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機器人的愛與性——人機關係革命

2020-12-0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共號「新智元」(ID:AI_era),36氪經授權發布。

情人節這天,讓我們嚴肅地聊一聊與機器人戀愛和結婚這一話題。在AI領域,國際上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專門的組織在研究這一問題,叫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大會,目前已經舉辦兩屆,第三屆大會論文正在徵集中,關注情感機器情感、人性化機器人、克隆機器人、娛樂機器人、機器人個性化等話題。大會發起人David Levy 指出,人與機器人婚姻的本質問題,是我們是否承認機器人是「人」。

【人物簡介】David Levy是《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The evolution of human-robot relationships》一書的作者,也是第一位在學術領域就這一問題撰寫論文和專著的學者。David Levy早年是一位西洋棋大師,曾在1968年和4位AI專家打了一個著名的賭,說10年之內不會有計算機能在西洋棋上擊敗他。David Levy最終贏得了賭局。這一賭局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深藍」的問世。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國際會議

在人機互動領域,過去幾年人們對這些與人合作的機器人夥伴的興趣不斷上升。這種熱潮不僅在一般公眾中非常明顯,印刷媒體,電視故事片,以及在學術界內的覆蓋的增加都證明了這一點。

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大會為學術界和行業專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在學術研討會上介紹和討論他們的創新工作和想法。

性愛機器人是偉大的進步還是社會發展的危險信號?與機器人結婚,還有那些新的發明,比如電子接吻機器會不會在某一天成為合法的?

2016年12月19日-20日,第二屆Love and Sex With Robots 國際會議在倫敦大學戈登史密斯校區召開。

在那次大會上展出了一個接吻設備,讓現場嘗試的觀眾很是興奮。倫敦城市大學的Emma Yann Zhang和他的同事開發了一個怪誕的、全天工作的、多感應裝置的接吻設備,能讓情侶遠程接吻。

在一個展示環節中,一名測試者把自己的嘴放置到一個放置了傳感器的平板上,她的吻的感覺被傳給手持另一臺設備的人。當被問到與真實的接吻感覺相比有何差別,接收者說,「它不是溼的」。

大會上,演講者和觀眾提出了令人激動的問題。對於生活非常忙碌的人來說,性愛機器人是否偶爾會有助於使婚姻更容易?我們怎麼看最近機器人克隆的電影女演員斯嘉麗·詹森,誰在電影中提供了作業系統的溫暖和誘人的聲音?

我們是否應該關注倫理問題,比如瑞士教授 Oliver Bendel 博士提出的關於性愛機器人是否有權對某些極端要求說「不」的問題?  

我們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David Levy在本次會議上做的演講。

機器人的發展趨勢

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已經逐漸從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發展到專為老年人提供護理的機器人,根據這一趨勢,伴侶機器人的出現也是情理之中的。這些伴侶機器人將非常接近真人,對異性極富吸引力,完全能夠在一段兩性關係中扮演好愛人的角色。這會引發一系列針對人與機器人兩性關係的爭議。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人類學教授阿瑟哈金斯(音譯)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曾因預言2000年之前必將出現人與機器人通婚的案例而引發一片譁然。這位教授當時出席了不少電視訪談節目,據他說,撥打節目熱線的絕大多數觀眾在經歷了最初的震驚之後,無一例外地都在詢問如何能買到這樣一款機器人。

儘管這位教授預言的時間不是很準確,但研發這一類機器人的設想確實已提上議事日程了。10年前我在義大利的一個學術研討會上提交了三篇論文,據我所知,這是此類話題首次在學術領域被正式論及。當時這幾篇論文影響不大,但第二年關於人類和機器人的愛與性的問題已經被比較廣泛地討論了。

未來數十年內,人類對自己生活伴侶的要求,已經可以通過技術在機器人伴侶身上實現了。這些機器人伴侶耐心、善良、有愛心、忠誠、堅韌、偶爾抱怨、會恭維人、健談,還能分享你的幽默感,他們不會醋意大發、自大、粗魯、自私、易怒…除非你希望他們如此。所以選個機器人過日子真的是個不壞的主意呢。

任何關於人類和機器人通婚的討論都繞不開一個問題:我們把智慧機器人看成何物?我們該如何定義他們?

機器人的人格化將逐漸引發法律制定方面的問題。用不了多長時間,整個社會都不得不考慮,該如何看待機器人的身份。他們是人嗎?或者,他們是某一類人嗎?他們的法律身份是什麼?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應該遵循什麼法律?他們自身又應該遵循什麼法律?

