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根據我國的文獻記載,我們都能叫出很多其它國家的古代名字,比如伊朗曾經叫波斯,印度曾經叫天竺,越南曾經叫安南,日本曾經叫倭。當然,這只是從我們的角度出發的一種叫法,他們自己則另有稱謂,就好像我們自稱「中國」,而別人稱呼我們「China」一樣。
China是現代世界各國對我們的通用稱謂,那麼,在古代,他們又是怎麼稱呼我們的呢?這是筆俠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一個內容。
要找到這個稱呼,就必須要找到確切的資料記載。
最早記載我國稱呼的是我國的鄰國印度,在古印度著名的兩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首次出現了對我國的稱呼:Cīna(梵文)。
至於這個詞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但目前佔據上風的說法是:來源於「秦」的音譯。因為以上兩部史詩的主要部分成書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4-3世紀,那個時候正好是我國的戰國時代,而和古印度最為靠近的,就是處在西方的秦國。秦國常年和西戎作戰,西戎就把秦國的故事傳到了西域,甚至古印度,於是,秦就成了古印度人對中國的泛稱。沒想到,這一稱呼,竟然成了後來西方人稱呼我們的源頭。
我們和西方之間,始終隔著廣闊的中西亞,所以,西方人聽到的中國,永遠是中間的這些人傳過去的,直到大航海時代來臨。
有了古印度對我們的稱呼,於是波斯人稱呼我們Cīn,阿拉伯人稱呼我們Sīn,羅馬人稱呼我們Sinae,希臘人稱呼我們Serice。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中國逐漸成了他們眼中的「蠶絲」。
到了唐代,隨著佛教的興盛,我國又將Cīna這個稱呼音譯了回來,叫做「至那」。
《大唐西域記》記載:「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宣,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餘裡,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
這個稱呼也被日本在甲午海戰後用來羞辱我們,稱我們為「支 那」。其實,支 那原本不是貶義,但被日本這樣稱呼後,就成了貶義,所以,現在我們堅決不允許別人這樣稱呼我們。
那麼,Cīna(至那)原本是什麼意思呢?
古印度曾在Cīna一詞前加上mahā一詞,成為Mahācīna,音譯「摩訶至那」,意思是:「大至那」或者「偉大的至那」。
也有在Cīna後面加上sthāna一詞,成為Cīnasthāna,佛經和中國史書裡譯作「真旦」、「振旦」、「震旦」或者「摩訶震旦」,意思是:「支 那國」或者「偉大的支 那國」。
也就是說:古印度這樣稱呼我們是褒義的,至少沒有貶義。
中世紀時,拜佔庭帝國的歷史學家們又曾把中國稱作Taugas,伊斯蘭文獻亦作Tamghaj、Tomghaj或Tohgaj,估計是因為大唐強盛的緣故吧。
到了明清,俄羅斯又將我們稱作Китай,和「契丹」發音極為接近(齊塔伊),俄羅斯民族形成時間比較晚,他們了解的中國都是從蒙古人那裡聽到的,而蒙古崛起前,契丹統治了中國北方200多年。
中世紀以後,隨著葡萄牙航海時代的開啟,他們在航海日記裡直接記錄了中國,後被英國學者翻譯,China一詞才正式出現在英語裡,直到現在。
如今,中國在法文裡寫作Chine,德文裡寫作China,義大利文裡寫作Cina,而我們自稱「中國」(作為國號),則從清朝滅亡後才開始。
以上就是筆俠總結的外國對中國的稱呼變化,不詳之處,還請高手補充。
如果您喜歡作者的風格,請順手給個贊!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