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倫理衝突顯現,人機關係、數據流通成未來重點課題

2020-12-04 未眼觀察

「近年隨著數字科技與社會結合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倫理衝突也開始在教育行業顯現。比如在課堂上用人臉識別、頭戴腦波儀等監測學生學習情況等,引起社會對其合理性的廣泛關注和討論。」《2019中國區域數字學習指數報告》中提到,教育中的人機關係、數據流通和隱私保護等,將是未來重點課題。

12月4日,騰訊MEET教育科技創新峰會上發布了由北師大智慧教育學習研究院、騰訊研究院和騰訊教育聯合完成的《2019中國區域數字學習指數報告》。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發布《2019中國區域數字學習指數報告》時指出,整體上,數字學習發展區域不均,城市「頭部效應」明顯。

根據評估測算,全國數字學習指數呈現東高於西、南高於北的情況,與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的基本分布特徵一致。區域上,華東領先,江蘇、山東、浙江等學習大省起到了重要作用;省份上,廣東第一,深圳、廣州、東莞等多個城市的指數排名靠前,體現出廣東科技+教育的普遍活力;城市上,北京高居榜首,首都在全國文化與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同時也反映在了數字學習上。

數字學習的泛在、多元和普惠化作用還未能從整體上充分體現,要跨越宏觀經濟等客觀障礙,讓全民都能獲取高質量、高價值的數字學習,任重道遠。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介紹《2019中國區域數字學習指數報告》內容。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工廠模式」教育缺陷凸顯

數字信息技術的普及加速了知識社會的到來,社會將以「知識」為中心,以知識的產生、共享和應用為核心活動。這對知識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報告認為,首先,人們需要舉辦的數字素養來合理參與到數字社會的運轉中。其次,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正在並且會持續接替人類的部分技能和工作。

面對這種加速變動的工作環境,傳統意義上的基本技能諸如閱讀、書寫和算術等已經遠遠不夠用,未來人們需要培養更廣泛、彈性更大、更不容易被機器接替的技能,比如21世紀比較重要的幾項技能如創造力、協作、批判性思維和溝通。

報告指出,預計到2030年,技術技能工作時間將增加55%,社會和情感技能將增加24%,而手工技能將下降15%。由此,需要人們具備更強大的學習能力,終身都能夠快速學習、應用和創新,來不斷適應職業生涯的變化、不斷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

隨著知識社會的到來,傳統的適應工業時代需求的「工廠模式」的教育缺陷凸顯。報告指出,一方面學習是人的天性,且每個人的資源稟賦有異,學習的目標和路徑也不盡相同;而另一方面,教育工廠為了實現規模和效率,採取了對所有人統一標準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個體差異,部分學習者的個性和能力可能難以有效發揮,從而影響學習成效。個性與標準之間的矛盾在知識加速迭代的知識社會會加劇,再繼續工業時代的教育,可能出現學生畢業之時面臨所學知識大量過時的挑戰。

報告指出,學習者的個性充分發揮成為當前和未來教學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這不是一個個性問題。事實上,當前人類的教育系統大體上都是適應工業化生產需求的大規模的「工廠模式」的。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社會的日趨成熟,全球都在加大探索教育變革。教育變革已經超越民族國家範圍,成為全球人類共同的責任。

新趨勢下如何把握住學習變革機遇?

報告指出,縱觀全球趨勢,雖然不同地區、機構的研究和政策有各自特點,但能明顯發現的未來教育變革方向有兩個共性特點:「教育」的視角越來越向「學習」轉變;全球都特別重視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整體而言,數位技術的連接、計算和交互能力,讓學習者能夠無邊界地獲取所需資源進行學習,也讓教育者和學習者自己能夠掌握學習的需求和成效,從而使得「學習者為中心」能夠有效實現。

新趨勢下如何才能把握住學習變革的機遇?

