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5 00:00:00 來源:來源:全球紡織網 作者:紡織服裝周刊
全球紡織網5月25日訊 剛下過雨的成都,空氣中仿佛能擠出水來。四川得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得陽公司)總工程師戴厚益帶著記者來到得陽公司廠區。「這個項目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總算研發成功。」聽說記者要採訪「國產PPS(聚苯硫醚)樹脂、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負責項目研究的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及得陽公司的相關人員,齊聚公司廠區,開始向記者講述這一高科技項目誕生始末。
「得陽公司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精誠合作,歷時6年,將一個被國外長期壟斷的產業成功實現國產化。」戴厚益說,最終,這一高科技項目在2009年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評為「紡織之光」科技獎一等獎。
環保壓力增大 PPS纖維需求增加
隨著國家對粉塵和尾氣等汙染源的控制力度加大,從2004年1月1日起,火電廠及其他行業的燃煤鍋爐執行50mg/m3的排放標準,為達到這一標準,濾袋除塵成為主要的除塵方式。而由於都市廢棄物焚化、燃煤鍋爐排放以及電廠的煙氣排放對濾袋的材料和功能性要求極高,PPS纖維作為高溫耐腐蝕濾袋主導製造材料的聚苯硫醚纖維在國內的市場已經形成並逐年擴大,需求量保持著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產品供不應求。
但PPS纖維一直被國外公司壟斷。據調查資料顯示,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Phillips公司就已經取得了PPS的專利。1979年合成出適於紡絲的高分子量線性PPS樹脂並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生產出商標名「Ryton」的PPS材料投放市場,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在1985年以前,美國Phillips公司一直壟斷著PPS的生產和市場。
在Phillips公司的專利到期後的短短幾年時間裡,日本公司紛紛建立了樹脂及復配料加工廠,東麗公司、東洋紡公司、吳羽公司相繼進行了PPS纖維的開發,成為PPS纖維目前在中國市場的最主要供應商。
我國於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PPS纖維。1990~1996年四川省紡織工業研究所與四川大學等單位合作結合國家「863計劃」研究開發PPS纖維,先後列入四川省科委、四川省計委、原紡織工業部的重點技術攻關項目計劃,並通過驗收鑑定,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清華大學、天津紡織工學院也先後對PPS纖維進行了研究。但無論科研院所還是廠家,都只建起年產幾噸至幾百噸的小型試驗生產裝置。
真正打破國外對PPS纖維壟斷是在2008年。當年1月11日,由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承建、以國產PPS樹脂為原料、國內最大規模的5000噸PPS纖維生產線,在得陽公司建成投產。並在當日一次投料試車成功,順利紡制出PPS纖維。經檢測,纖維性能優良,達到了國外同類產品先進技術水平。以此為標誌,國產PPS纖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精誠合作6年 5000噸生產線紮根得陽
2007年,得陽公司建成了國內最大的6000噸/年PPS纖維級樹脂生產裝置。以此為基礎,得陽公司希望在PPS纖維產業化方面也有所作為。2003年,在經過長時間接觸後,得陽公司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達成共識,籤訂了合作協議。雙方協定,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負責PPS纖維的技術研發,研發成功後與得陽公司籤訂生產合同,實現量產。「國產PPS(聚苯硫醚)樹脂、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正式上馬。
2004年底,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利用國產的PPS樹脂,批量試製出PPS短纖維。在中試放大過程中,成功完成了PPS纖維紡絲關鍵設備和成套技術的開發,紡制出PPS短纖維,並加工成過濾袋,應用於煙道過濾系統,經兩年多的在線運行,得到了用戶好評。中試放大的成功,為千噸級短纖維生產奠定了基礎。
戴厚益說,設備安裝方面,公司快馬加鞭,2008年1月,千噸級短纖維生產線完成全部的設計、建設和安裝調試,並一次投料成功。經檢測,產品在力學性能和耐熱、耐腐蝕性能等方面接近或超過日本進口產品。戴厚益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那麼PPS纖維的研究究竟解決了哪些難題?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熔紡研究室主任黃慶給出了答案。
他說,「PPS纖維具有優異的耐化學腐蝕性、耐高溫和阻燃性能,現已被國際公認為燃煤電廠煙道氣袋式除塵的首選濾材。同時,在航空器的阻燃隔熱、電子工業的介電絕緣等廣泛的民品與軍品領域得到應用,成為高技術纖維的重要成員。」正是這些優越的性能,讓PPS纖維成為製作濾袋材料的不二選擇。
這一項目,通過高選擇性、高活性、易分離複合催化劑技術和氣、液穿流及複式攪拌混合技術,實現了聚苯硫醚的全封閉純化,提高了裝備效能及產品純度,首次在國內實現了纖維級聚苯硫醚樹脂生產技術的突破。項目組首次建成國內第一套採用工程放大設計的錯流式縮聚反應釜,保證產品具有穩定的高分子量和窄分布;同時從完全的單釜間歇式生產發展為多釜半連續工藝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裝置生產能力。
在硬體開發方面,項目創造性研製了連續化去硫關鍵裝置、專用螺杆擠出機、高溫熱媒箱體和高溫高壓聯苯長絲專用箱體以及高溫多段牽伸機等聚苯硫醚長絲專用關鍵設備,保證了項目工業化的成功。
2009年,該項目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姚穆等9名行業資深專家鑑定,最終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評為「紡織之光」科技獎一等獎。「這標誌著我國成功打破國外長期技術封鎖,具備了自主研製生產高性能聚苯硫醚纖維的能力,為化工分離、軍工,特別是環保工程中的高性能纖維製品生產創造了條件。」戴厚益說,該項目立足於成套技術的完全國產化,形成了「樹脂開發––纖維開發––下遊應用」有機結合的完整技術鏈條,為國內高技術纖維的開發提供了全新模式。項目的成功,對我國化纖產業結構調整與技術升級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