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繁殖是本能,人類生殖行為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性的?

2020-12-06 飯道

生命能夠得以延續,這是因為繁殖行為,動物雖然沒有人來那麼聰明的大腦,但是很多物種都有固定的交配季節,只要到了時間它們的身體就會發出各種信號,找到最心儀的交配對象繁衍後代,以延續它的家族。可見繁殖是動物的本能,那麼人類的繁殖行為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學習呢?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說人們普遍認同人類的祖先是古猿類,也就是說在祖先時期它們就是動物,並且已經有繁殖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被迫性的,而是正常需求,甚至說當身體裡分泌出激素的時候,交配的行為不受自己控制。就算是進化到可以使用工具、直立行走的人類,這種繁殖的本性也得以傳承下來。就如同女性、男性到了一定年齡身體就會出現第二性特徵是同樣的道理,就算自己內心堅定,也總會對異性開始產生好感和遐想,這是不太可控的行為,為此人類的繁殖行為也是先天性的。

只是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選擇與自己共度一生的配偶,並且在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的時候,人的內心其實不太會去考慮這些風花雪月的事情。只有在對的時間遇上了對的人,兩者情投意合自然會發生親密關係,綿延子嗣增添家庭的新成員,所以人類的繁殖行為既是先天性的,又是後天學習的,只不過學習的是如何創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學習如何找到適合的伴侶,並且學習教導自己的後代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不是和動物一樣只是生存和延續。

