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2020-04-23 光明網

什麼是金屬納米顆粒?我們為什麼要研究金屬納米顆粒?

金屬納米顆粒是尺寸在1-100納米的金屬原子聚集體,比光的波長還小。因其尺寸小,會產生量子限域效應,增加或減少金屬原子數目會造成其結構、電子和光學性質的顯著改變。因此,與宏觀金屬材料不同,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形貌以及元素分布決定其力學行為、表面吸附、運輸、催化活性和光電性質。

比如金納米顆粒常用於標記生物分子,一方面,形狀影響金納米顆粒的生物分布(圖1);另一方面,不同大小形狀的金納米粒子會顯現出不同的顏色(圖2)。如果想要得到紅色的金納米顆粒,就需要在合成過程中嚴格控制顆粒的長寬比,否則就很有可能會得到藍色的顆粒,同時還需要注意不要生成空心的顆粒。又譬如近年來,傳統被認為化學「惰」性的金在納米尺度表現出特殊的催化性能,其尺寸和形貌是決定催化性能的關鍵因素(圖3)。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1 形狀影響聚乙二醇修飾的金納米顆粒在小鼠體內的生物分布,引自Arnida等(2011)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2 結構決定金屬納米顆粒的光學性質,a金納米棒,引自Dreaden等(2012),b矽核金殼納米顆粒,引自West等(2003),c銀納米立方體外的金納米籠,引自Skrabalak等(2007)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3金納米顆粒的尺寸和形貌決定其催化性能,在電催化將二氧化碳還原為燃料的過程中,球狀Au25(SR)18(上)比棒狀Au25(PPh3)10(SR)5Cl2(下)的催化性能更高,Au28(TBBT)20(上)對環己烷和苄醇的有氧氧化過程的催化轉化率比Au28(CHT)20(下)更高,在4-硝基酚的還原反應過程中,Au38(PET)24的兩個同分異構體Au38T(上右)和Au38Q(上左),前者的催化性能更高,引自Higaki等(2019)

當前金屬納米顆粒的研究難點在哪兒?

直到本世紀初,尺寸均勻性一直是納米顆粒合成的最大問題,因為它對於系統生產具有均勻物理化學性質的納米顆粒至關重要。

自從2007年得到Au102(SR)44的晶體合成和表徵以來,納米科學領域在1-3納米範圍內的不同尺寸的金屬納米顆粒的合成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由於合成方法困難及產量低,如何大規模合成同時具有精確原子數和特定結構的金屬納米顆粒,目前仍是一個挑戰性的課題。比如,目前生產的金納米顆粒有10納米左右的尺寸分散度(圖4)。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4 目前實驗手段製備的金納米顆粒的尺寸分散度在10納米左右,引自Bailly等(2019)

另一方面,納米科學領域關注的焦點正在從尺寸和形狀均勻的單組分納米顆粒轉向具有增強性能和多功能性的多組分納米顆粒,合成反應的複雜性的增加迫切需要對納米顆粒的「生長機制」具有深入的研究。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5 CdSe@Au雜化納米顆粒的光吸收性能被顯著提升,引自Wu等(2015)

金屬納米顆粒是如何「生長」的?

合成金屬納米顆粒最常見的方法是從金屬鹽的水溶液中製備納米顆粒。當溶液中溶質的濃度超出溶解度後就會有晶體析出,這就是成核。裸露的金屬核活性很高,會吸附更多的金屬離子或者其它金屬核不斷「長大」。有機配體覆蓋在金屬核表面可以阻止其「長大」,形成可以在溶液中穩定存在的單分散的納米顆粒。如果配體和金屬核的化學相互作用強而且數量又多,就可以合成出尺寸小的納米顆粒,比如,巰基配體和金的化學相互作用很強,可以生產出1-3納米的具有精確分子式和化學結構的金納米顆粒。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6 金屬納米顆粒的經典成核和生長理論對比融合生長理論的示意圖(作圖/中科院上海應無所郭盼博士)

金屬納米顆粒的實際成核和「生長」過程非常複雜,自1950年LaMer理論提出至今,科學家在過去的70年裡發展了諸多的理論來描述它。我們可以簡單的把這些理論分為兩類:即金屬納米顆粒增長的單位是「單體」還是「初始顆粒」。

