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7月18日連雲港訊 默默無聞盡義務,無怨無悔行孝道。東海縣雙店鎮昌沂村勤勞、樸實、善良的農家女王生蘭十二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腦血栓後遺症變成「植物人」的婆婆不言一聲苦,捧出一顆滾燙的愛心詮釋了孝親敬老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為感動四鄉八鄰的「孝星」、「草根好人」。
孝心:婆婆就是俺親媽
「婆婆是個大好人,從俺過門的那一天起,婆婆對俺就像親閨女一樣。都說兩好換一好,婆媳關係好。現在她老人家得病躺下了,好好伺候在她的身邊,盡一個兒女義務和本分是理所當然的。」王生蘭告訴筆者,1984年她從季嶺村嫁到昌沂村棠沂自然村做了吳書現家的大兒媳婦,與公婆同一屋簷下,慈祥善目的婆婆潘紅美就手把手教她任何勤儉持家,怎樣搞好村鄰關係,沒把她當外人。相識是緣分,能夠走到一起就意味從此需要同甘共苦,他們兩口子夫唱婦隨,一家人和和睦睦。第二年王生蘭就生了一個惹人喜愛的女兒。「最讓俺感動的是坐月子那段時間裡婆婆忙前忙後的。」王生蘭至今還記憶猶新,婆婆一日三餐變著花樣給她做好吃的,孩子的尿布天天洗淨、曬乾放在床頭,像親媽一樣,真把她當閨女了。遇到天生善良、知冷知熱的好婆婆,打小就在受父母「忠厚傳家遠」、「待人貴真誠,為人須謙和,孝道當竭力,親情互相助。」家風家訓薰陶的王生蘭知恩圖報,每天早上總是要省下兩個熟雞蛋,畢恭畢敬端到婆婆面前:「媽,您也辛苦了,也給您老人家補補身子。」
婆媳相處得像母女倆。兒媳孝順,婆婆逢人便說他們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有這麼好的兒媳婦他們心滿意足了。婆婆生育3男3女6個孩子,只不過真正能陪伴在老人身邊的只有眼前這個大兒媳王生蘭和兒子吳傳明了。老二和老三全家都在新浦工作、女兒相繼結婚出嫁。早些年,公婆耕有幾畝責任田,王生蘭心疼二老,就把土地都攬到一起耕種,重活累活由她和丈夫搶著幹,農忙時讓老人幹點力所能及的。「老人家一生拉扯這麼多孩子不容易,現在老了,體力跟不上了,得好好讓他們享享兒女的福。」王生蘭說,這幾十年來,咱這一家人和睦相處,和公婆之間從沒生過氣、拌過嘴、紅過臉。
愛心:伺候婆婆不言苦
常言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王生蘭說,2008年5月13日,身體一向硬朗的婆婆突然感覺肢體發麻、說話不清、出現眩暈等不良症狀,血壓升高,被王生蘭和丈夫及時送進了醫院確診為腦血栓。在親人的全力陪護治療下,病情雖然得到了穩定,還是落下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的後遺症。婆婆得病的頭兩三年,頭腦時好時壞,清醒時,還能口齒含糊、顛三倒四說些話,後來因二次犯病,沒了任何意識,徹底成了「植物人」。就在婆婆患病一年後,公公因病去世了。丈夫是家裡的頂梁柱,有幹瓦工的手藝,需要打拼養家,照顧婆婆的重擔只能由王生蘭承攬。
「老人有6個兒女、3個兒媳,這麼多年幾乎都是你一人伺候在老人身邊,你不覺得苦,就沒有怨言和牢騷嗎?」採訪中,筆者既羨慕又有些不解地問。「說起來,老人得病受了不少的折磨,是不幸的,可幸運的是她的一幫兒女們都很孝順,隔三差五趕來看望,大包小包送來營養品和零花錢,問寒問暖的。他們有這份孝心就夠了,真的讓他們來照顧,三步遠、兩步近的,不方便不說,俺也不放心。」王生蘭說,這些年,她都習慣了,照顧起來得心應手了,知道如何給老人喝水餵飯、按時翻身、擦身、換尿布,如何讓老人睡得舒服,能想的辦法都想了,能做的方法都做了。
