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數字科技與社會結合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倫理衝突也開始在教育行業顯現。比如在課堂上用人臉識別、頭戴腦波儀等監測學生學習情況等,引起社會對其合理性的廣泛關注和討論。」《2019中國區域數字學習指數報告》中提到,教育中的人機關係、數據流通和隱私保護等,將是未來重點課題。
12月4日,騰訊MEET教育科技創新峰會上發布了由北師大智慧教育學習研究院、騰訊研究院和騰訊教育聯合完成的《2019中國區域數字學習指數報告》。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發布《2019中國區域數字學習指數報告》時指出,整體上,數字學習發展區域不均,城市「頭部效應」明顯。
根據評估測算,全國數字學習指數呈現東高於西、南高於北的情況,與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的基本分布特徵一致。區域上,華東領先,江蘇、山東、浙江等學習大省起到了重要作用;省份上,廣東第一,深圳、廣州、東莞等多個城市的指數排名靠前,體現出廣東科技+教育的普遍活力;城市上,北京高居榜首,首都在全國文化與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同時也反映在了數字學習上。
數字學習的泛在、多元和普惠化作用還未能從整體上充分體現,要跨越宏觀經濟等客觀障礙,讓全民都能獲取高質量、高價值的數字學習,任重道遠。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介紹《2019中國區域數字學習指數報告》內容。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工廠模式」教育缺陷凸顯
數字信息技術的普及加速了知識社會的到來,社會將以「知識」為中心,以知識的產生、共享和應用為核心活動。這對知識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報告認為,首先,人們需要舉辦的數字素養來合理參與到數字社會的運轉中。其次,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正在並且會持續接替人類的部分技能和工作。
面對這種加速變動的工作環境,傳統意義上的基本技能諸如閱讀、書寫和算術等已經遠遠不夠用,未來人們需要培養更廣泛、彈性更大、更不容易被機器接替的技能,比如21世紀比較重要的幾項技能如創造力、協作、批判性思維和溝通。
報告指出,預計到2030年,技術技能工作時間將增加55%,社會和情感技能將增加24%,而手工技能將下降15%。由此,需要人們具備更強大的學習能力,終身都能夠快速學習、應用和創新,來不斷適應職業生涯的變化、不斷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
隨著知識社會的到來,傳統的適應工業時代需求的「工廠模式」的教育缺陷凸顯。報告指出,一方面學習是人的天性,且每個人的資源稟賦有異,學習的目標和路徑也不盡相同;而另一方面,教育工廠為了實現規模和效率,採取了對所有人統一標準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個體差異,部分學習者的個性和能力可能難以有效發揮,從而影響學習成效。個性與標準之間的矛盾在知識加速迭代的知識社會會加劇,再繼續工業時代的教育,可能出現學生畢業之時面臨所學知識大量過時的挑戰。
報告指出,學習者的個性充分發揮成為當前和未來教學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這不是一個個性問題。事實上,當前人類的教育系統大體上都是適應工業化生產需求的大規模的「工廠模式」的。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社會的日趨成熟,全球都在加大探索教育變革。教育變革已經超越民族國家範圍,成為全球人類共同的責任。
新趨勢下如何把握住學習變革機遇?
報告指出,縱觀全球趨勢,雖然不同地區、機構的研究和政策有各自特點,但能明顯發現的未來教育變革方向有兩個共性特點:「教育」的視角越來越向「學習」轉變;全球都特別重視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整體而言,數位技術的連接、計算和交互能力,讓學習者能夠無邊界地獲取所需資源進行學習,也讓教育者和學習者自己能夠掌握學習的需求和成效,從而使得「學習者為中心」能夠有效實現。
新趨勢下如何才能把握住學習變革的機遇?
報告分析指出,根據國內外近年來對科技與教育、學習結合的主流概念和研究,主要可歸納為三個緯度:面向學習環境的泛在化,要突破傳統「教育系統」和「學校」的時空局限,藉助技術在全社會構建完善的學習系統,讓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終身學習;學習內容和方式多元化,這要求改變單一、標準的傳統教育,藉助技術提供多樣、可選的學習內容和方式,並為學習者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讓學習者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三是學習主體普惠化,這要求盡力突破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藉助技術讓學習資源、尤其是優質學習資源廣泛提供,讓學習者能夠獲得公平的學習機會。
這樣的時代,個人需要成為善學之人,而國家應該成為「善學之國」。「善學之國」即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技術與教育、學習有效結合,構建泛在化的學習環境,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內容和方式,普惠化面向所有人,構建「人人可學、會學、能學」的國家。
來源:未來網 作者:程婷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