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機器及其發展將成為人與社會發展本質內涵的一部分
關於人與社會的本質,哲學史上持有不同觀點,見仁見智。馬克思主義強調「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認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我們思考和研究數據時代智能機器的本質以及人與社會的本質提供了思維方法。
首先,智能機器是一種存在物。拉斯穆森(曾使用5個公理和3個推論論證了智能機器的實在性)認為,增強智能時代造就的大量人機結合體本身就是一種新型的存在物。「在後人類看來,身體性存在與計算機仿真之間、人機關係結構與生物組織之間、機器人科技與人類目標之間,並沒有本質的不同或者絕對的界限。」生物人與智能機器以及人機結合體共存、共生與合作成為一種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的常態。
其次,智能機器成為人與社會的一部分,已經在不斷深化自身的社會實踐。一方面,機器越來越像人。具有自我意識、自主學習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智能機器越來越具有「人」的特質。當機器物質結構與機能達到或者超過人腦的結構與機能的時候,機器就會從人的最重要的工具成為「人」本身,成為本體。生命的概念得到擴展,自然生命與智能機器只不過是建立在生化算法與電化算法等不同算法之上的不同的社會存在而已。另一方面,智能機器在實踐中不斷形成、發展和豐富自身的社會關係。微軟的阿爾法狗打敗了圍棋冠軍李世石與柯潔,陪伴機器人風靡日本與美國,擁有近四百年歷史的日本京都高臺寺正式使用機器人Mindar進行布道,生物醫學領域智能機器的應用產生大量人機結合體,等等,都可以看作智能機器參與的社會實踐。更為重要的是,智能機器在社會實踐中將會逐步建立自己的社會關係,從而形成、發展和不斷豐富自己的本質內涵。
再次,人與社會也是這樣一個進程的受益者。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對象化理論揭示了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在使用工具的勞動中通過「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實現了人自身的再生產。在數據時代,這種人類自身的再生產速度更快,範圍更廣,內容更豐富。人越來越像機器,智能化穿戴設備、可植入設備以及增強智能技術越來越完善和先進,可以使人具備超越自然生命的、生物人所無法達到的思維與行動能力。人與具有自我意識、自主學習能力的智能機器之間互為主體、互為客體甚至合為一體的社會關係會更為複雜。與之前的作為絕對客體的工具相比,智能機器及其發展會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動力,推動人與社會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的本質內涵。所有這些已經出現或者可能出現的變化,會如何影響我們關於教育本質、人的發展本質、社會發展本質的認識,也是一個需要認真回答的問題。但是需要指出,儘管在人工智慧時代機器開始具有主體的意義,人的主體地位與機器的地位還是有根本的不同,機器的教育和人的教育也會有本質的區別。這是我們討論教育與機器關係問題的一個出發點。
2、作為教育的工具與載體的機器成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本身
人是教育的主體又是教育的對象,這是現代教育學的基本命題。在數據時代與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需要從新的視角看待教育者與受教者及其關係。
機器的基本功能仍然是教育與學習的載體、工具。智能機器及其物質、技術結構是教育的基本物質、技術基礎和基本工具。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就像過去和現在我們離不開書本、電腦、手機一樣,人類也終將離不開智能機器。智能機器是萬物互聯中的樞紐。隨著自動化機器學習系統的不斷完善,利用智能機器勞動、教育、學習是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徑。由於智能機器在勞動、教育、學習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與機器發展的關係因而成為思考和解決教育與人的發展、教育與社會發展關係問題的中介與載體。但是,機器不再僅僅是載體和工具,也會成為教育的主體和教育的對象。
一是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教師,虛擬教師至少可以承擔一部分的教育教學職能。
更重要的是,智能機器不僅僅依靠程序、指令、算法運行,也能依靠自我意識、自主學習與自主思維運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智能機器的自我意識、自主學習和自主思維能力會越來越強,加上本來就比人類強大且越來越強大的資料庫以及算法的不斷改進,甚至具有把體現人類特徵的生化算法與體現智能機器特徵的電化算法兼容、結合起來的可能性,導致智能機器在某些特定方面會比人類更強大。
二是產生了教育機器以及人機結合體的問題。
當機器越來越像人,機器會逐步成為社會實踐與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生物醫學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合作,會產生越來越多的人機結合體。尤其是使用了較多的穿戴設備、可植入設備的人機結合體,其特徵是把人與社會的發展導向另外一個相反的方向,即人越來越像機器。科學家們預言,奇點註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到來。面對智能機器以及人機結合體所帶來的社會、倫理乃至法律問題,機器以及人與機器的結合體必然會成為教育的對象。後人類主義也嚴肅地提出了這個問題,即如何教育機器的問題。儘管有學者認為「計算機無法做出價值判斷」「計算機不可能擁有道德」「價值體系不能以算法的形式存在」,但是,且不論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會帶來無限可能性,至少人類需要智能機器學會價值判斷,具有道德準則,遵守基本規範。已有的事實也初步表明,大數據和算法可以影響、決定,甚至塑造價值判斷和價值體系。尤其不能忽視的是,教育機器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社會中的實踐與政策問題,如歐盟已經於2019年4月發布了《人工智慧倫理準則》,日本於2018年12月發布了《以人類為中心的人工智慧社會原則》,我國於2017年7月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也鮮明地提出了倫理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發布了《教育中的人工智慧: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系統關注了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中應用所帶來的挑戰。
在人工智慧時代,未來教育最終走向何方還有待持續觀察。但是機器作為人造物,為人類的福祉服務,與人類和諧共生、共存,恰恰是人類期待教育機器或者機器教育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與歸宿。
