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振翅一飛高 陸延青:南京大學最年輕的博導

2020-12-04 中國僑網

    陸延青,1971年生,1996年獲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赴美深造,2006年,返回母校任教,作為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團隊的主要成員,曾榮獲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榮獲第五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

  現任南京大學教授,IEEE雷射電光分會及通訊分會的高級會員,多種國際刊物特約評審人。主要研究領域為介電體超晶格材料及其聲光電應用,先後在《科學》、 PRL、APL、IEEE PTL等重要刊物上發表SCI論文40餘篇。

  年輕的面龐,簡約的裝束,沉靜而內斂的外表下遮掩不住青春的智慧與光芒。乍一看好像是名在讀研究生的陸延青,其實已是南京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之一,同時也是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中最年輕的一位。2007年,陸延青剛剛36歲。

  興趣:科研的動力

  1987年,陸延青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1991年,考上閔乃本院士的研究生並提前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順利獲得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一氣呵成的10年苦讀,讓陸延青對物理的感情與興趣日漸深厚。

  可是,因為當初對物理的「冷淡」,陸延青差點與南京大學物理系失之交臂。陸延青從小語文、數學成績拔尖,讀中學時,他對語文、數學的興趣更是有增無減,經常在全年級考第一,可是對物理卻不太感興趣。

  到了高三填報志願時,陸延青想「要麼去做科學家,要麼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他想填計算機專業。就在高考前幾個月的一個課間,陸延青被告知有位南京大學的教授找他。見面後,那位老師親切地告訴他:「你的志願填得不太好,南大物理系的理論物理專業很好,你就選這個專業吧!」對「教授」崇拜不已的陸延青當時非常激動,儘管對「理論物理」一頭霧水,還是當場重新填寫了一份新的志願表,鄭重其事地將第一志願改成了「理論物理」。回到家中,陸延青把改志願的事告訴了父親,父親也不知道「理論物理」是怎麼回事,就幫他查了一通,高興地告訴他:「那些造原子彈、飛彈的都是理論物理專業出身。」

  就這樣,陸延青順利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

  4年中,陸延青憑藉聰明與勤奮,一路學得輕鬆愉快,尤其是中學裡打下的計算機編程基礎在他做本科畢業論文《高溫超導體的角分辨光發射譜研究》時充分派上了用場。這個工作使他第一次把名字變成了鉛字,與導師董錦明教授合作,發表了生平第一篇SCI論文。這也更加激發了他對研究工作的興趣。

  在《科學》上發表論文帶來的激勵

  考上閔乃本院士的碩士研究生後,陸延青又順利通過考試提前攻讀博士。閔乃本院士讓他用晶體生長的方式來製備介電體超晶格材料。這時,閔乃本帶領課題組已將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研究做到國際前沿,這一研究在國際上正處在由冷轉熱中,國際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強。

  「生長晶體非常辛苦,電源很吵,在我們實驗室附近,收音機收到的就是晶體生長爐的中頻電源聲。由於水電不穩,要值夜班。」讓陸延青至今記憶猶新的是,當時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把料配好送進爐子,燒到1000多度時使之溶解,再按照研製的生長工藝,將玻璃一樣的晶體從高溫溶液裡長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二十個小時。為了隨時了解並調節晶體生長的情況,陸延青值夜班時得不停地站在觀察窗前監控。由於經費有限,他們設計、搭建了一臺單晶生長爐,連最後的油漆也是自己刷上去的。

  剛開始,單調的長晶體讓陸延青感受到的是一種夢想與現實的反差,以及這種反差帶給他的鬱悶:原以為進入閔老師的課題組就可以做出漂亮的工作,成就當科學家的夢想。誰知天天長晶體的工作,枯燥無味,尤其是那臺爐子在工作時發出的連續嗡鳴聲每天吵得他頭昏腦脹,無心做別的事。可是,輕易放棄或退縮根本不現實,因為導師閔乃本嚴謹嚴格的治學要求,課題組濃厚的學術氛圍都「逼」著他要在長晶體之餘有所思考、有所追求。「那段時間沒有人逼的話很容易廢掉,那幾年的日子雖然辛苦,但很有收穫。」