經典的成核理論和晶體「生長模型」認為金屬納米顆粒以單體(金屬原子或離子)增加的方式「長大」。但這無法解釋合成納米晶體中觀察到的不規則和分枝的晶體形態。基於初始納米顆粒聚集融合而長成更大的納米顆粒,這種融合生長模式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3年。2010年代科學家們利用原位液體池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觀測到了溶液中金屬納米顆粒的「融合生長」過程。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7 合成金屬納米晶體中觀測到的融合「生長」的證據。a鉑晶體的融合「生長」形成了鉑納米線,引自Thanh等(2014),b四個二氧化鈦晶體通過定向連接融合「生長」形成一個大的晶體,引自Penn等(1999)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8 原位液體池透射電子顯微鏡下金納米顆粒的融合「生長」過程,a圖上標度尺為 2納米,引自Jin等(2018),b圖引自Aabdin等(2014)

為什麼要研究金屬納米顆粒的融合「生長」?

融合「生長」為操控金屬納米顆粒的結構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試想,如果晶體以單體增加的方式「生長」,那麼最終合成的晶體都趨向於具有無缺陷的規整形狀,而如果能夠像疊樂高積木一樣的把初始晶體疊成更大的晶體,則可以有目的地控制和設計最終晶體的形貌。

比如,科學家可以把配體保護的金屬納米顆粒自組裝成納米顆粒膜,然後再通過加熱手段去除自組裝膜中相鄰納米顆粒間的配體,從而合成膜狀的金屬納米顆粒。科學家還可以通過控制配體的添加量誘導合成金屬納米棒或納米球。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9 通過融合「生長」方式製備Fe₃O₄納米顆粒膜,引自Jiao等(2015)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10 通過控制配體的添加量可以利用融合「生長」方式製備不同結構的鉑納米材料,引自Liao等(2013)

了解納米顆粒的「生長機制」是有目的地設計納米顆粒的基礎。然而受限於目前實驗無法觀測到融合「生長」過程中納米顆粒間接觸界面的結構變化,包括表面原子、配體以及溶液,融合「生長」的內在物理機制仍有待被闡述。

融合「生長」機制的經典機制

在金屬納米顆粒的合成過程中,配體的保護可以阻止納米顆粒繼續「長大」。在自組裝過程中,相鄰金屬核上的配體以相互交織的狀態把金屬核隔開,維持自組裝結構。配體的作用總是阻礙金屬核融合。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11 經典的金屬納米顆粒自組裝狀態的示意圖,引自He等(2010)

經典的金屬納米顆粒的自組裝狀態非常容易使人產生這樣的想法:相鄰金屬納米顆粒之間的配體消失後金屬核就能融合了。目前普遍認為水溶液中金屬納米顆粒表面配體垂直站立,阻止金屬內核接觸融合,所以只有顆粒間接觸面上的配體完全脫落之後融合「生長」才能發生。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12 目前普遍猜測的金屬納米顆粒融合「生長」過程的示意圖

水溶液中配體保護的金納米顆粒融合「生長」機制的新發現

配體的脫落需要相對較高的溫度並且會引起金屬內核的嚴重變形,以巰基配體為例,Au-S鍵的強度約為50 kcal/mol,常溫下很難脫落。因此,「顆粒間接觸面上的配體完全脫落之後融合「生長」才能發生」的觀點無法解釋實驗中常溫下巰基保護的金納米顆粒的自發融合「生長」。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高嶷研究員和郭盼博士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提出水溶液中巰基羧酸修飾的金納米顆粒不需要配體脫落的融合「生長」機制。首先水溶液中金納米顆粒表面配體修飾層的結構是與配體修飾密度相關的。當配體修飾密度高的時候,配體之間的範德華相互作用會促進納米顆粒表面配體形成結構緊實的自組裝層,其中的配體趨向於垂直站立的狀態。

而當顆粒表面沒有被配體完全覆蓋的時候,疏水相互作用促使配體形成結構相對鬆散的狀態,其中配體包裹金納米顆粒以減少納米顆粒對於水溶液中氫鍵網絡的破壞。之後配體之間的疏水相互作用主導納米顆粒形成聚集狀態。

處於聚集狀態的金納米顆粒間沒有完全被配體覆蓋的表面金原子發生接觸,融合開始。然後在表面能最小化和金原子之間相互作用最大化的驅使下,接觸界面的原子以局部重排的方式把帶配體的金原子排出到接觸面以外實現完全的融合「生長」。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13 分子動力學方法模擬巰基羧酸修飾的金納米顆粒的融合「生長」軌跡,引自Guo等(2020)

金納米顆粒是怎麼「長大」的?

