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哺乳動物種數更新至693種,新增物種多分布於藏南地區

2020-12-02 澎湃新聞

中國哺乳動物種數更新至693種,新增物種多分布於藏南地區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17-09-05 19:33 來源:澎湃新聞

中國哺乳動物種數再次更新,截至2017年8月底,記錄到哺乳動物種數693種。

這一數據相比2015年的673種刪去了21個種,新增了41個種。而新增的哺乳動物中有16個種分布於藏南地區。

這些最新數據來自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蔣志剛、四川林業科學研究院劉少英研究員、廣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毅教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研究員和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周開亞教授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第2版)》。近日發表在了國家一級核心期刊《生物多樣性》雜誌上。

2017 年,中山大學範朋飛教授發現的高黎貢白眉長臂猿(Hoolock tianxing)(範朋飛攝)。高黎貢白眉長臂猿亦名天行白眉長臂猿,分布在雲南高黎貢山。  本文圖均為 微信公眾號:生物多樣性雜誌 圖

幾位科學家通過收集2015年3月以來發表的中國哺乳動物新種和新分布記錄種,採用新的哺乳動物分類系統,填補了藏南地區的哺乳動物信息,使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編目得以更新。

研究成果顯示,中國有146種特有哺乳動物,佔中國哺乳動物的21%。大熊貓、白唇鹿、普氏原羚等中國特有種的生存狀況即是該物種在全球的生存狀況。

分布在中國西藏山南地區的戴帽葉猴(Trachypithecus pileatus) (by Aparajita Datta;Wikipedia: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

分布在中國藏南的西白眉長臂猿(Hoolock hoolock) (by Raju Kasambe; Wikipedia: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

相比2015年版本,第2版增加了1目1科3屬20種,使已記錄到的中國的哺乳動物變為13目56科248屬693種。

其中,第2版將鯨偶蹄類列為總目,將鯨類與偶蹄類恢復為鯨目和偶蹄目。

在靈長目中增補了高黎貢白眉長臂猿、西白眉長臂猿、戴帽葉猴和懶猴,這使得中國非人靈長類種數增加到30種。

此外,食肉目增補了分布在中國藏南的懶熊、亞洲胡狼、孟加拉狐、灰獴和漁貓。

此外,鯨目增加了恆河豚。列入恆河豚後, 中國哺乳類增加了1個科:恆河豚科。

恆河豚 Platanista gangetica(Wikipedia: 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

作為世界上哺乳動物最豐富的國家,哺乳動物生物多樣性編目的更新為及時評定物種生存狀況,更新中國哺乳動物紅色名錄和《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奠定了基礎,也成為了解中國生物多樣性現狀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哺乳動物 調查

相關推薦

評論(34)