  就在1996年留校任教不久,25歲的陸延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作為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個科研小組負責人,他要帶領同行者在科研的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可是,到底應該選擇哪個課題開展研究呢?」這時的他,一邊承擔著「863計劃」的研究任務,為介電體超晶格的設計、製備與應用緊張地忙碌著,一邊苦苦尋覓研究突破的方向。此間,陸延青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合作,成功發展了鐵電材料表徵的微波近場顯微術,該項重要成果於1997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陸延青因為是南大合作方的主要貢獻者受到嘉獎,但他站在領獎臺上卻高興不起來,一心在想:「何時自己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學》上發篇像樣的成果!」

  突破就這樣不期而至:1998年,陸延青和同事去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開會,臨睡前仍然沉浸在苦苦的思索中。這時,同屋的同事偶然說起香港科技大學沈平教授問過 「聲學超晶格的諧振頻率有多高?最高能有多少?」

  此話一出,猶如電光火石,頓時驚醒了陸延青沉睡中的靈感:聲學超晶格的「聲波」和晶體裡的「聲子」到底如何關聯?」多年來不得其門而入的陸延青仿佛一下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變得異常激動。此時,同事已酣然入夢,他卻毫無睡意,直到天明。順著剛才的思路一路想下去,困擾他多年的難題終於迎刃而解:聲子晶體可以從聲學超晶格的層面去做!從上海一回到南京,陸延青就開始四處查文獻、找資料,並向物理系的有關教授請教,終於成功實施了自己提出的「離子型聲子晶體和極化激元帶隙」的開拓性研究。他成功利用自己擅長的晶體生長技術製備了離子型聲子晶體材料,研究了微波波段離子型聲子晶體所獨有的長波光學性質,開拓了在微波波段介電體超晶格研究的新領域。

  在閔老師的指導並具體參與下,陸延青等人的《離子型聲子晶體的光學性質》論文發表在1999年的《科學》雜誌上。隨後,這一成果相繼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並在中國科學院主持編寫的《2000 年科學發展報告》中入選「1999 年度中國科學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

  出國轉型先苦後甜

  2000年,陸延青來到了美國阿肯色大學,幫助那裡的教授搭建晶體生長爐,在那8個月裡,陸延青重操在南大的舊業,輕車熟路地研製儀器,生長晶體,發表了2篇高質量論文。圓滿完成預期目標後,陸延青在朋友的引薦下進入當時美國光通訊業界著名跨國元件商Chorum Technologies公司工作,這也是他第一次走出校門、涉足工程技術領域。

  初進公司,陸延青是公司的光學工程師,給工程總監當助手。一旦有了自認為很好的點子,陸延青就寫方案、提建議,結果卻總是被工程總監無情地「槍斃」。剛開始,學物理出身的陸延青以為讀一些最新的科技資料再加上自己的聰明,提出一些新的點子就行,可是後來被「罵」得多了他才領悟到:公司需要的是市場導向,而這與他以前研究工作時的學術先導正好相反。他的這些點子雖然新,但不著邊際,基本都不現實。但慶幸的是,就在「被罵」的過程中,工程總監發現陸延青勤於思考也很能幹,能夠把他提出的產品從概念落到紙上,於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陸延青主持系列新產品「可調多通道波分復用器件」的研製與開發。當原理設計和光學設計的雙重任務一起落到陸延青頭上時,總監只扔給他三張軟體設計光碟和一句話「你自己學著弄吧」,便等著他交差了。

  「不蒸饅頭也要爭口氣!」陸延青開始拼命地自學,比別人付出雙倍的時間與精力,幾乎天天泡在辦公室裡上網查資料、看專利、想點子。

  最後,當組裝出來的產品原型與他的設計全面吻合時,陸延青高懸的一顆心才落下,興奮不已。由於光通訊泡沫,當時公司已幾次裁員凍結調薪,他卻因為工作業績優異,由CEO特批漲了1萬美元的工資。

