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女神」徐穎:16歲上大學,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導

2021-01-17 立言教語

文|立言教語

隨著社會越來越重視學歷,985、211高校也隨之變成了越來越多考生心中的理想學府。

甚至有部分考生為了進入985重點高校學習復讀數年,只為了今後在人才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不過學歷頂多是一塊「敲門磚」。

並不能決定我們的現在,更無法決定我們的將來。

普通本科畢業的學子照樣能收穫燦爛的未來!

被稱為「北鬥女神」的徐穎雖是普通本科畢業,現在卻成為了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導,成為很多人的偶像。

01從小就天賦異稟的徐穎

大多數孩子6~7歲才會上小學,而徐穎4歲時就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

徐穎從小便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

在多數女孩都熱衷於看言情小說的年齡階段,她卻對偵探小說、推理小說情有獨鍾,利用課餘時間閱讀了大量課外書,見識比同齡人更加廣博。

徐穎在理科方面頗有天賦。

相比較而言文科成績反倒不佔優勢,因此她在高中選文理時果斷選擇了理科。

並在16歲那年考入了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前身)通信工程專業。

雖然北京信息工程學院是位於北京的一所高校,但是由於北京是全國知名的名校聚集地。

所以並非985、211高校的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在北京的眾多學校中並不亮眼,是一所很普通的本科學校。

大學畢業後,成績優異的徐穎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學讀研,並選擇在北京理工碩博連讀,想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

不得不說,徐穎的學習能力遠超常人。

她僅用22年就完成了小學到博士的求學歷程,26歲就已博士畢業。

而多數人那時剛剛研究生畢業,甚至還在為了考上研究生奮鬥著,換句話說,徐穎此時直接贏在了起跑線上。

02科研教學兩不誤

相比於理論,實踐也不容忽視。

尤其是如果無法將理論轉化成實際應用成果,哪怕學再多理論也只是泛泛而談,毫無價值可言。

徐穎自然對這點理解甚深。

在讀研究生期間,她就跟隨導師對中國北鬥衛星導航項目有著一定的接觸,並且成為了該項目的一員,主要負責製作接收機。

博士畢業後,成績優異且科研成果突出的徐穎收到了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拋出的橄欖枝,成為了中科院的一名助理研究員,後來又被升為副研究員。

雖然那時的徐穎僅有26歲,此前並未接手過大項目,經驗不足。

但由於徐穎的科研態度認真且讀博期間曾跟隨導師接觸過北鬥項目,所以她也被編入了北鬥系統的研究人員名單裡。

為了完成任務,儘可能地與同事們一起做好北鬥項目,徐穎養成了極度自律的生活習慣。

每天7點準時起床,8:30前就要趕到單位,然後一直工作到凌晨,有時會直接睡在辦公室裡,雙休日常常變成工作日。

儘管如此,徐穎也從不覺得辛苦。

畢竟她是真的熱愛衛星導航項目,也想儘快做出些成果,不負這些年在專業方面的努力。

更難得的是,其實那時徐穎已經成為了一名博士生導師。

這就意味著她要兼顧導師的工作和項目研究,壓力之大遠非常人所能夠想像。

或許很多人會說:

徐穎年紀太小,做項目尚且可以,讓她擔任博士生導師是不是為時過早了?

其實大家的擔心並不是不無道理,畢竟徐穎只是比她的博士學生大兩三歲而已,基本等同於同齡人,沒什麼年齡差。

但這就是徐穎的能力。

她是航天信息研究領域的佼佼者,迄今為止已經發表了24篇SCI檢索論文,擁有了16項已被授權的專利發明。

這足以說明徐穎擁有帶博士學生的能力,也正是因為她的研究思想與眾不同,才能夠更好地帶給學生啟迪,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03成為北鬥系統項目中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

是否具有替代性是衡量一位科研工作者價值的重要尺度。

正如我們所見,大多數科研工作者都是可以被替代。

這不是說他們的研究毫無價值,指的是他們所做的工作其他科研工作者一樣可以做到,所以他們並不具有不可代替性。

但徐穎就不一樣了。

她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北鬥系統項目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還是北鬥系統成長的見證者。

自2006年至今,徐穎先後經歷了二代系統、三代系統首顆往組衛星發射、PNT體系等一系列重要項目。

並且還曾擔任分系統的設計師。

這足以說明她是北鬥系統得以研發成功的一位功臣,在北鬥系統項目中發揮的作用無可替代,這也是徐穎能夠獲得重視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與大多數人想像中的科研人員不同。

徐穎並不是個穿著老舊、思想古板的姑娘,與之相反,徐穎長得很是清秀,穿著也非常時髦,像很多女孩一樣熱衷於喝奶茶,下班時也要靠奶茶續命。

而且徐穎的思想也很是先進。

此前她就曾對大家說過,別盲目追求名校,普通大學畢業的學生照樣很優秀。

毫無疑問,這與現如今家長、學校強求孩子考入985、211名校的思想截然相反。

比起孩子考入哪所大學,家長和學校更應重視的是孩子的興趣在哪方面。

只有了解孩子的興趣和志向,才能幫助他們制定更切實的未來發展藍圖,幫助他們達到理想的彼岸。

正如徐穎所說的那樣:

我能取得現在的成就靠的主要是興趣。

徐穎高中時期就格外偏愛理科,理科思維非常優秀。

大學報考時也遵循自己的意願進入通信工程專業學習,到現在還在為通信工程專業做貢獻,這足以說明徐穎此言絕非虛言。

可是反觀大多數孩子,他們不是為了自己而學,而是為了家長學,大學專業大多也都是由家長決定,這怎能讓孩子對專業產生興趣呢?又怎能幫助孩子擁有一個理想的未來呢?

所以,讓孩子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方向進行學習,他們的未來會更加光明!

本文內容由【立言教語】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為你講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幫助的教育話語。

相關焦點

  • 北鬥女神徐穎: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導,靠科普成為新進網紅
    她是一位80後軍工女學霸,也是中科院的研究員,還是不少人眼中的網紅。早前,她因為向網友科普北鬥導航系統而走紅網絡,因為姣好的面容,她被稱為北鬥女神。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導1999年,只有16歲的徐穎,考上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 四川「北鬥女神」:16歲高考,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士生導師
    如今的她,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士生導師,並被稱之為「北鬥女神」。在北京上大學期間,徐穎學習更加努力,並於2003年以優異成績,順利本科畢業,還獲得了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的碩博連讀的機會。經過6年的勤奮學習,她終於在2009年博士畢業。
  • 32歲成中科院博導!因突出貢獻被稱為「北鬥女神」!請悉知!
    歲就成為了中科院的博士生導師,並因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上有著突出貢獻,而因此被稱之為「北鬥女神」,這個人就是徐穎!小時候的徐穎在學習上就顯得非常有天賦,16歲的年紀,對於一般孩子也僅僅是在讀初中,她卻進入了北京信息工程學院讀本科了,那一年她才16歲!
  • 老梁推薦:北理工畢業的「北鬥女神」,是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導
    —— 李安《少年派》被譽為「北鬥女神」的徐穎研究員在32歲就成為了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真是羨煞旁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要向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學習。徐穎、顏值、氣質、才華、幽默集於一身,被廣大網友譽為「北鬥女神」。我們先來看一下徐穎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一段科普演講,感受一下徐研究員的獨特魅力。
  • 他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導,還是公司董事長,創數億元經濟效益,獲國家表彰
    ,因成績突出他在32歲時成為當時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導。立志飛行,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導"我從小就有一個藍天夢想,希望有一天能翱翔天際。"從兒時起,這顆種子就在齊俊桐心中萌發。本科就讀於天津大學,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將自動化、飛行控制的研究,作為圓夢的起點。
  • 中國北鬥不如GPS?看徐穎解密北鬥靠什麼來「推翻前浪」
    但當時她還沒有與北鬥結緣,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天才少女:16歲考上大學,23歲碩博連讀,考試總比別人高几分,等待選擇人生的方向。2016年,徐穎已經成了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但她仍舊無法釋懷那句話。她脫掉實驗室白袍,換上正裝,領口別著耳機,登上了中科院的一個內部論壇。這次演講讓她一舉成名,成為眾人眼中的「北鬥女神」。
  • 中科院3位女神院士:集美貌智慧於一身,她們才是我輩之楷模
    于吉紅經過刻苦專研,在無機化學上取得了諸多成就,為無機化學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即使她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但她在科學研究上卻從未止步,她擁有一身不服輸的精神,所以不管年歲幾何她依舊是風華正茂。導航技術研究者,北鬥女神徐穎徐穎出生於1983年,2009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畢業後她在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從事北鬥研究的相關工作。她是中國科學院中最年輕的一位研究員。
  • 巾幗不讓鬚眉:中科院3位美女院士,都貌美如花1位還是北鬥女神
    北理之光,中科院研究員——徐穎 今年7月,北鬥導航的正式開通,無疑是今年的高光時刻。這第一位要說的,正是一位研究北鬥導航美女科學家,徐穎博士。 比起後面兩位歲月沉澱更多,人生閱歷更多的科學家,徐穎博士就比較年輕了,她是個妥妥的80後。
  • 港媒:浙大最年輕教授「降職」 27歲博導曇花一現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上登出來的「致歉」參考消息網2月27日報導 港媒稱,第11批「千人計劃」青年人才名單近日公布,1988年出生的海歸學者陸盈盈成為今年最年輕的入選者浙大原先公布的簡歷,陸盈盈將以27歲之齡任該校教授、博士導師,引起網民廣泛關注。不過,浙大26日緊急澄清「網頁內容有誤」,並將陸盈盈職級修改為特聘研究員。據香港《成報》2月27日報導,一篇名為《浙江大學將現88年教授、博導》的文章近日在微信圈瘋傳,1988年、教授、博士班導師和浙大幾個關鍵字組合,引起內地網友廣泛關注。