相關焦點

  • 小濱鷸光臨 青海湖鳥類種數新增至225種
    小濱鷸現身青海湖(央廣網發 青海湖景區管理局提供)  央廣網西寧9月11日消息(記者張雷)青海湖景區管理局昨天發布:青海湖再添鳥類新記錄——小濱鷸,這是繼今年5月份青海湖增添草鷺後又增加的一個新的鳥類種數
  • 中國哺乳動物的崛起
    中國的西部荒原還是全球鼠兔的演化中心全球34種鼠兔中有29種分布在中國(川西鼠兔,拍攝於青海,攝影師@Staffan Widstrand)飛翔本領在嚙齒類中並不多見但在翼手目就屬於稀鬆平常了它們俗稱「蝙蝠」全球種數多達1300餘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的第二大類群
  • 最新記錄:四川野生鳥類有757種,23年新增135種
    你知道四川現在有記錄的野生鳥類有多少種嗎?答案是757種。3月27日,北大核心期刊《四川動物》刊發《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摸清了四川境內鳥類的「家底」。四川目前分布鳥類757種,相較於1997年的《四川鳥類鑑定手冊》記載的628種,新增135種。
  • 四川23年間新增135種野生鳥類 鳥類新分布記錄多由觀鳥者發現
    可能是小區裡跳躍的斑鳩,可能是公園裡站立的白鷺,也可能是城市上空飛過的猛禽,在四川更廣袤的山野之中,至少有757種野生鳥類和我們生活在同一藍天下,並且23年間新增135種鳥類。這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成都觀鳥會等機構共同推出的最新研究論文《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裡發布的數據。
  • 黑熊、獼猴、豺……白馬雪山保護區拍到珍稀瀕危物種活動影像
    野生動物監測工作自2020年6月11日起至11月10日結束。回收數據1277份,有效數據 613 份,包括可鑑定物種照片485張,視頻 128份。本次紅外監測數據就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毛冠鹿、黑熊、中華鬣羚、黃喉貂、獼猴、豺、血稚等7種,國家三有野生動物野豬1種。
  • 中國生物「家底」逐漸清晰,究竟有多少種生物物種?
    我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可中國究竟有多少種動植物、微生物呢?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剛剛發布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給出了最新答案:122280種,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以及細菌、病毒等物種。
  • 萌萌山鷦鶯現身雲頂山 廈門野生鳥類記錄更新至387種
    林鴞攝  市觀鳥協會首次在廈觀測到,廈門野生鳥類記錄更新至387種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彭怡郡)身著褐色「大衣」,抖動著棕色尾巴,矮胖的山鷦鶯模樣萌萌噠。它的聲音奇特,似鋸片被磨刀石打磨。這吸引了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的注意,「這是首次在廈門觀測到山鷦鶯,刷新了廈門野生鳥類鳥種紀錄」。  林鴞表示,山鷦鶯是他6月2日早上在同安雲頂山巡山觀鳥時發現的。
  • 1458種!中國鳥類種數最新數據新鮮出爐
    2010年起,以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IOC)世界鳥類名錄為藍本的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開始在網絡發布。2013年底,V3.0版記錄中國鳥類1434種。從V3.0到V4.0,兩年多時間,中國鳥類種數增加到1458種。
  • 中國首次發布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 兩棲動物和鳥類等物種生存...
    寬帶青鳳蝶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21日,中國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在北京首次發布了《2017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這也是中國官方首次發布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報告顯示,由於環境汙染、商業捕捉、化肥農藥過度施用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兩棲動物和鳥類等一些物種的生存受到了威脅,多樣性下降。生物多樣性觀測是在一定區域內對生物多樣性的定期測量,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於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趨勢、識別致危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 地球上有多少物種?
    TPL(2013)將全球植物種數更新為約350699種。過去二、三十年中植物分類學家在熱帶地區開展了大量野外採集及分類研究,發現描述和訂正了許多物種。此外, 以英美兩國植物學家為主並聯合各國專家共同建立的全球植物名錄[10], 對摸清全球植物物種數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 轎子雪山2019年新發現61種野生鳥類|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轎子山|國家...
    2020年1月6日,轎子雪山景區工作人員迎來了新年的一個驚喜:在景區連續降雪3天後,白茫茫的雪地裡出現了40多隻血雉。據了解,血雉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近年來,每年冬天都有成群的血雉出現在轎子雪山景區。不僅如此,2019年轎子山觀鳥節期間,在轉龍鎮——轎子山共記錄到182種野生鳥類,較保護區原鳥種記錄新增61種。
  • 多樣的物種 多了重保護(美麗中國·和諧共生)
    同時,雲南也是全球34個物種最豐富且受到威脅最大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日前,雲南出臺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以期更加保護好這個重要的種質資源庫。 擴散、放生或者丟棄外來入侵物種的,最低處2000元罰款;在自然保護區擅自引入外來物種,最高處15萬元罰款……近日,《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頒布,並將於2019年開始實施。
  • 中國境內首次記錄的慄尾姬鶲 系在川大望江校區發現
    最新記錄四川野生鳥類有757種 23年新增135種你知道四川現在有記錄的野生鳥類有多少種嗎?答案是757種。3月27日,北大核心期刊《四川動物》刊發《四川省鳥類名錄的修訂與更新》,摸清了四川境內鳥類的「家底」。
  • 為什麼熱帶地區的人口多分布在高原地區,而不生活在平原地區?
    地球上的任何物種,都是在不斷的探尋最適宜自身生存的地理環境,當然在一些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的地方,物種為了生存,就需要去適應環境,甚至會做出相應的進化。我們知道,古代人類有公認的四大古國,分別是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位於非洲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古巴比倫位於西亞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地區,古印度位於南亞印度河和恆河中下遊地區,中國位於東亞黃河和長江中下遊地區。
  • 5種在中國絕跡後重現的物種,第4種起源於恐龍時代
    小齒靈貓,也叫作小齒椰子貓,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靈貓科動物,生活在東南亞等地區,在中國只有雲南省地區有分布,但數量極為稀少,在上世紀已被列為滅絕物種,但在2011年卻重新被當地人發現。雲南梧桐,產中國雲南四川等地,是一種優美的觀賞落葉喬木,在1998年時候曾經被宣告是野外滅絕物種,直到2017年人們再一次在野外發現了雲南梧桐。陝西羽葉報春,多年生草本,原本是產於陝西南部的一種植物,但除了模式標本外,100多年來再也沒有人採集到,被認為是滅絕物種,最近人們才發現在湖北野外一直存在著陝西羽葉報春。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更新世亦稱洪積世(從2,588,000年前到11,700年前),地質時代第四紀的早期。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動、植物屬種與現代物種相似。顯著特徵為氣候變冷、有冰期與間冰期的明顯交替。物種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動、植物屬種與2012年的物種相似。顯著特徵為氣候變冷、有冰期與間冰期的明顯交替。人類也在這一時期出現。植物更新世的植物開始同現代的植物相似,被子植物特別是落葉的種類在溫和的和較冷的區域中迅速繁殖。
  • 自貢野鳥家族新增8位成員
    四川在線記者 秦勇6月10日,記者從自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據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自貢地區共發現8個新增野生鳥種,分別為:白額雁、白尾鷂、遊隼、紅眉松雀、白尾藍地鴝、赤尾噪鶥、中杜鵑、厚嘴葦鶯。
  • 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我國多措並舉應對生物多樣性新挑戰
    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據調查,其中的71種已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而針對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已有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 新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發布
    本報訊(記者 張航)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日前發布,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22280個,相比2019版,共新收錄15971個物種,新增蠅類類群。 據介紹,生物物種名錄是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數據。
  • 地球上又出現新物種,其中2019年新增71種,看看你認識哪一些?
    在大約公元前180萬年前-公元前1萬年之間,猛獁象曾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北部地區,但在1萬年前逐步減少,直至滅絕,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於猛獁象的生長過程緩慢和人類捕獵,最終,導致猛獁象的數量在誕生和死亡之間出現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