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使用金納米粒子超表面來確定物質分子組成

2021-01-13 量子認知

人們越來越關注空氣和水的質量以及對其中所含有害化合物的控制。即使是很小濃度的此類化合物也可能對人類和動物的健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需要複雜的設備來監視物質的化學成分並識別特定的化合物。過去所應用的方法中最廣泛的是振動光譜法(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藉助振動光譜,可以了解未知的物質分子組成。其工作原理是:有一個未知的物質,由許多互相相互作用的原子組成;例如一個氨基具有氫和氮原子。當受到光輻射時,這些原子開始振蕩,吸收一定的當它們處於能量狀態時,能量的數量會減少。因此,能量的吸收頻率可以用來確定分子所組成的功能原子團。然後,可以創建一個供檢測器使用的檢測器,它可以確定與它一起呈現的物質的類型。

目前所使用的光譜儀通常在中紅外光譜範圍內操作,波長為2.5-25微米。在此範圍內,可以定義和分析入射光的能量與已經通過物質的能量之間的差異。然而,在該範圍內工作的分析儀相對較大且笨重,並且相當昂貴。此外,中紅外光譜中的某些波段是如此之強,就像那些與氫原子的OH基振動相關的波段一樣,以至於在檢測少量物質時會導致總能量吸收。當解釋吸收光譜中的其他特徵振動帶時,這些帶成為困難的原因。

如果該系統不能在中紅外而不是在與短波輻射一致的近紅外光譜中運行,則該系統的尺寸可以縮小几倍。對近紅外光譜的研究遠遠超過對中紅外光譜的研究,這主要是因為現代電信系統使用了近紅外光譜。

一種新的方法將使製造緊湊的設備成為可能,該設備將準確確定液體或氣體的分子組成,並幫助識別潛在的危險化學化合物。以色列研究人員的這一最新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納米材料》上。

研究人員說:「近紅外光譜的主要優點是,如今有許多節能、高質量的連續輻射裝置和可靠的探測器。」 「它們比中紅外範圍內的價格便宜,而且結構更緊湊。因此,中紅外光譜儀的尺寸為1.5 x 1.5米,而近紅外光譜儀則可以放在人的手掌上。」

但是,存在一個問題——縮短波長意味著傳入和傳出能量之間的差異變得太小而難以檢測。結果,為了進行高質量的分析需要大量的物質,這使緊湊的設備面臨風險。此外,許多傳感器旨在檢測濃度很小的未知物質,例如有毒分子。在近紅外光譜中,這項任務變得更加困難。

在創建基於近紅外振動光譜的分析儀之前,由於傳入和傳出能量之間的差異,科學家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放大接收到的信號。

為此,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提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在透明的電介質(例如硼矽酸鹽玻璃)的基礎上,形成周期性排列的金納米平行六面體陣列。可以通過電子束光刻獲得這種結構。然後,用被研究物質的薄層覆蓋襯底,並記錄樣品的透射光譜,這是通過金納米顆粒中的等離子體共振和被研究物質的分子振動(泛音)的組合激發來調節的。

金納米平行六面體擬議形式的分子在等價於所研究分子具有吸收帶的相同光譜區域內具有等離子體共振,此外,在金屬表面附近,電磁場被強烈放大,因此提高了傳感器的靈敏度。

參考:Lattice Rayleigh Anomaly Associated Enhancement of NH and CH Stretching Modes on Gold Metasurfaces for Overtone Detection, Nanomaterials (2020). DOI: 10.3390/nano10071265量子認知 | 簡介科學新知識,敬請熱心來關注。