報告分析指出,根據國內外近年來對科技與教育、學習結合的主流概念和研究,主要可歸納為三個緯度:面向學習環境的泛在化,要突破傳統「教育系統」和「學校」的時空局限,藉助技術在全社會構建完善的學習系統,讓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終身學習;學習內容和方式多元化,這要求改變單一、標準的傳統教育,藉助技術提供多樣、可選的學習內容和方式,並為學習者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讓學習者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三是學習主體普惠化,這要求盡力突破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藉助技術讓學習資源、尤其是優質學習資源廣泛提供,讓學習者能夠獲得公平的學習機會。

這樣的時代,個人需要成為善學之人,而國家應該成為「善學之國」。「善學之國」即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技術與教育、學習有效結合,構建泛在化的學習環境,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內容和方式,普惠化面向所有人,構建「人人可學、會學、能學」的國家。

來源:未來網 作者:程婷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新科技革命時代教育技術倫理評議機制課題首次研討會召開
    2020年9月18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主辦的「新科技革命時代教育技術的倫理評議機制研究」課題首次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朱旭東部長高度評價了課題選題的現實意義,他認為教育技術的倫理問題具有建設的迫切性,教育技術的應用要基於孩子的真實需要和不傷害孩子的核心原則。他還對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能夠信任和委託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承擔此課題表示感謝,對今後的課題研究表達了支持並提出了希望。隨後,曹志祥主任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課題的必要性,並強調技術和裝備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支持。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原標題: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之中,在數據技術、網絡技術促進下,科研成果轉化效率極大提高,物理科技、生命科技、信息科技、智能科技、新材料科技、新能源科技、航空航天科技、兵工科技、新型結構與動力科技、新型製造科技,深空、深海、深地等,發展迅猛。
  • 好未來總裁:人工智慧助力教育更公平,應注重科技倫理研究
    好未來作為一家始終以「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為使命的企業,我們通過數據分析和算法迭代,不斷完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教育系統,努力促進規模化教育和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助力教育堅守初心,按照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要求,持續探索和實踐。
  • 江南、世界級城市群、大科學裝置共享與數據倫理
    如此,長三角一體化戰略重新理解和界定區域文化的特性、釐清自然環境與區域文化以及區域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1.長三角一體化不僅僅是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還是個文化融合過程,需要處理好文化融合過程中出現的難題。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科技與文化是不可分割,科技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種獨特類型。
  • 劉復興|教育與機器的關係
    「在後人類看來,身體性存在與計算機仿真之間、人機關係結構與生物組織之間、機器人科技與人類目標之間,並沒有本質的不同或者絕對的界限。」生物人與智能機器以及人機結合體共存、共生與合作成為一種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的常態。 其次,智能機器成為人與社會的一部分,已經在不斷深化自身的社會實踐。一方面,機器越來越像人。
  • 專家:未來理想狀態是人機協同
    不過,對於AI短板行業並不悲觀,不少嘉賓一致認為人機協同是未來理想的狀態。第二屆中國(廣東)人工智慧發展高峰論壇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AI存在一定局限性風口之下,AI似乎像個萬能的工具,象徵著人類社會未來無盡的可能性。
  • 人工智慧倫理三問:如何對待機器和自身的關係?
    報告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帶來知識生產和利用方式的深刻變革,人工智慧不僅意味著前沿科技和高端產業,未來也可以廣泛用於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長期性挑戰。從消除貧困到改善教育,從提供醫療到促進可持續發展,人工智慧都大有用武之地。 例如,人工智慧可以大幅度降低醫療服務的成本,緩解醫療人才不足的局面。
  • 科技革命給未來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興起,掀起了一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變革,對未來教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擁有獨特的教育制度優勢、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堅實的網絡基礎設施以及成功實施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實踐經驗,具備搶抓時代機遇的先決條件。中國教科院課題組梳理政策文件和理論文章,分析未來教育發展形勢,並提出政策建議。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對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當前我國倫理關係、道德生活、倫理道德素質、倫理道德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比較系統、全面和細緻的調查,調查的成果不僅用於本課題的分析,而且建立一個比較系統的"中國倫理道德資料庫",以為政府決策、學術研究和未來的歷史研究,提供比較客觀和精確的參照。