  • 還記得清華最年輕博導顏寧嗎?41歲成美國院士,如今卻被謠言圍攻
    2004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2017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2017年5月7日,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 北大傳聞中的黃芊芊成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獎者,女神博導是如何煉成...
    北大「網紅導師」黃芊芊成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獲獎人,憑啥?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中國民間科學獎項「科學探索獎」已在9月25日揭曉第二屆獲獎名單,最年輕的獲獎者是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黃芊芊,年僅30歲。5年時間,這位來自江西的姑娘不僅順利地拿到了博士學位,還入職母校,擔任博士生導師,而且,還成北大的網紅教授!黃芊芊在北京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作為時代傑出的「北大新生」寫下親筆書信,為本科新生表達祝福,並作為送給新生的特別禮物,隨錄取通知書一同寄出。所以,如果要問2019年北大新生最先認識的北大人是誰,不是北大校長郝平,而是年輕的美女博導黃芊芊。
  • 「北鬥女神」徐穎:人類移民火星需要以千年為單位計量
    網易火星知識官介紹:徐穎,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導航技術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人稱 「北鬥女神」、世界經濟論壇 2020 年青年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對導航信號體制、導航增強技術、高動態高靈敏度導航信號的快速捕獲和精密跟蹤技術持續開展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級課題。
  • 32歲博導,42歲國家傑青,滕州老鄉陳海生的快捷人生!
    他5歲上小學,10歲上中學,16歲就上了大學,25歲博士畢業,27歲副研,32歲成為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最年輕的博導,42歲入選國家「傑青」……在外人看來,如此順利的人生似乎被按下了加速鍵。但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陳海生卻認為自己一直「按部就班,講求按規矩辦事。」
  • 年僅27歲的浙大年輕美女博導劉婉璐,三重身份令人驚嘆
    而今天要說的這位年僅27歲,就成為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的女孩,則是將美麗皮囊和學識才華兩者完美結合,成就了一個令人折服、無法企及的「學霸女神」形象。她就是被稱為「浙大最美女神博導」的劉婉璐,也是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 27歲,很多人或許還在自己的學業上掙扎,很多人或許剛剛進入社會奔波打拼,劉婉璐卻似乎已經登頂了巔峰。年紀輕輕的她,身上已經有了三重令人嘆服的標籤: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助理教授。她的很多學生都和自己同齡,有的學生甚至年紀比自己都要大。
  • 北鬥代碼被破譯交給美方?北鬥女神自信回應:想破軍碼,建議穿越
    在今年6月23日,北鬥系統最後一顆衛組網星發射成功。耗時26年、共59顆人造衛星全部升空,北鬥完成全面部署後,其作用還會愈發顯現。北鬥女神徐穎眼中的北鬥,是如水、電以及公路一樣的國家基礎,其應用只受到想像力的限制。
  • 她30歲成為最年輕博導,進美國科學院研發AR科技,如今身價百億
    她30歲成為最年輕博導,進美國科學院研發AR科技,如今身價百億從學習模仿到自主創新,從追隨者到領跑者,中國科技完成了令人矚目的「華麗轉身」。今後,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科技的光芒將越發奪目,「中國創造」的知名度將更加響亮。從「落後國家」到如今的「超級大國」,中國可謂是越來越強大,在科技方面也是突飛猛進。這都向世界在證明中國正在走近全球科技舞臺中央,成為「科技感」越來越強的最前排「選手」。這些成果的背後,都是一群在默默無聞、兢兢業業為科研事業做奉獻的精英人才。
  • 盧柯:16歲上大學,38歲當院士,Science首位中國編輯
    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 中科院三大美女院士集美貌智慧一身,最後一位年齡最小成就最大
    數據顯示,中科院800名院士中女性僅佔6%,而今天我們就要為大家介紹中科院三大美女院士,她們才是真正的「國家寶藏」。  一:于吉紅,1967年1月出生於遼寧鞍山,籍貫山東肥城。她是中國無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此外,于吉紅女士也是吉林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是一位集智慧美貌於一身的傑出科學家。
  • 她是清華學霸,考上史丹福大學,卻幫美國破解北鬥衛星,現狀如何
    從那以後,我國就立志自主研發「北鬥系統」,就是為了守住國門,不受人控制。然而,有一個女孩子,本是清華學霸,在2003年考上史丹福大學,為了能夠在美國有好的前程,卻幫其破解我國的北鬥衛星。高杏欣是一個學習很優秀的人,在讀博期間,她已經在各類會議上提交並發表了16篇高質量的論文。
  • 12年了,16歲上浙大,21歲加州大學讀博士的四川女孩,如今怎樣
    在高考時,她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後來,她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了5年博士、1年博士後研究。2019年,她毅然回到母校浙江大學,成為最年輕的獨立研究員。而在過去幾年的學習和工作中,她參與及領導了多項結合前沿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學以及生物信息學的課題,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