,我們不能把兩個相同的費米子放在相同的量子態中。
如果把溫度降到絕對零度或者用任意大的力壓縮玻色子,我就可以把任意數量的玻色子壓縮到任意小的空間裡。
但是正常物質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這些都是費米子。這個簡單的原理意味著,有一個有限的體積,一旦空間被物質粒子其中的一個所佔據,其他物質就不能進入它的範圍!
這就是為什麼物質總是佔據空間,不管它是帶電的還是電中性的,也不管溫度、壓力或任何其他物理性質!
白矮星和中子星
一顆白矮星是由普通原子組成的,和我們人類一樣,白矮星的質量與太陽差不多,但體積和我們地球差不多。但是一顆白矮星的密度大約是地球的30萬倍!然而,儘管有強大的引力在壓縮白矮星,但原子卻拒絕屈服。這是為什麼?
因為在恆星內部深處雖然存在巨大的壓力,但是因為泡利不相容原理,一個原子的電子不願意讓其他電子靠近,而產生的抵抗壓縮的壓力,被稱為電子簡併壓!但是還有更極端的情況。
在中子星更加巨大的壓力下,電子寧願與質子結合,產生一個中子和一個中微子,一路坍縮成中子星!也不會讓其他電子和它進入相同的量子態,去違反泡利定律。
但是中子也是費米子,所以即使是完全由中子構成的恆星也不會無限的坍縮!中子星是宇宙中已知密度最大的物體,它們仍然是由物質構成的,它們仍然佔據空間!
那麼我們想穿牆,想和牆佔據同一個空間!先問問我們身體裡的電子答應不答應!它寧願鑽進質子裡,也不願意和牆上的電子見面!
另一方面,暗物質可以是玻色子,也可以是費米子(輕子),我們還不知道暗物質是什麼,但是玻色子的機率比較大,既有足夠的質量,還不不佔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