  • 科技哲學未來焦點在科技倫理與科學文化
    他認為,科學技術哲學在過去40年有很大的發展,未來一定也有很多東西值得期待。 學科歷史淵源 「科學技術哲學作為學科的興起與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發展有著深厚的淵源。這一演進是由學科、建制與社會背景多種因素促成的。」劉大椿說。
  • 釐清未來戰爭中的人機關係
    釐清未來戰爭中的「人機」關係,對於研析打贏未來戰爭的制勝要素、轉變作戰思維、研究關鍵技術等都有重要意義。戰場信息爆發式增長,亟需高效人機互動模式,智能人機互動系統能提升作戰效率信息化戰爭時代,戰場信息量越來越大。智能化戰爭對信息的依賴度將會更高。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他表示,媒介創造是藝術價值判斷的重要元素,未來機器人藝術將成為科技藝術中最直接、最有活力的藝術媒介,給我們帶來新的技術倫理啟示。隨後,張海濤通過簡要的概念、類型介紹引入了人工智慧機器人藝術。當代可以預測未來,未來也可以啟示現在,由未來判斷現在的價值標準。很多災難片(如《2012》)都是從未來啟示當代。未來藝術的趨勢是:不同的民族要站在世界共同體和全球化視角,共同面對未來生存危機和表達新的生存感受,包括生態、宗教、科技、戰爭、倫理等問題,都是一種普世價值。電影《阿凡達》宏觀看預示了未來自然與人工社會的抗爭,與自然和諧成為人類迫切的需求。
  •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部李倫教授科技倫理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文章談到,人機關係、人-萬物關係是技術時代倫理學的核心議題。在不同的技術時代,人與技術關係的聚焦點不盡相同。在機器大工業時代,它聚焦於人與機器的關係。在當今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時代,它聚焦於人與信息、人與數據、人與自主機器的關係。人與技術的關係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基於技術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上海交通大學第二期「未來科技論壇」熱議科技創新的倫理建設與發展
    9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二期「未來科技論壇」在徐匯校區錢學森圖書館舉行。論壇以「科技創新的倫理建設和發展」為主題,邀請校本部、醫學院、附屬醫院相關專家作為主旨報告嘉賓,圍繞科技快速發展背景下倫理建設問題,與與會聽眾開展深度探討。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工程倫理教育是塑造未來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一、工程倫理及其教育目標工程倫理指工程中得到論證的道德價值,明確何為嵌入工程活動中的德行和卓越[2],通過關注工程實踐中產生的倫理困境,完善相關的倫理規範,解決工程實際中的具體倫理問題。倫理道德被視為工程科技人員的一項核心素質,但並非與生俱來,因此工程倫理教育成為提升工程科技人員的工程倫理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環節。
  • 清帆科技張文鑄負責課題入選教育部未來學校計劃
    清帆科技CEO兼立思辰教育AI實驗室主任張文鑄博士作為課題主要負責人與多位來自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石家莊市第一中學等單位的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 清帆科技CEO兼課題主要負責人,張文鑄博士 研討會上,立思辰副總裁雷思東做了開題致辭,從宏觀上介紹了立思辰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科技教育願景,對該研究課題的重要性和前瞻性表示肯定。
  • 大數據教育應用的限度
    換言之,數據和世界、數據和教育的關係是伴隨科技進步不斷變化的,我們思考的本體論預設在其本身的存在意義上也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但目前來看,我們認為,大數據是否能夠真正地反映和表徵教育,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首先要看到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算法革命給整個世界、給教育帶來的顛覆性變革―基於大數據的教育使人類的教育從此超越經驗水平而走向真正的科學和精準。
  • 科技大爆炸的今天——AI如何向善?
    技術,科技,人類,人工智慧,騰訊,人類是否能養育出富有人文關懷的AI,以使人機攜手進化走向至善未來? 而「科技向善」所著眼的,正是探索人與 AI 的正確相處之道。其中,「科技大爆炸——AI如何向善?」分論壇邀請了人工智慧科學家和哲學家一起,圍繞人工智慧和技術倫理的現實交集闡發激烈討論。
  • 學習科學項目系列講座(二)教育準實驗研究案例分享
    第一階段重點是學習科學理論的學習與課堂實踐,為期一年;第二階段重點是學習科學理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實證研究,將陸續開展教育實驗法→量化研究的數據處理→質性研究的講座和實踐,為期一年半;第三階段重點為成果打造,為期半年。疫情期間,海澱區學習科學素養項目組靈活應對,以線上科研為主,4月份第二場至第四場講座,緊緊圍繞教育實驗這個核心主題開展,講座均選用海澱教科院自主研發的雲課堂平臺。
  • 未來的智能形式:人機融合智能
    鑑於此,也許有人會問:」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無人駕駛、類腦計算、智慧城市/教育/醫療/軍事/交通/…等人工智慧技術難道不是新科技嗎?」,若想要聽真話的話,答案就是:「對,這些都不含有新科學原理,都是建立在舊科學原理之上的新的技術組合,只不過讓各種牽引、期待、宣傳、用心等等包裝成了高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