相關焦點

  • 金納米粒子與中子之間的神秘行為!
    這為工程師在設計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材料時提供了更大靈活性。納米粒子存在於防曬霜和化妝品中,也存在於我們的體內,作為藥物輸送載體和藥物造影劑。金納米粒子被證明是納米工程的新一代工具,可以在如此小的尺寸下作為有效催化劑。
  • 【分析】基於金納米粒子表面協同絡合效應實現肌酸酐比色識別
    大連理工大學的彭孝軍教授及杜健軍副教授基於金納米粒子獨特的表面等離子共振現象
  • 【分析】基於DNA介導金納米粒子二聚體的表面等離子體耦合電化學發光方法研究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影響的研究。為了提高納米發光物的ECL響應信號強度,多種傳感策略被廣泛研究。其中,利用表面增強光譜學研究背景和等離子體材料局域表面等離子體共振 (LSPR) 效應,增強ECL信號的傳感模式,被稱為表面增強ECL。但是表面增強ECL研究中存在貴金屬納米粒子等單體LSPR效應較弱、ECL增強效果不明顯及、表面增強機制不清晰等制約因素,這限制了其在生化檢測方面的應用。因此,探索具有更強LSPR效應的等離子體材料。
  • . | 雙功能金納米粒子對金屬的螢光增強作用,用於蛋白水解酶的高靈敏度和簡單檢測
    雙功能AuNP的特性描述使用30 nm大小的膠體雙功能AuNP開發了一種基於納米MEF的caspase-3檢測系統,該系統包含一條小肽鏈,ssDNA和鏈黴親和素FITC分子(圖1)。半胱氨酸和硫醇基團修飾了小肽鏈和ssDNA,它們通過金-硫醇相互作用很容易附著在金表面。此外,肽鏈和ssDNA也被標記到生物素上,而生物素在另一側與鏈黴親和素-FITC分子結合。
  • 上海應物所金納米粒子的催化性能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學實驗室樊春海、李迪、黃慶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合作,在金納米粒子的催化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Angew. Chem. Int. Ed.和ACS nano上。金元素的d 軌道電子是完全充滿的,並且第一電離能很大,很難失去電子,因而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惰性的金屬。
  • Nano Letters:研究揭示為什麼黃金納米粒子能穿透細胞壁
    而在2008年發現,使用純黃金納米粒子,然後納米粒子表面塗上薄薄的一層特殊的聚合物,就能輕而易舉地進入細胞。但是,沒有人知道究竟為什麼這個組合會運作得如此好,或者這種黃金納米粒子是如何穿過細胞壁的。現在,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士洛桑高等工業學院研究人員揭示了該過程是如何工作的,他們的分析結果發表在Nano Letters雜誌上。
  •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
    納米技術:表徵納米粒子表面自組裝有機分子的結構!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科學家領導的一項大型合作採用了一種強有力的新方法來克服在納米粒子表面上表徵自組裝有機分子結構的挑戰性任務。構成殼層的配體的組成和結構是重要的,因為它們被認為決定了納米顆粒的性質,例如化學,生物和界面行為。調諧配體分子允許納米粒子為特定應用定製。與裡雅斯特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Paul Scherer研究所,Jülich中子科學中心,Adolphe Merkle研究所和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合作開展的研究已於今天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
  • 印尼科研人員使用薑黃和金納米顆粒製造抗癌藥物
    印度尼西亞的LIPI物理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使用薑黃提取物和金進行抗癌治療研究,以期減少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該研究成果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歐萊雅聯合授予的2017婦女科學國家研究獎。         使用化學方法製造的癌症藥物,一般存在殘留物,對人體具有不容忽視的毒副作用。薑黃或薑黃素具備殺死細菌的能力,全球醫療界正在密集開展薑黃素抗癌相關研究。
  • 物質的組成對表面張力的影響
    物質的組成一般有三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是指物質的分子結構。分子結構理論認為物質是由各原子基團和功能基團所組成。第二種含義是指物質內分子相互作用類型組成,一些物質是金屬鍵形成,一些物質是由範氏力形成等等之類。
  • 確定分子手性有了新方法
    原標題:確定分子手性有了新方法  科技日報多倫多9月17日電 (記者馮衛東)分子就像手套一樣,也有所謂的左手和右手手性。但到目前為止,要確定某一分子具有左手還是右手手性是很困難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一隊來自加拿大、德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為這個具有150年歷史的古老難題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或將成為醫學研究的一項重大進展,為避免藥物的有害副作用帶來希望。  最為人熟知的分子手性現象體現在酸奶中,細菌培養物會產生左旋或右旋乳酸。在這兩種類型中,左旋乳酸要比右旋乳酸對腸道菌群產生更有益的影響。