人家的女主人是每天圍著鍋臺轉,而王生蘭是繞著床頭看,12年間,4380多個日日夜夜,為照顧一個毫無精神意識,每天只能靜靜躺在床上,不能交流,給吃給喝啥都不知道的「植物人」,王生蘭付出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他每天5點鐘就早早起床,給老人翻身換尿布、洗臉餵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說一聲苦,叫一句累。
王生蘭不僅孝道,而且勤快能吃苦。一年的冬季,由於連續使用冷水搓洗婆婆換下來的尿布,而且一天要洗五六次,無意間雙手受冷水刺激腫痛麻木,她全然不知是啥原因造成的,到村衛生室打針吃藥不見好轉,只有去縣裡尋求治療,還沒等她說明情況,醫生憑經驗直截了當地問她是不是每天用冷水洗衣服,這時她才就恍然大悟。醫生告訴她弄不好會留下後遺症,索性後來經過一段時間治療總算恢復了。為這事,她的一雙兒女「埋怨」媽媽有點「對自己不負責」:「尿布可以攢到一起洗啊!」她就是這麼一個愛乾淨、撂不下手頭活的人。女兒吳秀娟乾脆來個愛心接力,替媽媽洗了好幾個月的尿布,還為媽媽買了一臺洗衣機,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
耐心:一頓飯要餵半個小時
「生蘭這個媳婦啊,真是個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好人啊,每次看到她輕輕扒開婆婆的嘴餵飯,前後要花費半個多小時,累得全身發抖,實在叫人不忍心更揪心!」經常來王生蘭家串門的退休教師吳書鑾激動地告訴筆者說,王生蘭細心很有耐力。老人的一日三餐都像伺候嬰兒一樣餵出來的。早上一包奶牛兩個雞蛋;中午「面疙湯」;晚上豆奶粉,定時定量,菜譜根據老人情況需要,儘量吃軟的,容易消化的,基本是固定起來。每次餵飯,需先用左胳膊輕輕將老人頭部攬在懷裡,然後用左手撥開老人的嘴,右手使用湯勺一點一點、一口一口往裡送。冬季裡天涼,飯冷得快,需要餵一會,重新加熱再餵;夏天裡,一頓飯餵下來,王生蘭已是滿頭大汗,累得腿發顫。因為十幾年前的秋收,她的一條腿從拉運山芋秧的手扶拖拉機上掉下來,摔成了殘廢,至今走起來還是一瘸一拐的。
伺候老人喝水餵飯不易,更難的要算為老人處理大小便了。誰能想到,最近這些年來,老人的大便排不出來,都是她帶上消過毒的皮手套像個醫生,毫不嫌棄地用手指頭一點點摳出來的,這需要王生蘭付出多大的愛心和耐心啊。
為了讓久病床前的婆婆不生褥瘡,她每天按時為老人翻身,換洗尿布;經常按摩,防止肌肉萎縮,即便是農活再忙,她也會「身在曹營心在漢」,按時往家裡跑。這麼多年來,她把時間都花在了婆婆身上,放棄了趕集商店的機會,更不用說回娘家去了。
筆者採訪的當天,只見老人安靜躺著在哪裡,尿布整整齊齊疊在床頭,偌大的房間裡聞不到一點的異味。陪同採訪的昌沂村幹部吳傳江動情地說,一個「植物人」能生這麼些年真是少有的奇蹟,而奇蹟的創造全憑一顆孝心和耐心,從這位孝親愛老模範、「草根」好人身上釋放出的道德正能量正是社會文明和當前培育美德農民行動所需要倡導的,願好人一生平安!(宋彥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