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鐘山的八月格外美。但,又到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時刻。
然而,第二屆青奧會的許多寶貴財富不僅不會隨聖火的熄滅而泯滅,相反卻會長久嵌入青奧之樹的年輪裡。青奧會的驕傲就是南京的驕傲!
開幕式之傲
雖然天公不作美,但「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開幕式團隊,依然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北京奧運會級的開幕式。一個是「無與倫比」,一個是「精彩絕倫」,連羅格和巴赫都對南京青奧會開幕式讚賞有加。
從電視畫面上,我們聽到了退場中外觀眾的讚不絕口,這時最開心的應該就是總導演陳維亞了。北京奧運會時,他雖與張藝謀、張繼剛同為總導演組一員,但實際上是張藝謀領銜。而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陳維亞即小試牛刀,初展才華。特別是他大膽啟用塔溝武校的小學員,在海心沙的4座帆形鋼架舞臺前,演出了令人盪氣迴腸的高空威亞,一炮打響。事實上,廣州的成功,也奠定了南京的再上層樓,不僅參演人數從一百多人擴展到今天的520人,而且從小平面到了場中央,難度更是嘆為觀止。這也恰是許多觀眾第一贊高空「塔樹」、第二贊點燃聖火的原因所在。不管陳維亞的名字是否命定著「威亞」情節,也不管是否南京籍的他對家鄉有著天生情懷,開幕式的轟動不僅使他擺脫了張藝謀的影罩,更表明了中國這方面的人才臥虎藏龍。
低成本之傲
南京青奧會節儉但「高端大氣上檔次」,這在奧運會的歷史上也足可為以後的改革背書了。「能改不建,能修不換,能租不買,能借不租」,總而言之,能省就省,「少付等於多收」。即使是開幕式上光怪陸離的萬千燈具,也沒有一件是進口的。僅一個開幕式費用,南京就創下了歷屆國際頂級賽事中的最低花費。
殿後者之傲
菲律賓距澳大利亞不遠,但第一個比賽項目女子鐵人三項的冠軍、澳大利亞選手布裡塔妮都已早早休息等待頒獎時,最後一名選手、菲律賓的德爾迪奧卻還在路上。然而,就在這位比冠軍晚了近15分鐘的最後一名選手到終點時,卻享受到同樣一直堅守到最後的觀眾們更熱烈掌聲,其中還有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魯迅曾把鍥而不捨堅持到最後的精神稱為「未來的脊梁」,而這些天南京到處都是為「未來的脊梁」喝彩聲。
淡錦標之傲
不公布獎牌榜,不渲染世界紀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選手混合編隊,比賽完的選手不能回家,而要留在青奧村交流……從這一系列的軟規中,即不難看出青奧會淡化錦標主義、推進青年人進行國際交流的最高宗旨。尤其混搭這一創新,沒了任何背景,且「敵我不分」,剩下的便只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盡情玩兒了。這是否在探索巴赫憧憬的「未來的奧運會應該超越競技,讓人們找回應有的運動樂趣」?
學有獲之傲
比賽抽去了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筋,場下的爭分奪秒備戰便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而南京青奧會的「八小時之外」,配套地為這些14-18歲當學之齡的小選手們,提供了多種多樣的課堂。如果說,劉翔等冠軍哥姐們的對話、輔導活動,對小選手們更多的還是在圈內,且此種形式在其他運動會上也並不鮮見的話,那麼楊揚及美國冰雪選手,在「學習小屋」裡進行的文化教學,則真正是超越體育競技範疇的一種創新,難怪「學生」那麼多。
小對小之傲
看過小孩煞有介事地採訪小孩嗎?看過小記者一本正經地採訪小選手嗎?南京賽場讓我們大開眼界,說到這,又是一項創新。央視選拔的青奧小記者團個個身手不凡,無障礙、零距離直接英語溝通,再加上同齡人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場面煞是好看好玩。李子安採訪南非體操選手夏農時,兩個小女孩簡直就是在竊竊私語拉家常,興奮處李還站起來請夏教自己怎樣展腰。好可愛。
青奧會,青傲會,讓我們記住了古都新韻的南京,記住了「激勵三代人」的南京青奧會。
(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