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延青,1971年生,1996年獲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2000年赴美深造,2006年,返回母校任教,作為南京大學閔乃本院士團隊的主要成員,曾榮獲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榮獲第五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
現任南京大學教授,IEEE雷射電光分會及通訊分會的高級會員,多種國際刊物特約評審人。主要研究領域為介電體超晶格材料及其聲光電應用,先後在《科學》、 PRL、APL、IEEE PTL等重要刊物上發表SCI論文40餘篇。
年輕的面龐,簡約的裝束,沉靜而內斂的外表下遮掩不住青春的智慧與光芒。乍一看好像是名在讀研究生的陸延青,其實已是南京大學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之一,同時也是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得者中最年輕的一位。2007年,陸延青剛剛36歲。
興趣:科研的動力
1987年,陸延青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1991年,考上閔乃本院士的研究生並提前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順利獲得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一氣呵成的10年苦讀,讓陸延青對物理的感情與興趣日漸深厚。
可是,因為當初對物理的「冷淡」,陸延青差點與南京大學物理系失之交臂。陸延青從小語文、數學成績拔尖,讀中學時,他對語文、數學的興趣更是有增無減,經常在全年級考第一,可是對物理卻不太感興趣。
到了高三填報志願時,陸延青想「要麼去做科學家,要麼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他想填計算機專業。就在高考前幾個月的一個課間,陸延青被告知有位南京大學的教授找他。見面後,那位老師親切地告訴他:「你的志願填得不太好,南大物理系的理論物理專業很好,你就選這個專業吧!」對「教授」崇拜不已的陸延青當時非常激動,儘管對「理論物理」一頭霧水,還是當場重新填寫了一份新的志願表,鄭重其事地將第一志願改成了「理論物理」。回到家中,陸延青把改志願的事告訴了父親,父親也不知道「理論物理」是怎麼回事,就幫他查了一通,高興地告訴他:「那些造原子彈、飛彈的都是理論物理專業出身。」
就這樣,陸延青順利考入南京大學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
4年中,陸延青憑藉聰明與勤奮,一路學得輕鬆愉快,尤其是中學裡打下的計算機編程基礎在他做本科畢業論文《高溫超導體的角分辨光發射譜研究》時充分派上了用場。這個工作使他第一次把名字變成了鉛字,與導師董錦明教授合作,發表了生平第一篇SCI論文。這也更加激發了他對研究工作的興趣。
在《科學》上發表論文帶來的激勵
考上閔乃本院士的碩士研究生後,陸延青又順利通過考試提前攻讀博士。閔乃本院士讓他用晶體生長的方式來製備介電體超晶格材料。這時,閔乃本帶領課題組已將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研究做到國際前沿,這一研究在國際上正處在由冷轉熱中,國際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強。
「生長晶體非常辛苦,電源很吵,在我們實驗室附近,收音機收到的就是晶體生長爐的中頻電源聲。由於水電不穩,要值夜班。」讓陸延青至今記憶猶新的是,當時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把料配好送進爐子,燒到1000多度時使之溶解,再按照研製的生長工藝,將玻璃一樣的晶體從高溫溶液裡長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二十個小時。為了隨時了解並調節晶體生長的情況,陸延青值夜班時得不停地站在觀察窗前監控。由於經費有限,他們設計、搭建了一臺單晶生長爐,連最後的油漆也是自己刷上去的。
剛開始,單調的長晶體讓陸延青感受到的是一種夢想與現實的反差,以及這種反差帶給他的鬱悶:原以為進入閔老師的課題組就可以做出漂亮的工作,成就當科學家的夢想。誰知天天長晶體的工作,枯燥無味,尤其是那臺爐子在工作時發出的連續嗡鳴聲每天吵得他頭昏腦脹,無心做別的事。可是,輕易放棄或退縮根本不現實,因為導師閔乃本嚴謹嚴格的治學要求,課題組濃厚的學術氛圍都「逼」著他要在長晶體之餘有所思考、有所追求。「那段時間沒有人逼的話很容易廢掉,那幾年的日子雖然辛苦,但很有收穫。」
