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搖滾樂手將束著的過肩長發解開,站在酒吧的舞臺中央揮撥樂器,隨重金屬搖滾樂的節奏大幅度地甩著頭,臺下的年輕人沉浸其中,跟著音樂「瘋狂」起來……
這個搖滾樂手是今年45歲的何廣平,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山大學物理學院教授。上述情景來源於何廣平早年隨樂隊參加的一次音樂會,視頻被學生發布在人人網上,引來不少學生的「圍觀」,有人在看到老師課堂外的另一面後,留言稱「不知上課該怎麼面對擁有這種技能的老師了。」
五六歲就開始聽搖滾2017年秋季學期已經開始,何廣平忙活起來,他要在這學期教研究生「凝聚態物理學」。若不是親眼看到他文質彬彬地站在講臺上授課,很難將扎著一頭長髮的他跟「物理教授」這四個字聯繫起來。
何廣平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他的母親是北京人、父親是廣州人,因此,他幼年呆在北京,中學以後則是在廣州度過。據廣州日報報導,何廣平1990年考上中大後,在這個學校一待就是20多年,從本科生、碩士到博士,再從講師、副教授、教授,何廣平在中大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長曆程。
雖然是個理科生,但何廣平自幼對搖滾音樂異常「痴迷」。「五六歲的時候就通過短波收音機聽搖滾,中學的時候開始嘗試自己創作,大學的時候開始學習吉他,到1995年就成立了第一支樂隊。」何廣平接受廣州日報採訪時稱。
工作之餘,何廣平常帶著自己的樂隊參加演出,逐漸在圈子裡小有名氣。但彼時了解何廣平「雙面人生」的學生仍是少數,直到2015年7月初,一段9分鐘的中山大學畢業季快閃刷爆朋友圈:視頻中,何廣平穿藍色T恤衫、牛仔褲,甩著一頭長髮彈吉他。
「音樂有時會促進工作」何廣平火了,媒體採訪、各個電視臺的節目邀請紛至沓來。
2017年8月中旬,廣州當地媒體的一則採訪視頻再次讓他引起關注——大學物理教授和搖滾歌手的雙重身份使他成為「網紅」。何廣平對這個稱呼略微有些牴觸:「如果出名能讓自己解答物理世界難題的水平提高,那我希望越早出名越好。」
「我不會向不是通過音樂認識我的人主動談起我的音樂身份,因此我的學生只是把我作為一名教師來看待。」何廣平告訴澎湃新聞,他相信在學生眼中,自己「就是一名老師」,並且「很有自信應是一名稱職的老師。」
從1999年畢業留校任教至2015年,何廣平原創歌曲20多首,而他在科研上同樣出色,被SCI收錄了論文30多篇。「事實證明,音樂不僅沒有影響工作,有時還會起到促進作用。」何廣平說,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可以通過音樂「釋放」出來。自己多次在科研上遇到瓶頸,長時間找不到突破點時,正好遇上排練或演出安排,一場酣暢淋漓的演唱後,或許忽然就想到了解題方法。
中山大學學生張鑑予至今記得2015年校園快閃中,何廣平一頭飄逸長發在空中隨旋律舞動的場景。「能在『動』與『靜』之間靈活切換,確實是何教授與眾不同的地方。對於這樣『跨界』的老師,我會覺得是一件好事。科學工作者不僅僅是人們印象中的嚴謹與專一,其實也有很多與眾不同的生活。」張鑑予告訴澎湃新聞,這給了學生學術以外的途徑去接近和了解老師。
眼下,何廣平正在利用業餘時間製作新專輯。談及未來計劃時,他說,無論怎樣,自己仍會白天出門上班教書,晚上宅在家裡搞科研推公式、寫歌練琴錄音,或外出演出,不會有什麼改變。「我的人生目標就是要證明,兩種看似不相干的東西,其實可以很好地平衡,融合在同一個人身上。」何廣平說。
【對話】現在科研和教學任務比以前多嗎?你的樂隊現在還會參加演出嗎?