關於機器人法律權利的爭論已經持續了超過30年,早在1985年,就有一篇題為《機器人的法律權利》的學術論文問世。這些爭論不久將在法律條文中有所體現,而這些法律條款也勢必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人類和機器人通婚是否合法化的根本問題在於,機器人在法律上是否被視為人類,或至少是某種形式的人類。

近年來,有不少論文都探討了這一話題。

我們應該把機器人視為人並且保護他的意願嗎?有人基於科技法和賦予機器人人格的合理性主張將機器人視為人類,並展示了機器人是擁有完全意識的實體,而通過分析這種意識,可以獲悉機器人的意願。同時,認為未來智慧機器人的研發可能會以人類大腦的研究為基礎。

一個人戴上一條假肢,仍然會被視為人類,即使再多戴幾條假肢也是一樣。一個人即使安了人工心臟,其人類的本質也不曾稍減。那麼,如果一個人的大腦被部分地切除或用機器替換了,他還是人類嗎?如果他的大腦全部是人工的呢?既然人不會因為擁有部分的人工肢體而失去作為人的本質,那我認為機器人也不應僅僅是因為和人類的構造不同,就被視為欠缺作為人的本質。這種區別也不應成為剝奪機器人權利的理由。

承認伴侶機器人合法性的法規的出現,將逐步推動對於機器人人格、權益乃至最終人類和機器人婚姻合法性的認可。

1967之前,美國的一些州還不承認跨種族婚姻的合法性;更具爭議性的是同性婚姻的合法性。直到現在一些同性伴侶還在爭取他們婚姻的合法權益。

有人從「婚姻」的定義來探討人和機器人婚姻的合法性。美國婚姻法中曾將婚姻定義為在「男人和女人」之間,這種定義後來因被視為違憲而取消,也由此為同性婚姻合法化鋪平了道路。我預計未來二三十年針對人和機器人婚姻合法化的爭論也將圍繞婚姻的定義展開。

對於同性婚姻的批判主要來源於宗教的壓力,不過聖經裡可沒規定婚姻不能是人和機器人之間的事情。 

對於同性婚姻的另一個質疑是他們是否能像異性戀父母那樣盡到養育子女的責任,而研究表明,子女的成長和父母的性取向沒有直接關聯。在我看來,智慧機器人也一樣可能盡到父母的責任。實際上,真正影響到子女成長的,反而是社會對於父母婚姻合法性的認可程度。如果社會能廣泛認可人與機器人的婚姻,那麼他們養育的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壓力和經歷的焦慮也會大為減少。

有學者列出了機器人在婚姻中應達到的標準:認可,理解,有做出決定的能力。如果機器人達到了這三條標準,充分理解了婚姻的定義,並能做出自主的選擇,那麼他去主動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又有何不可呢?如今我們已經能比較公開地討論人和機器人的婚姻問題了,這對於我們的上一輩人來說是不可想像的。可以想見,我們的後代會延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機器人和人類的關係越來越親密,這種關係為什麼不能上升到婚姻的高度呢?

暢銷書《與機器人的愛與性——人與機器人關係革命》 

David Levy 是2007年暢銷書《 與機器人的愛與性——人與機器關係革命》一書的作者。

在這本全面審視人和他們渴求的無生命之物的情感和生物關係的專著中,David Levy首先提出了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愛,繼而探討二者之間發生真實性行為的可操作性。為了讓讀者對這種可能性泰然處之,Levy先用人類之間的愛、人類對寵物的愛(包括虛擬寵物)、甚至人類對摩託車的愛做了比較。由此引申,Levy認為,這些情感距離人對機器人的愛只有一小步之遙。他也檢視了人類的性需求,回顧了充氣娃娃和其他性用品的發展,指出隨著和性需求相關的技術變得日益複雜,社會對於正常性關係的觀念已經並且會持續變化。Levy描繪出了一副引人入勝的畫面,我們曾經認為冰冷堅硬的機器不就將成為滿足我們心靈需求的伴侶,而未來的人們將會對此習以為常。

有評論者(ROBIN MARANTZ HENIG,2007)認為David Levy在他的書中努力想讓讀者開闊視野和思路,相信未來和機器人做愛做的事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宣稱人和機器人之間的性體驗要比人類之間的更美好,但他忽略了一個前提:我們人類是否願意這樣?在第二屆人類和機器人的愛與性國際會議上,David Levy的演講甚至特別強調了要尊重機器人的意願,而對於人類的意願,他只是用一個笑話一筆帶過: 人人都會問,我到哪兒能買一個(性愛機器人)?