圖14 水溶液中巰基羧酸修飾的金納米顆粒的融合「生長」機制示意圖,引自Guo等(2020)

該項研究刷新了目前對於金屬納米顆粒融合「生長」原子機制的理解,為今後金屬納米顆粒的合理設計和可控合成奠定了基礎。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期刊上。

參考文獻:

1. Arnida; Janat-Amsbury, M. M.;Ray, A.; Peterson, C. M.; Ghandehari, H., Geometry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of gold nanoparticles influence their biodistribution and uptake bymacrophages. Eur. J. Pharm. Biopharm. 2011, 77 (3), 417-423.

2.Dreaden, E. C.; Alkilany, A.M.; Huang, X.; Murphy, C. J.; El-Sayed, M. A., The golden age: goldnanoparticles for biomedicine. Chem.Soc. Rev. 2012, 41 (7),2740-2779.

3.West, J. L.; Halas, N. J.,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for biophotonics applications: Improving sensing,imaging, and therapeutics. Annu. Rev. Biomed. Eng. 2003, 5, 285-292.

4.Skrabalak, S. E.; Au, L.; Li,X. D.; Xia, Y. N., Facile synthesis of Ag nanocubes and Au nanocages. Nat.Protoc. 2007, 2 (9), 2182-2190.

5. Higaki, T.; Li, Y. W.; Zhao,S.; Li, Q.; Li, S. T.; Du, X. S.; Yang, S.; Chai, J. S.; Jin, R. C., AtomicallyTailored Gold Nanoclusters for Catalytic Application. Angew. Chem.-Int. Edit.2019, 58 (25), 8291-8302.

6.Bailly, A. L.; Correard, F.;Popov, A.; Tselikov, G.; Chaspoul, F.; Appay, R.; Al-Kattan, A.; Kabashin, A.V.; Braguer, D.; Esteve, M. A., In vivo evaluation of safety, biodistributionand pharmacokinetics of laser-synthesized gold nanoparticles. Sci. Rep. 2019,9, 12890.

7.Wu, K.; Chen, J.; McBride, J.R.; Lian, T., Efficient hot-electron transfer by a plasmon-induced interfacialcharge-transfer transition. Science 2015, 349 (6248), 632-635.

8.Thanh, N. T.; Maclean, N.;Mahiddine, S., Mechanisms of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nanoparticles insolution. Chem. Rev. 2014, 114 (15), 7610-7630.

9.Penn, R. L.; Banfield, J. F.,Morphology development and crystal growth in nanocrystalline aggregates underhydrothermal conditions: Insights from titania. Geochim. Cosmochim. Acta 1999,63 (10), 1549-1557.

10.Jin, B.; Sushko, M. L.; Liu,Z.; Jin, C.; Tang, R., In situ liquid cell TEM reveals bridge-induced contactand fusion of Au nanocrystals in aqueous solution. Nano Lett. 2018, 18 (10),6551-6556.

11.Aabdin, Z.; Lu, J.; Zhu, X.;Anand, U.; Loh, N. D.; Su, H.; Mirsaidov, U., Bonding pathways of goldnanocrystals in solution. Nano Lett. 2014, 14 (11), 6639-6643.

12.Jiao, Y.; Han, D.; Ding, Y.; Zhang,X.; Guo, G.; Hu, J.; Yang, D.; Dong, A., Fabr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lyinterconnected nanoparticle superlattices and their lithium-ion storageproperties. Nat. Commun. 2015, 6, 6420.

13.Liao, H.-G.; Zheng, H., Liquidcel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tudy of platinum iron nanocrystal growthand shape evolution.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3), 5038-5043.

14.He, J.; Kanjanaboos, P.;Frazer, N. L.; Weis, A.; Lin, X. M.; Jaeger, H. M., Fabrication and MechanicalProperties of Large‐ScaleFreestanding Nanoparticle Membranes. Small 2010, 6 (13), 1449-1456.

15.Guo, P.; Gao, Y., Coalescenceof Au Nanoparticles without Ligand Detachment. Phys. Rev. Lett. 2020, 124 (6),066101.