  2005年10月,公司任命陸延青為它的中國子公司光聖科技(寧波)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術官(CTO),領導光收發器中光學次模組的研製與生產。當陸延青在工業界的發展愈來愈好時,他卻在2006年秋選擇了回到母校。「即使在國外的那段時間,我也沒有真正離開過南大,而是一直與閔老師研究組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並直接參與一些研究工作,因為南大有我的牽掛。我歸國之心早有,雖然在美國時國內就有一些單位開出很好的條件讓我過去,但閔老師說我更適合南大,於是我選擇了回來。其實,閔老師也有同樣的經歷,上個世紀80年代在美國已有相當好的發展機遇,但他還是毅然選擇了回國,當時中美各方面的落差更大。閔老師是我們的楷模。我想,作為一個根深蒂固的南大人,既然自己在學術界與工業界都有一些工作積累,我應該利用這些難得的經歷,為南大的應用技術研究做一點事。」陸延青平淡的言辭之中真情流露。

  因為年輕,所以有活力;因為喜歡,所以有動力;因為牽掛,所以不後悔——這就是樸實率真的陸延青,一個不斷翻越科學峻岭的年輕身影。(羅靜)


相關焦點

  • 【預告】《光講》線上報告 | 南京大學陸延青教授:軟物質、硬科技——基於液晶的新穎光學器件
    主題:軟物質、硬科技 —— 基於液晶的新穎光學器件主講人:陸延青 教授單位:南京大學主辦方:析光學術、兩江科技評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港媒:浙大最年輕教授「降職」 27歲博導曇花一現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上登出來的「致歉」參考消息網2月27日報導 港媒稱,第11批「千人計劃」青年人才名單近日公布,1988年出生的海歸學者陸盈盈成為今年最年輕的入選者,並將回母校浙江大學全職任教。
  • 薛海林任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峻峰任黨委常委
    薛海林任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峻峰任黨委常委 12月14日,南京大學召開黨委常委會,宣布了教育部12月5日對南京大學薛海林、張峻峰、陸延青等同志的職務任免決定。
  • 盤點大學校歌之最丨一首校歌,愛上一所大學
    校歌是一所學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大學精神、辦學特色和師生共同人格和精神追求的集中表達。各高校校歌都有自己的特點,小編今天帶你以「校歌之最」的視角盤點校歌裡的世界。最正統:清華大學校歌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 「鯤鵬」「鯤龍」「領雁」被人民日報點名:太會起名了
    關於「鯤鵬」鯤鵬是中國傳說中的巨大神鳥,取自莊子《逍遙遊》中「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具幾千裡也;其翼若垂天之雲。」,「鯤鵬展翅,九萬裡」,形容其尺寸之大,能力之強。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其載重和航程也是巨大,用「鯤鵬」,來命名最為恰當。
  • 南京大學現代工學院徐挺教授、陸延青教授團隊在多維度光學信息檢測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多維光學信息檢測仿真與實驗結果對比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17級博士生張思博為論文第一作者,徐挺教授、陸延青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霍鵬程同學、陳鵬副研、劉明澤同學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該研究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資助完成。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南京大學,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 他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導,還是公司董事長,創數億元經濟效益,獲國家表彰
    ,因成績突出他在32歲時成為當時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導。,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天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等項目 40 餘項;獲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等稱號,曾獲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地震防震減災科技進步二等獎。
  • 這位90後南京大學校友,成證券行業「最年輕銀行首席」
    另外,浙商證券研究所現任所長邱冠華也同樣畢業於南京大學,並且是梁鳳潔的入門師傅,此次,梁鳳潔履也是受邱冠華之邀來1證券行業最年輕銀行首席據「大話金融」,梁鳳潔是於近日從國泰君安離職,正式履新浙商證券銀行組首席,浙商證券稱其為「最年輕銀行首席」。
  • 90後少女博導獲阿里百萬獎金!全國29歲及以下博導有幾人?