何廣平:科研方面,由於希望自己每一篇論文都比上一篇的水平有長進,因此,可以說難度是在逐步遞增的。另一方面,這幾年學校對教學工作量的要求大致保持一致,而自己教久了越來越熟練,所以,總體上說,科研和教學合起來的總負擔基本保持穩定。
由於我近年在音樂上希望做些創新,在死亡金屬與京劇之中找到一定的結合點,而樂隊成員對此不太接受,相繼退出,所以目前我是「單人樂隊」,一段時期內不做演出。近期,我正利用工餘時間見縫插針地錄製新專輯。準備專輯出了之後再考慮是否組建個演出陣容重回舞臺。
澎湃新聞:音樂和科研兩者之間會不會有衝突?
何廣平:音樂和科研對我來說一向都沒有衝突。每個人往往都會有一些業餘愛好,比如,有人下了班會去打球、下棋,有人愛攝影、唱K一樣,只要是在工餘時間,不僅不會影響工作,而且中學課本也講過,這些也是再生產過程的一個必要部分。我興趣單一,把別人所有用於個人愛好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了音樂上,因此也算比較充裕。事實也證明,音樂不僅沒有影響工作,有時還會起到促進作用。我有幾次在科研上遇到瓶頸長時間找不到突破點的時候,正好遇到有排練或演出安排。於是我就把問題暫時放下,專心地投入到音樂中去。然後回到家洗澡的時候,忽然就想到解決難題的方法了。
自信應是稱職的老師你覺得在學生眼中,你是什麼樣的老師?
何廣平:由於我不會向不是通過音樂而認識到我的人主動談起我的音樂身份,因此我的學生只是把我作為一名教師而認識的。即使當中有少數人後來因為看演出而知道我是個樂手,那往往也是在他們畢業之後。所以我相信,我在學生眼中就是一名老師,而且我有自信應該是一名稱職的老師吧。
澎湃新聞:有學生說你是「網紅教授」。
何廣平:「網紅」我覺得我算不上。首先我沒紅,其次我很少發微博、基本不用微信,相對於這個網絡時代而言,我的生活方式還是很傳統的。
澎湃新聞:很多媒體把你說成是「大學教授」和「音樂人」之間的跨界典範,你怎麼看?
何廣平:一個人如果有多方面的技能,那麼當然不應該只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特定的工作領域,把另一方面的潛能白白浪費掉。但我並不是想說人人都該跨界。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而對於受眾而言,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審美觀,有人喜歡跨界網紅,有人也許反感。但只要都不幹涉對方的選擇就沒問題。總之,就是能夠多樣化並存就最好,這樣,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子。
如果出名能提高解題水平,那越早越好澎湃新聞:有沒有想過通過參加比賽,讓自己的搖滾被更多人知道?
何廣平:從小就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且「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因此我覺得音樂很難通過比賽分出高下。雖然樂隊以前也參加過一些比賽,但都是抱著又多一場演出機會的心態去嘗試的,晉級上並沒有什麼執念。
再說自己科研教學本職工作已經做得不錯,足以謀生了,如果音樂上還要發展到能搶專職音樂人的飯碗,一個人獲得兩份的成功人生,那麼世界上豈不是有另一個人要被餓死?
澎湃新聞:出名了有沒有給你帶來什麼改變?
何廣平:一直都沒什麼改變,因此,應該是還沒出名吧。如果出名能讓我解物理世界難題的水平得到提高、寫出的音樂更好聽,那麼我希望越早出名越好。(笑)不過顯然堅持努力地工作、不斷地創作才是通往這一方向的真正捷徑。所以,無論將來怎樣,我都還是會白天出門上班教書,晚上宅在家裡搞科研推公式、寫歌練琴錄音,不會有什麼改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