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Phillips公司1967年取得以對二氯苯和硫化鈉為原料在N- 甲基吡咯烷酮極性溶劑中合成PPS 的專利,1971 年實現工業化生產,1973年建成2 . 6 千噸/ 年規模生產裝置;1979 年合成出適於紡絲的高分子質量線性PPS 樹脂並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生產出商標名「Ryton」的PPS材料投放市場, 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
在1985年以前,美國Phillips公司一直壟斷著PPS的生產和市場。但在其專利到期(15 年)後的短短幾年時間裡,日本公司紛紛建立了樹脂及復配料加工廠,東麗公司、東洋紡公司、吳羽公司相續進行了PPS 纖維的開發,是目前中國市場上PPS 纖維的最主要供應商,1988年日本吳羽化學開發出第二代線性PPS(Fortron),而東麗(Toray)公司進一步開發PPS 合成纖維Torcon,屬保溫纖維。目前全世界的生產能力為10000噸左右。全球範圍內只有少數幾家大型化學公司生產PPS 纖維,日本公司的產品佔據著主要市場。
與此同時,我國PPS 的研製始於1970 年前後,有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廣州市化工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陸續參與,
與國外的跟進者基本同步,但發展較慢,到1990年前後,實際上只有四川大學在國家和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仍在堅持PPS 樹脂的系統研究開發工作。80年代後半期,以川大的實驗室技術為基礎,主要是四川地區的一些中小企業建立了一批年產數10噸規模的小裝置,生產低分子量的塗料級PPS 樹脂。
1990~1991 年,四川特種工程塑料廠與川大合作,由國家投資建成150 噸/ 年規模的PPS工業性試驗裝置,生產交聯型注塑級樹脂。由於工藝技術不完善和產品缺乏競爭力, 這些小裝置未能正常運轉。1992 年四川大學牽頭承擔國家「八五」科技攻關和「863計劃」任務,開始研製高分子量線型注塑級PPS 樹脂,隨後取得了技術突破。該校參股組建的四川華拓實業發展公司(現為得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01年建立85噸/年裝置進行中試,2002年l0月建成千噸級PPS樹脂生產線。
此後長達8 個月的試生產運轉正常,各項技術和經濟指標均達到了設計要求,實際產能達1420噸/年,隨即投入正常生產經營。其產品已被用來替代進口的粉料樹脂並開始出口,受到好評。該公司已於2005年5月動工新建5000噸/ 年PPS 生產線。據報導,內蒙億利資源集團在鄂爾多斯市建有500噸/ 年PPS 中試裝置,計劃擴至2000噸/年。廣州市化工研究所、四川特種工程塑料廠等在上世紀80 年代中後期較早開始PPS 摻混改性的研究與少量生產。
90年代初,北京市化工研究院承擔國家「八五」科技攻關PPS項目中摻混改性子項目的研製任務,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開發,有批量產品推向市場。現在國內開發和生產PPS 摻混改性粒料產品的主要企業除上述外,還有廣州雲鵬工程塑料公司、金髮科技公司和成都樂天塑料公司等。不久前日本東麗工業公司在深圳建立國內首家外資PPS 摻混廠,年產能3000 噸,已於2003 年l0月投產。國內企業過去由於只能用進口的高價PPS 粉料樹脂為原料,生產的摻混改性粒料產品無競爭力,除少量滿足軍工及其它特殊需求外,多用廉價的回收料(多為水貨)生產「副牌料」產品,用於一些低、中端用途;近兩年開始採用質優價廉的得陽公司粉料產品。
得陽科技公司千噸級PPS樹脂裝置的建成和順利投產運營,標誌著我國PPS 特種工程塑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它不僅得到用戶和市場的確認,且被列入上述多家國外知名機構發布的相關統計資料中。估計現今我國合成PPS 樹脂(含塗料級)的總產能約2000噸/年,實際年產量約1000噸;用國產和進口純樹脂生產的「正牌」PPS樹脂產品約1500噸/年,用回收料生產的「副牌」產品更多( 特別是沿海地區) , 難以估計。
2004 年四川省華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千噸級硫化納法合成線性高分子
質量聚苯硫醚通過驗收。2005年5月,四川得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建設5000 噸/ 年聚苯硫醚(PPS)樹脂。2006 年四川省紡織工業研究所研製完成聚苯硫醚纖維產業化工藝及工程技術,並進行技術轉讓後,預計年產1000 噸PPS短纖維,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家有能力生產這一特種材料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