  •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我們為什麼要研究金屬納米顆粒?金屬納米顆粒是尺寸在1-100納米的金屬原子聚集體,比光的波長還小。因其尺寸小,會產生量子限域效應,增加或減少金屬原子數目會造成其結構、電子和光學性質的顯著改變。因此,與宏觀金屬材料不同,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形貌以及元素分布決定其力學行為、表面吸附、運輸、催化活性和光電性質。
  • 碰撞分子和反物質粒子,原子水平上的能量損失機制還未知!
    博科園:本文為粒子物理學類反物質反粒子是與構成日常物質正物質性質完全相反的亞原子粒子,可能看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中的一個概念,但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正物質與反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醫學和技術應用。正電子,相當於電子的反物質,是最簡單和最豐富的反粒子,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就被人們所了解和研究。粒子加速器會產生大量的高能正電子,而大多數實驗室實驗都需要將這種能量降低到一個特定值。通常情況下,這是通過將正電子通過稱為緩衝氣體正電子陷阱裝置中的氣體來實現,因此它們通過與氣體分子的碰撞而損失能量。
  • 智能所在多功能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和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劉錦淮研究員、楊良保副研究員等,在可循環多功能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的製備和檢測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
  • 新方法確定分子「左右手」手性
    原標題:確定分子手性有了新方法   分子就像手套一樣,也有所謂的左手和右手手性。但到目前為止,要確定某一分子具有左手還是右手手性是很困難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一隊來自加拿大、德國和瑞士的研究人員為這個具有150年歷史的古老難題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或將成為醫學研究的一項重大進展,為避免藥物的有害副作用帶來希望。
  • 如何找到暗物質粒子?
    在地球上被埋了5億年的礦物質可能是解開暗物質第一個證據的關鍵。密西根大學的一個物理學家小組提出,這些礦物質可能含有早期與暗物質碰撞留下的古代痕跡。該研究小組認為,諸如巖鹽(氯化鈉)和扎布耶石(碳酸鋰)等礦物可以輔助尖端暗物質探測器,來幫助科學家探測暗物質。什麼是暗物質?
  • 最新研究稱希格斯玻色子或不是最小粒子—新聞—科學網
    有些科學家認為,儘管希格斯玻色子很小,但其或許並非最小的粒子,宇宙中可能還存在著其他更小的粒子,是這些粒子組成了玻色子。最近也有研究表明,這些被稱為「技夸克(techni-quarks)」的粒子很有可能潛伏在宇宙中。
  • 金納米糰簇的構造異構及構造關聯的發光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金龍等合作,在金納米糰簇合成以及結構與螢光性能關聯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以Fcc versus Non-fcc Structural Isomerism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Kernel
  • 物質的組成和結構專題複習
    分子、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方法指導:(1)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物質性質不同。例如,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空氣中的氧氣與實驗室製取的氧氣都是由氧分子構成的,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2)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如:O2、H2O等。
  • 最新理論,組成黑洞的物質是最基本粒子嗎?以及計算黑洞能量極限
    如果組成黑洞的物質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那麼由黑洞散發出來的立場將不會存在能量粒子,因為最為微小的能量粒子的核心同樣也是宇宙間的最基本粒子只不過攜帶的能量有些多而已,在能量粒子被由宇宙最基本粒子組成的黑洞吞噬之後能量粒子攜帶的能量將會被完全剝奪掉,也就不會有能量粒子被黑洞發射出去,
  •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細菌有望通過人工光合作用生產太陽能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美國研究人員強迫將金納米顆粒餵給非光合細菌。從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入硫化鎘納米粒子對細菌的細胞膜的外部。硫化鎘可以吸收光。當嫁接到細菌上時,它們充當了能夠進行人工光合作用的半導體。熱乙型支原體-CdS能夠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用能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同一個團隊進一步研究了他們。他們想提高細菌的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