在本次會議上,David Levy指出,藉助性愛機器人,那些因為受到創傷而出現脫離社會傾向的人會變得更加均衡,而反性愛機器人組織的聯合創立人Kathleen Richardson持反對意見:充氣娃娃本身已是對女性的物化,而利用充氣娃娃幫助戀童癖和強姦犯擺脫他們的黑暗衝動本身就是個壞主意。「如果一個人不能和其他人建立聯繫」,她說,「那麼他需要的是治療,而不是充氣娃娃。」

David Levy引人遐想地預測了機器人的快速發展,並預言2050年之前人和機器人的婚姻就會合法化,甚至更早。我們是否應該同意他的觀點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性,愛,機器人
    我們雖然有著不同的性別設定,不同的性格設定,但都擁有同樣的功能——「性」和「愛」。「性」與「愛」是我所能給你的功能,但歸根到底我是機器人——我的終極理想是幫助人類擁抱未來。我會為你提供最「刺激」的性,也會為你模擬最「溫柔」的愛。可即便如此,你可能仍對我的存在心存猶豫。更重要的是,你很可能打心裡覺得——「人機有別」。
  • 人機協作機器人又稱協作機器人
    人機協作機器人又稱協作機器人,是工業機器人當中新成員。人機協作機器人主要工作在需要與工人配合的生產線中從事一些枯燥的、重複性且有危險性的工作,比如拾取和放置、設備看護、加工作業、質量檢測等。人機協作機器人工作的生產線介於全手動和全自動生產線之間。
  • 奇點臨近:當機器人革命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關係」
    這體現在對不久的將來擁有人工智慧的機械或機器人大量出現在工廠以及服務性行業的擔憂,因為它們不僅不需要薪水也不需要休息,可以24小時為公司晝夜加班。而且,這種擔憂大多來自於可能被取代工作之行業的員工,這些行業主要依靠重複性操作較多,技術含量較低,當更適合該崗位的機器人出現後,面臨失業將不可避免。
  • 影視評論|《愛 ,死亡和機器人》:後人類時代的身體哲學 [1]
    導讀  新世紀以來,隨著虛擬實境與人工智慧技術的持續發酵,人機關係成為許多影視作品的主題。《愛,死亡和機器人》涵蓋了多種後人類電影的主流表達範式,是一部用動畫思考後人類觀念的合集。
  • MiR自主移動機器人:人機協作是未來趨勢
    伴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與機器人產業加速融合,機器人技術及其產品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大多數行業,工業機器人一改以往固定、僵直的機械屬性,充分融合了機器人、智能設備與軟體算法等,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機協作」,「以機器換人」。
  • 盤點各大名企的人機協作機器人及技術
    2.ABB首款人機協作機器人YuMi   abb首款人機協作機器人14軸機器人YuMi在2015年9月22日被UL(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宣告獲得UL安全認證,突顯其具備人機協作能力的關鍵安全設計。
  • 性愛機器人什麼時候上市 科學家稱人機啪啪啪會上癮
    性愛機器人什麼時候上市 科學家稱人機啪啪啪會上癮  執劍寫春秋 • 2016-10-24 08:34:36 來源:前瞻網 E2313G0
  • 電影《我,機器人》深度解析,機器人和人類的關係,誰對誰錯?
    《我,機器人》深度解析,機器人和人類的關係,誰對誰錯?《我,機器人》是由亞歷克斯 普羅亞斯指導的現代科幻電影,與其說是一部科幻片,個人感覺更準確一點說法應該是現代科幻恐怖片。這部影片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未來的人機關係,探討到底機器人是否會控制人類。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流行的手機行動支付已經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我們的日常生活由於科技的發展日益便捷。但是同時,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要讓我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這個只有一張掌大小的東西,幾乎佔用了我們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每天的喜怒哀樂都被手機所掌控。
  • 劉復興|教育與機器的關係
    拉斯穆森(曾使用5個公理和3個推論論證了智能機器的實在性)認為,增強智能時代造就的大量人機結合體本身就是一種新型的存在物。「在後人類看來,身體性存在與計算機仿真之間、人機關係結構與生物組織之間、機器人科技與人類目標之間,並沒有本質的不同或者絕對的界限。」生物人與智能機器以及人機結合體共存、共生與合作成為一種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的常態。
  • 機器人市場邊界無限 在多機互聯的場景下實現人機共融