    9月9日,今年29歲的浙江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趙保丹收穫了一份獎勵青年科技學者的大禮,其和另外9位青年科學家一起入選2020年阿里巴巴達摩院青橙獎。1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達摩院的1000萬元獎金。趙保丹先後獲得南京大學物理學院
  • 年僅27歲的浙大年輕美女博導劉婉璐,三重身份令人驚嘆
    她就是被稱為「浙大最美女神博導」的劉婉璐,也是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 27歲,很多人或許還在自己的學業上掙扎,很多人或許剛剛進入社會奔波打拼,劉婉璐卻似乎已經登頂了巔峰。年紀輕輕的她,身上已經有了三重令人嘆服的標籤: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助理教授。她的很多學生都和自己同齡,有的學生甚至年紀比自己都要大。
  • 深圳中學攜手南京大學共建先進光聲功能材料實驗室
    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教授,黨委常委、黨委學工部部長、學生工作處處長龔躍教授,國內合作辦公室主任高新房,數學系黨委書記、南京大學廣東招生組組長馬進軍,國內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古公亮,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副院長盧明輝教授,深圳研究院院長韓東教授,深圳研究院綜合管理部部長白成,深圳研究院事業發展部副部長許雯暉;深圳中學校長朱華偉,副校長宋德意
  • 我校夏可宇、陸延青等與上海交大合作實現光子晶片上...
    我校夏可宇、陸延青等與上海交大合作實現光子晶片上矢量渦旋光產生 2020-04-24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考後放棄清北選擇南大生物學的她,成為北大最年輕的博導!
    放棄清北,選擇南大這位年輕的學霸女博導叫做劉穎。劉穎出生於1984年,在29歲,她被評選為北京大學的一位博士生導師,也成為了北大最受歡迎的一位女博士,同時也是最為年輕的一位博士生導師。2002年劉穎參加高考,取得了非常優秀的高考成績,在當時她的成績完全可以選擇所有人都嚮往的中國最有名的高等院校北大或是清華,但是劉穎卻做出了一個讓許多人感到意外的選擇,她放棄了這兩所學校,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南京大學的生物專業。
  •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數學系2020年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招生簡章 南京大學數學系以歷史悠久、實力雄厚、治學嚴謹而著稱,學術影響一直處於國內領先地位,並具有較高的國際聲譽。
  • 你猜這位上課特來勁的最年輕博導,一年發多少國際TOP論文
    這位南審最年輕的80後博導、教授,是統計學方面的頂尖高手,他的另外三項科研成果也在近期被經濟學國際A類期刊Journal of Econometrics 接收或在線發表。孔新兵自2017年4月入職南審以來,以南京審計大學為署名單位,以通訊作者或字母順序在國際統計學頂級和經濟學國際A類期刊發表論文6篇,其中獨立作者2篇。在這樣TOP級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都難,這位大神竟然發了這麼多!
  • 她30歲成為最年輕博導,進美國科學院研發AR科技,如今身價百億
    她30歲成為最年輕博導,進美國科學院研發AR科技,如今身價百億從學習模仿到自主創新,從追隨者到領跑者,中國科技完成了令人矚目的「華麗轉身」。這都向世界在證明中國正在走近全球科技舞臺中央,成為「科技感」越來越強的最前排「選手」。這些成果的背後,都是一群在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為科研事業做奉獻的精英人才。小編今天要說的這位精英人才,就是之前因高顏值走紅全網的清華女教授顏寧,一位即將被載入中國科學史冊女科學家。
  • 中科大最年輕博導,天才科學家,辭職回國成為清華大學全職教授
    做為中國科技大學培養的傑出人才,段路明教授被稱為量子信息領域世界頂尖級天才科學家。他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冷原子物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在量子網絡、量子計算機、量子信息領域有廣泛的影響,是量子領域國際領軍者之一。
  • 戰略院開思青年小組與南京大學科技處黨支部共同開展主題聯學活動
    10月17日,由戰略院開思青年小組承辦的「根在基層」青年幹部調研團(第19調研團),在南京調研期間與南京大學科技處黨支部聯合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邀請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教授作了題為《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態勢和大陸對臺方略》的主題報告。
  • 「北鬥女神」徐穎:16歲上大學,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導
    被稱為「北鬥女神」的徐穎雖是普通本科畢業,現在卻成為了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導,成為很多人的偶像。01從小就天賦異稟的徐穎大多數孩子6~7歲才會上小學,而徐穎4歲時就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徐穎從小便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