相關焦點

  • 人類生殖行為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性的?
    人類傳承文明的方法是不斷延續後代,繁衍後代是從古至今千古不變的道理,一代又一代教導後代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並且不斷進步,發展到現在。每到這個時候,人們心裡會有一個疑問,繁殖是動物的本能,那麼人類繁殖行為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學習的?
  • 繁殖是動物的本能,那麼人類繁殖行為,是先天還是後天模仿?
    繁殖是動物的本能,那麼人類繁殖行為,是先天還是後天模仿? 人類就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我們從園內發展計劃過來的,而且人類發展了這麼多年,依舊是靠著繁衍後代來延續我們的文明,當人類還是人類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學會了繁殖,那麼我們人類會繁殖到底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學習的呢?
  • 繁衍是動物本能,那麼人類的繁衍行為,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學習的?
    人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生物,從古猿進化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地球的統治者了。而人類發展進化這麼多年,都是依靠繁衍來延續人類文明的。從人類還是古猿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繁衍,那麼人類的繁衍行為,到底是先天性還是後天所學習的呢?接下來筆者就帶著大夥一起來探討一下。
  • 人類的繁殖行為,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學習?看完有些讓人不好意思
    人類真是一個奇特的物種,是唯一一年四季每天都能的動物,但是行為上已經不僅僅是為了繁育下一代了,但是為什麼人類會有這種行為呢?這是先天原因還是後天形成的呢?原因下面我們一起探討。對於其他動物來說,繁殖是本能這還是毋庸置疑的,現在地球上這麼多生物能夠繁衍到現在,就是因為擁有著繁衍的本能。
  • 八年級生物教學教案:動物行為的特點和生理基礎
    在學生學習了四節課動物行為的表現形式,已知動物的攻擊、防禦、貯食、繁殖、社群和節律行為以後,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進一步了解動物行為的本質是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分析已知的實例,將動物行為分成先天性行為和後天性行為,使學生理解先天性行為和後天性行為的概念,並在學生學習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的有關知識以後,進而指導學生概括動物行為的特點,是本節的重點。
  • 作為「高級生物」,人類的繁殖行為是與生俱來的嗎?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先有蛋還是先有雞,是一直探討一直沒有終結的話題。不論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動物的繁衍一直延續著,人類也是如此。
  • 動物的本能行為、動物的語言、以及動物的體溫對它們的意義
    歡迎來到今天的萌寵草屋,我是樂樂小編,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動物的本能行為、它們的語言,以及它們體溫對它們的作用是什麼。如果有人問:老鼠為什麼怕貓?蜜蜂為什麼也能採花釀蜜?母雞為什麼能像母親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地愛護小雞?恐怕誰也說不清楚是為什麼。因為這些都是動物的一些本能的動作。
  • ※常識一題173※ 動物行為
    動物行為按行為的不同表現可分為覓食行為、貯食行為、攻擊行為(同類)、防禦行為(不同類)、領域行為、繁殖行為、節律行為(洄遊行為,遷徙行為)、社會行為、定向行為、通訊行為等。按獲得途徑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A項正確,動物的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一種本能行為,由遺傳物質決定,是生來就有的一種行為能力。
  • 《先天性行為與後天學習行為》說課稿
    《先天性行為與後天學習行為》說課稿一、說教材本課是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十六章第一節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動物的運動方式和動物運動的形成,為引入本節課的內容打下基礎。三、說教學目標1.舉例說出先天性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的區別。2.通過小組討論、識圖分析,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3.認同人類學習和自身學習的重要性。四、說教學重難點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能夠對動物的行為進行判斷為本節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 高考生物複習神經調節與行為知識點
    1、趨性:是動物對環境因素刺激最簡單的定向反應,如某些昆蟲和魚類的趨光性,臭蟲的趨熱性,寄生昆蟲的趨化性等,它們都與神經調節有關。  2、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條件反射按一定順序連鎖發生構成的,大多數本能行為比反射行為複雜得多,如蜜蜂採蜜,螞蟻做巢,蜘蛛織網,鳥類遷徙,哺乳動物哺育後代等都是動物的本能行為。
  • 海豚的繁殖行為與人類極為相似
    這種頻率可能是因為海豚,以及人類和矮黑猩猩,似乎是為數不多的為數不多的以性行為為樂趣的動物之一。科學家們觀察到海豚一年四季頻繁交配,儘管雌性海豚只有幾個月的生育期,這意味著它們並不是受到純粹的生物學要求的驅使。這寫繁殖通常只有10秒,反映了在水下協調交配的難度,但人們看到它們發生在許多不同的位置,這表明了一定的趣味感。
  • 人類為何執著打破生殖隔離?讓動物雜交有何好處?答案出乎預料
    文/行走天涯人類為何執著打破生殖隔離?讓動物雜交有何好處?答案出乎預料​大自然界是存在生殖隔離的,老虎和獅子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不會孕育後代的,同樣人類和自然界內的其他物種也不可能產生後代。然而不知道從何時起,隨著人類文明科技的大幅度前進,人類已經開始自然而然地幹預自然界內不同物種之間的交配了。似乎人類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這一做法嚴重的影響到了自然界的生態法則。
  • 人類為何執著打破生殖隔離?讓動物雜交有何好處?答案出乎預料
    文/行走天涯人類為何執著打破生殖隔離?讓動物雜交有何好處?答案出乎預料大自然界是存在生殖隔離的,老虎和獅子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不會孕育後代的,同樣人類和自然界內的其他物種也不可能產生後代。然而不知道從何時起,隨著人類文明科技的大幅度前進,人類已經開始自然而然地幹預自然界內不同物種之間的交配了。似乎人類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這一做法嚴重的影響到了自然界的生態法則。在人類的幹預下,馬和驢子產生了騾子這種後代,但是因為騾子不具備受精的能力,所以騾子沒有後代。可見強制性的打破生殖隔離,將也要承受無法言喻的後果,同樣獅子和老虎生出的獅虎獸,虎獅獸等等也不具備繁殖的能力。
  • 生殖意識的產生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麼?
    傳統理論抹殺了人類繁殖行為中的一切獨特性,使我們與其他動物別無二致。達爾文主義者給人類的很多交配行為增添了神聖化的色彩。他們認為這是人類的「天性」,可以類推適用於其他靈長類動物。這個觀點體現了他們對一切正確科學理論的偏見。
  • 人類生殖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
    有說18歲之前為青少年,18歲後算成年,而這究竟是從生物學角度的定義還是社會角度的定義呢?現實生活中,18歲之前生育的,也大有人在,且並沒有表現出生理角度的不適宜。人類是地球上少有的沒有明確發情期的動物,或者說人類可以隨時掌控發情期,隨時都可以是發情期。
  • 第一章(動物行為學)
    應該蠻好玩的哈   ​              什麼是動物行為?   答:  動物行為指動物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和內外生理狀況的改變作出的整體性變化。           動物的行為通常表現為某種動物或運動形式,如跑 跳 遊 飛等。
  • 人類能孤雌生殖嗎?孤雌生殖的雙髻鯊,世界首例!
    那麼問題來了,雙髻鯊孤雌生殖和克隆是不是很像?那它的這種行為算不算克隆呢?不算!雙髻鯊(圖4-4)的性染色體是XX,它沒Y染色體,這樣一來,孤雌生殖對它而言非常不利,因為被囚禁的雌鯊還是逃不開單性的命運。
  • 人類之間也有生殖隔離問題嗎?生殖隔離是什麼原理?
    其實,這些人類專門培育出來的雜交後代,就是生殖隔離的事實依據。通常情況下,科學家們一般將繁殖隔離機制分為兩個大的類別,它們分別是受精之後的生殖隔離,以及發生在受精之前的生殖隔離,前者涵蓋了生理隔離、行為隔離、地理隔離、生態隔離、形態隔離和季節隔離,而後者則主要覆蓋了雜種衰敗(能繁育的F1
  • 這些動物「基情」行為,是進化的前進還是後退?
    但是你認為只有人類這種喜歡追求自由、刺激、新奇,喜歡做各種你無法想像的嘗試的生物才會有TX行為嗎,那就錯了。其實在動物界裡還有其他的動物也存在類似行為。但跟某靈長類動物不一樣的是長頸鹿跟TX交配的比例遠遠高於跟異性,在觀察到的X行為中甚至有高達90%為TX行為,交配前,長頸鹿會蹭彼此的脖子來進行親熱,這親熱的過程能纏綿一個小時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