    機器人市場邊界無限 在多機互聯的場景下實現人機共融 高工機器人 發表於 2021-01-12 15:52:08 撰文 | 劉凱程 12月22日,2020高工機器人&高工移動機器人年會技術向新專場
  • 人工智慧與人類最理想的關係是什麼
    經濟效應之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推動下,AI正快速應用於各個產業,並深度滲入組織運營與管理過程,為組織生態帶來顛覆性變革。埃森哲全球經理人調查數據顯示,AI在組織內部的應用覆蓋面包含組織溝通、營銷、客戶關係管理、人力資源、安全、運營改進、設備檢測、物流供應鏈、生產運作、交易,以及行動裝置等(見圖「AI組織職能應用範圍」),深度影響組織中人的角色,將逐漸引發組織的管理變革。
  • 這款可搭乘智慧機器人全球首秀,讓你有「人機一體」的感受
    這款可搭乘智慧機器人全球首秀,讓你有「人機一體」的感受 澎湃新聞記者 李菁 2019-11-06 13:47 來源:澎湃新聞
  • 人機協作迎新時代 七自由度機器人亮相工博會
    舞蹈演員與機器人同步表演>>>點擊進入專題:2015第17屆上海工博會 本次工博會以「創新、智能、綠色」為主題,人工智慧機器人成為展會最大「主角「。在本次工博會上,新松公司推出了相應的新產品柔性多關節機器人。  此次展會上發布的新鬆柔性多關節機器人是國內首臺7自由度協作機器人,具備快速配置、牽引示教、視覺引導、碰撞檢測等功能,具備高負載及低成本的有力優勢,滿足用戶對於投資回報周期短及機器人產品安全性、靈活性及人機協作性方面的需求。
  • 《王者榮耀》首款體感格鬥機器人開賣:人機一體
    在上海舉行的ChinaJoy期間,工匠社與騰訊王者榮耀聯合打造的GANKER EX盾山機器人首次亮相,這也是《王者榮耀》首款體感格鬥機器人。今天,這款盾山機器人正式開售,售價2999元。GANKER EX盾山機器人,是工匠社將王者榮耀的熱門IP英雄盾山和競技機甲相融合的新嘗試。核心基於此前發布的旗下首款「人機一體」操控技術的消費級競技格鬥機器人GANKER EX。這款產品高31.4cm,採用ABS、PC、鋁合金骨架等材質,採用骨架與外殼分離設計,可以讓玩家在競技的同時能體驗到改裝的樂趣。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同時,張海濤通過赫拉利著作《未來簡史》、電影作品《2012》、《阿凡達》、《盜夢空間》等依次講解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關係、未來藝術的趨勢和價值判斷標準、未來數字革命(讀心術)的雙刃劍特徵、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2000 年後機器人發展概況、人工智慧預知未來等層面,全面回顧了人工智慧、機器人及機器人藝術發展的歷史脈絡。
  • 四大機器人家族為首,人機協作將給製造業帶來了什麼?
    編者按:隨著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不斷發展,為了應對多樣化的需求,現今市面上的工業機器人品類可謂是「五花八門」。以全球四大機器人家族發那科、庫卡、安川電機、ABB為首,加上國內機器人領軍企業代表新松、優傲等,已經掀起了協作機器人的發展風潮。
  • 人機一體,深圳格鬥機器人首秀亞洲CES
    > 人機一體
  • 陳根:日本推出的女性機器人,真的能成社會福音嗎?
    首先,在日常的生活裡,女性機器人能夠幫助一個單身男性安排一天的事務,在晚歸時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從換洗衣服到按摩放鬆。而人機互動技術的進步,不僅使女性機器人有了溫度,也增添了女性機器人與人的情感交流。除此之外,日本新推出的女性機器人推出了「定製外表」這一服務,這甚至直接反應了一種欲望生產,即便在人機共同體的重建上,一具具金屬身體也反射著廣大男性的審美。
  • 《性的起源》作者:歐洲第一次性革命如何興起
    性啟蒙是啟蒙運動的重要內容,它在英格蘭引發的第一次性革命從十八世紀起不斷挑戰並更新人們對於性的觀念,與宗教、社會風俗、道德觀念既有糾纏亦有調和,性終於從中世紀的重重束縛中掙脫出來,成為個體可以自由作主的私事。
  • 工博會丨助力先進位造業從「機器換人」到「人機協作」 工博會機器...
    仍然不變的是,機器人「軍團」仍是本屆展會上最搶眼的一道風景線,300多家全球知名機器人品牌廠商將攜近千套機器人最新技術產品亮相展會現場,大中小型各類機器人忙著揮舞手臂工作,人機協作機器人成為亮點。從主辦方公布的公開信息來看,本屆工博會上將有100餘款尖端技術和產品首發,涉及人工智慧、工具機、自動化、機器人、工業網際網路、數位化工廠等領域,助推第四次工業革命走向縱深。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的多位專業人士指出,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工業自動化、數位化將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整體發展提供轉型新動力,賦能產業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