相關焦點

  • 單顆粒ICP-MS應用 | 西紅柿吸收金納米顆粒
    其中金(Au)納米顆粒標準曲線是採用30、50、80和100nm檸檬酸鹽穩定的金納米顆粒(nanoComposix酶處理過的50nm金納米顆粒的粒徑分布直方圖對浸入在濃度為0.2mg/L 40nm金納米顆粒溶液裡4天的西紅柿作物進行了消解和分析。
  • 單顆粒ICP-MS應用 | 西紅柿吸收金納米顆粒_資訊中心_儀器信息網
    其中金(Au)納米顆粒標準曲線是採用30、50、80和100nm檸檬酸鹽穩定的金納米顆粒(nanoComposix酶處理過的50nm金納米顆粒的粒徑分布直方圖對浸入在濃度為0.2mg/L 40nm金納米顆粒溶液裡4天的西紅柿作物進行了消解和分析。
  • 印尼科研人員使用薑黃和金納米顆粒製造抗癌藥物
    為此,印尼科學家採取物理方法,將薑黃素納米顆粒與金納米顆粒結合來殺死癌細胞。         金納米粒子和薑黃素納米粒子進入體內,與特定身體部位緊密結合,使用雷射照射該部位,金納米粒子作出反應並產生熱量,進而破壞癌細胞。附著在金納米粒子上的薑黃素納米顆粒將在體內釋放,進而尋找其它目標。         目前,研究已進入金納米顆粒形成階段。
  • Sci Adv:新型金納米顆粒或有望檢測癌細胞所釋放的特殊信號
    2020年3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血液檢測手段,其能利用金納米顆粒來檢測癌症,這種新方法能識別癌細胞所釋放的特殊信號,有望幫助進行癌症的早期診斷及療法的開發。
  • Nat Mater:金納米顆粒有望讓基於CRISPR的基因療法治療HIV感染和...
    金納米顆粒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替代品,這些因為這些微小球體(大約是食鹽粒度的十億分之一)的表面允許其他分子容易地粘附在它們上並保持粘附。論文第一作者、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Reza Shahbazi博士說,「我們設計了金納米顆粒,它們能夠快速地跨過細胞膜,避開試圖破壞它們的細胞器,並直接進入細胞核中進行基因編輯。」
  • 方顯楊課題組報導長鏈RNA位點特異性共價標記金納米顆粒的新技術...
    為研究RNA的結構,可通過向RNA分子中位點特異性的引入一些探針或活性標記物(例如,金納米顆粒, 順磁探針, 螢光探針等),引入新的研究手段(例如,X射線散射幹涉,電子順磁共振,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等),發展RNA的整合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案。
  • 納米金剛石可在單分子水平檢出病毒 靈敏度比金納米顆粒高5個數量級
    據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報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低成本納米金剛石的量子感應能力可提高紙質診斷測試的靈敏度,其靈敏度比廣泛使用金納米顆粒的測試高出5個數量級,有望更早檢測出諸如HIV之類的病毒性疾病。
  • 華科:基於後修飾的COF多孔材料負載金納米顆粒的高效催化應用
    一般來說,金屬納米粒子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對許多有機和無機反應在溫和的條件下由於其高表面能,同時使金屬NPs熱力學不穩定,容易聚集成較大的顆粒在長期催化操作,導致催化活性降低,而且限制了它們的應用範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採用了多種多孔材料作為金屬NPs的支撐宿主,如多孔矽、沸石、多孔碳、金屬有機骨架等。而金屬NPs在多孔材料上的弱錨定會導致性能的下降,因為多孔材料上沒有官能團固定金屬NPs。
  • 金納米粒子與中子之間的神秘行為!
    儘管科學家們已經能夠通過改變納米顆粒的大小、形狀、表面化學甚至物理狀態來微調和設計它們的特性,但如此多的可能性意味著,精確地描述這些顆粒在如此小的尺度下的行為也變得極其困難。這是一個特別令人關注的問題,因為我們依賴於納米顆粒在人體中的潛在應用。金納米顆粒是大分子和小分子的良好載體,使它們成為將藥物運送到人類細胞的理想載體。
  • :顏色可調的金納米環