就在1996年留校任教不久,25歲的陸延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作為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個科研小組負責人,他要帶領同行者在科研的茫茫大海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可是,到底應該選擇哪個課題開展研究呢?」這時的他,一邊承擔著「863計劃」的研究任務,為介電體超晶格的設計、製備與應用緊張地忙碌著,一邊苦苦尋覓研究突破的方向。此間,陸延青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展合作,成功發展了鐵電材料表徵的微波近場顯微術,該項重要成果於1997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陸延青因為是南大合作方的主要貢獻者受到嘉獎,但他站在領獎臺上卻高興不起來,一心在想:「何時自己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學》上發篇像樣的成果!」
突破就這樣不期而至:1998年,陸延青和同事去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開會,臨睡前仍然沉浸在苦苦的思索中。這時,同屋的同事偶然說起香港科技大學沈平教授問過 「聲學超晶格的諧振頻率有多高?最高能有多少?」
此話一出,猶如電光火石,頓時驚醒了陸延青沉睡中的靈感:聲學超晶格的「聲波」和晶體裡的「聲子」到底如何關聯?」多年來不得其門而入的陸延青仿佛一下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變得異常激動。此時,同事已酣然入夢,他卻毫無睡意,直到天明。順著剛才的思路一路想下去,困擾他多年的難題終於迎刃而解:聲子晶體可以從聲學超晶格的層面去做!從上海一回到南京,陸延青就開始四處查文獻、找資料,並向物理系的有關教授請教,終於成功實施了自己提出的「離子型聲子晶體和極化激元帶隙」的開拓性研究。他成功利用自己擅長的晶體生長技術製備了離子型聲子晶體材料,研究了微波波段離子型聲子晶體所獨有的長波光學性質,開拓了在微波波段介電體超晶格研究的新領域。
在閔老師的指導並具體參與下,陸延青等人的《離子型聲子晶體的光學性質》論文發表在1999年的《科學》雜誌上。隨後,這一成果相繼被評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新聞」、「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並在中國科學院主持編寫的《2000 年科學發展報告》中入選「1999 年度中國科學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
出國轉型先苦後甜
2000年,陸延青來到了美國阿肯色大學,幫助那裡的教授搭建晶體生長爐,在那8個月裡,陸延青重操在南大的舊業,輕車熟路地研製儀器,生長晶體,發表了2篇高質量論文。圓滿完成預期目標後,陸延青在朋友的引薦下進入當時美國光通訊業界著名跨國元件商Chorum Technologies公司工作,這也是他第一次走出校門、涉足工程技術領域。
初進公司,陸延青是公司的光學工程師,給工程總監當助手。一旦有了自認為很好的點子,陸延青就寫方案、提建議,結果卻總是被工程總監無情地「槍斃」。剛開始,學物理出身的陸延青以為讀一些最新的科技資料再加上自己的聰明,提出一些新的點子就行,可是後來被「罵」得多了他才領悟到:公司需要的是市場導向,而這與他以前研究工作時的學術先導正好相反。他的這些點子雖然新,但不著邊際,基本都不現實。但慶幸的是,就在「被罵」的過程中,工程總監發現陸延青勤於思考也很能幹,能夠把他提出的產品從概念落到紙上,於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讓陸延青主持系列新產品「可調多通道波分復用器件」的研製與開發。當原理設計和光學設計的雙重任務一起落到陸延青頭上時,總監只扔給他三張軟體設計光碟和一句話「你自己學著弄吧」,便等著他交差了。
「不蒸饅頭也要爭口氣!」陸延青開始拼命地自學,比別人付出雙倍的時間與精力,幾乎天天泡在辦公室裡上網查資料、看專利、想點子。
最後,當組裝出來的產品原型與他的設計全面吻合時,陸延青高懸的一顆心才落下,興奮不已。由於光通訊泡沫,當時公司已幾次裁員凍結調薪,他卻因為工作業績優異,由CEO特批漲了1萬美元的工資。
2005年10月,公司任命陸延青為它的中國子公司光聖科技(寧波)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術官(CTO),領導光收發器中光學次模組的研製與生產。當陸延青在工業界的發展愈來愈好時,他卻在2006年秋選擇了回到母校。「即使在國外的那段時間,我也沒有真正離開過南大,而是一直與閔老師研究組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並直接參與一些研究工作,因為南大有我的牽掛。我歸國之心早有,雖然在美國時國內就有一些單位開出很好的條件讓我過去,但閔老師說我更適合南大,於是我選擇了回來。其實,閔老師也有同樣的經歷,上個世紀80年代在美國已有相當好的發展機遇,但他還是毅然選擇了回國,當時中美各方面的落差更大。閔老師是我們的楷模。我想,作為一個根深蒂固的南大人,既然自己在學術界與工業界都有一些工作積累,我應該利用這些難得的經歷,為南大的應用技術研究做一點事。」陸延青平淡的言辭之中真情流露。
因為年輕,所以有活力;因為喜歡,所以有動力;因為牽掛,所以不後悔——這就是樸實率真的陸延青,一個不斷翻越科學峻岭的年輕身影。(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