3、教育結構需要不斷適應建立在人工智慧技術革命基礎之上的社會結構變革
技術革命深刻改變著社會結構,教育結構必須適應社會結構的變革。在數據時代、算法時代,或者說增強智能時代,也是如此。並且這種變革的深刻性、廣泛性和快速性是之前的任何一次工業革命都無法比擬的。人工智慧技術與網際網路、物聯網的結合將造就一個萬物互聯的社會結構。
在數據時代,算法是控制人類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和思維方式,算法成為「在人類集體智慧的作用下形成的信息與社會組織方法」。隨著網際網路、物聯網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與其實踐活動要素的關係日益複雜化。且不論智能終端及網絡集合會不會成長為一個帶有人格的主體,至少人、機器人和人機結合體是三個基本的主體,他們之間又構成了更為複雜的主體之間的關係。世界成為由真實世界、數學世界和計算世界等三個世界構成的特殊世界,也有人認為是由人、物理世界、智能機器和虛擬信息世界等構成的四元空間,它們彼此的關係也必然是更為複雜的。與人類目前的世界相比,其連接與協作方式也會發生巨大的改變。社會職業類型以及社會所需要的勞動力類型、數量、標準也會發生巨大變化,「人類勞動從低層次思維到高層次思維將逐步被機器替代」。數據時代的教育結構體系也必須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而變革。數據時代的教育結構體系是以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技術為物質和技術基礎,嵌入萬物互聯的社會結構,是萬物互聯的一個組成部分。教育的形態由工業時代的教育轉變為信息化教育、算法教育、網際網路+教育、物聯網+教育、人工智慧+教育;教育制度體系由正式制度為主體的縱向上以梯級、等級制度體系為特徵,橫向上以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雙軌制為特徵的剛性制度,轉變為立體的,甚至是一種邊際不斷擴展的、球狀的、多迴路的、網絡式的,由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共同構成的彈性制度體系;學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也會相應地進行變革,教師、學生、管理者的身份、連接與協作關係也會日益複雜。
4、學校成為萬物互聯的新型社會組織
在人類教育史上,從分散的個別教育到有組織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變革基礎上的教育組織變革。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只是從內涵上不斷豐富了學校的概念,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校的外延和組織方式。但是在數據時代,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5G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學校重組、重構與新生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網際網路、物聯網、5G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學校成為萬物互聯的一個組成部分。虛擬教師、智慧課桌、智慧學校、智慧幼兒園出現,學校與智慧城市、智慧家庭和萬物互聯的世界融合為一體。更重要的是,隨著技術進步,會不斷發生技術變革嵌入學校、教育、學習系統,再到學校、教育、學習者嵌入技術變革系統的辯證輪迴。而作為教師、學生、教育管理人員的人,「不過是萬物互聯中的一個晶片」。
其次,人機互動成為教育與學習的常態。在目前網際網路與物聯網應用的基礎上,教育機器人會大量應用於教育領域。可穿戴、可植入的教育學習設備,甚至微型教育機器人,成為學習的標準配置。如何學會在教育中與機器共存共處成為一個基本前提。
再次,學校概念的邊界與外延被突破。教育、學習逐漸成為線上線下融合的活動,移動終端、新型通信技術與增強智能會徹底改變人們的教育、學習組織方式。像流水線一樣的標準化的傳統學校組織方式將被顛覆。現實場景學習與虛擬學習共存,課堂學習與移動學習結合,制度化學習與非制度化學習平分秋色。教育與學習等實踐活動的要求、結果和效果都需要新的評判標準,像信息素養、數據素養、終身學習、快速學習、學會選擇、高階思維與高情商、堅定的價值觀與信仰等成為對學習者的基本要求,也有人稱之為21世紀的新通識教育。
5、機器發展水平與教育的發展水平相互制約
數據時代,首先,機器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的發展水平。網際網路、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會在傳統的社會與世界之外帶給我們一個由智能機器與虛擬世界(或者計算世界、數據世界)構成的新的社會形態。正如在傳統社會中誰具有最高質量的人才和最先進的生產工具,誰就會領先於世界一樣,在數據時代,誰具有最先進的網際網路、物聯網和教育機器人,誰就可能擁有最高質量的教育和人才。從教育的歷史來看,決定教育質量和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在數據時代,人工智慧技術的水平、教育機器人的水平將是影響教育改革、教育質量的革命性、決定性的一個變量。反過來看,人才質量決定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水平,決定著智能機器的水平。從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軌跡來看,人才、政策、市場和大數據,都是影響人工智慧技術的核心要素。其中,人才是核心,政策是保障。沒有創新型人才和專業化、高水平的人工智慧工程師,就不可能有領先世界的人工智慧技術和智能機器。
其次,教育科學的研究水平也將會對人工智慧技術產生重要影響。一般認為,人工智慧技術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數學、邏輯學、計算機科學構成人工智慧技術的學科基礎。在神經網絡學習方法已經被應用到人工智慧技術中以後,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也已經成為人工智慧技術的學科基礎。隨著未來具有自主意識和思維能力的智能機器被廣泛應用於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會產生諸如機器人行為規範與倫理問題,人與機器的價值關係,教育與管理機器的問題,教育機器人的製造、使用與管理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數據時代教育學的理論指導。如果說教育學是未來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重要理論與學科基礎,那麼從現在開始,中國的教育學必須要建立在這樣的觀念之上,並為之做好理論準備。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教育思想網」,作者劉復興,系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文章節選其論文《論教育與機器的關係》中的第二部分,摘自《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