    等離激元納米晶體顆粒是一種亞波長尺寸的光學納米材料,能夠使光聚集在納米尺度,從而突破光學衍射極限。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光物理實驗室李志遠博士與美國華盛頓州大學化學系夏有南教授領導的實驗小組合作,在利用金納米顆粒的幾何形狀控制其表面等離子體共振波長等重要光學特性上,做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    長期以來,金和銀的納米結構由於在催化,光子學,電子學 ,光電子學,化學和生物傳感,以及表面增強拉曼信號探測等方面的廣泛用途而得到諸多關注。
  • 武漢工程大學在金屬納米顆粒及光催化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等離激元耦合效應能夠產生極強的光子吸收和近場增強等優異光學特性,在催化、傳感以及表面拉曼增強光譜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馬良博士利用可控水熱法製備了一種新型的金納米結構,稱之為「納米金元寶「,具體結構為直徑20 nm的金納米球精確地置於開口大小可調的半金殼層中,金納米球和金納米殼層之間有著約厚度為4 nm納米間隙。
  • ICPMS-2030:單納米顆粒分析一探究竟!
    當檢測器高速採集數據時顆粒則會產生一個個不連續的脈衝信號。顆粒數量越多,則信號數量越多;顆粒越大,對應的信號強度則越高。對所測得的顆粒信號進行計算和統計,既能得到樣品中顆粒的粒徑信息。 樣品分析 使用已知濃度的40 nmAuNPs(金納米粒子)樣品引入到ICPMS-2030
  • 最新研究:使用金納米粒子超表面來確定物質分子組成
    為此,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提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在透明的電介質(例如硼矽酸鹽玻璃)的基礎上,形成周期性排列的金納米平行六面體陣列。可以通過電子束光刻獲得這種結構。然後,用被研究物質的薄層覆蓋襯底,並記錄樣品的透射光譜,這是通過金納米顆粒中的等離子體共振和被研究物質的分子振動(泛音)的組合激發來調節的。
  • 金剛石納米顆粒取代黃金後,新冠檢測像驗孕一樣簡單且靈敏度提高10...
    金剛石納米顆粒取代黃金後,新冠檢測像驗孕一樣簡單且靈敏度提高10萬倍  Emma Chou • 2020-11-26 16
  • 【納米】在蛋白質水凝膠網絡中原位組裝金納米簇
    ‍‍‍‍金屬納米簇(如金納米簇)具有非常小的尺寸,一般由幾個或者十幾個金屬原子組成。
  • 「人造變色龍」問世:藉助金屬納米顆粒
    納米砂磨機訊:「人造變色龍」問世:藉助金屬納米顆粒 一款機械人造變色龍能夠藉助皮膚上的金屬納米顆粒進行顏色變換,顏色範圍幾乎達可見光譜的所有色調。中山大學教授楚盛和武漢大學教授王國平團隊用近兩年時間完成了相關研究。日前,該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主辦的《ACS納米》雜誌。  自然界的變色龍不是靠色素細胞變色,而是靠調節皮膚表面的納米光子晶體結構,通過改變對光的反射特性而變色的。
  • Day2之顆粒測試技術多領域應用探討——第十一屆全國顆粒測試學術...
    大會由中國顆粒學會顆粒測試專業委員會主辦,華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珠海真理光學儀器有限公司承辦,會議吸引來自全國各地高校院所、檢測機構、儀器設備廠商等顆粒測試『圈』內120餘名專家學者參會。,邱健就三個方面的技術問題與大家展開探討:即探測區雜散光對相干因子的影響、表面效應對顆粒布朗運動的影響、顆粒的定向運動方向對測量的影響等。
  • 科學家們使用金/銀納米顆粒來製作更安全的陶瓷釉料
    因此,美國科學家們創造了一種更安全的釉料,它含有微小的銀和金顆粒。雖然一些製造商已經改用了有害化合物,但陶瓷釉料傳統上使用了鋇和鎘等重金屬--有些釉料仍在使用。當使用的數量達到生產特別鮮豔的顏色所需的數量時,這些金屬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陶瓷製品中滲出,有可能造成健康問題。
  • Nano Letters:雙功能金納米粒子金屬增強螢光用於蛋白水解酶的靈敏簡單檢測
    在此,韓國西江大學Jeong-Woo Choi等人首次提出了一種基於金屬增強螢光(MEF)的高靈敏度生物傳感器,此傳感器使用雙功能金納米顆粒(AuNP),其通過單鏈DNA(ssDNA)和多肽連接到螢光團上,用於檢測蛋白水解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