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勝,而是用來相處的。—— 李安《少年派》
被譽為「北鬥女神」的徐穎研究員在32歲就成為了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真是羨煞旁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要向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學習。
徐穎、顏值、氣質、才華、幽默集於一身,被廣大網友譽為「北鬥女神」。我們先來看一下徐穎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一段科普演講,感受一下徐研究員的獨特魅力。
她2009年博士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同年到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工作至今。在職期間個人承擔的項目總經費超過5000萬元,結合中國科學院導航總體部在國家二代導航專項中承擔的任務,以完成工程任務為主線,研究了複雜環境下輔助北鬥系統實現連續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導航增強技術,在多源信息/信號輔助衛星導航增強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的算法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工作。
徐穎在《北京青年周刊》的封面圖
就像愛因斯坦認為上帝不擲骰子一樣,任何一件事情都蘊含其必然性。而科學家就會把一件事情想到透,尋求一個問題的最優解。這也許是她在另一層面對於「偏執」的刻畫與解讀。
這位在網絡走紅的「北鬥女神」自我認定的身份是:研究北鬥導航系統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她耐心地向大眾講述著「北鬥」作為「大國重器」的重大意義,與此同時,她也堅定認為,相對於遏制謠言,科普工作的推進似乎更有利於大眾對於科學知識的認知。尤其是國家大工程,更加應該廣泛科普。
2016 年,一段「中科院女科學家科普北鬥導航系統」的視頻走紅網絡,而後,女科學家徐穎被媒體冠以「軍工女學霸」、「北鬥女神」等稱號,成為科普紅人,連《人民日報》都發文表示:科普需要更多的「徐穎」。
徐穎,一個地地道道的80後,1983年出生於四川,今年37歲。徐穎的母親是數學老師,父親在農技站工作,父母思想非常開放,給徐穎充分的自由空間,對於徐穎的選擇很少幹涉。徐穎和大多數人一樣,從小就渴望成為一名科學家。在高中階段,她理科成績特別好,當一名物理學家或是科學家成為了她最初的目標。終於在1999年,年僅16歲的徐穎考入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就讀通信工程專業。從四川到北京,巨大的跨越,非但沒有增加思鄉的愁緒,反而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2003年,本科畢業後,她選擇了繼續深造,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學6年的碩博連讀,攻讀方向為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在碩博連讀期間,徐穎就以基層研究者的身份,製作接收機,並接觸北鬥相關的項目。2009年,博士畢業的徐穎,正式加入中科院光電研究院工作,並成為了助理研究員。
在光電研究院工作6年後,年僅32歲的徐穎就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截至目前,徐穎已經在中科院工作了11個年頭,在此期間,她經歷了北鬥2代應用、北鬥3代組網衛星首發和北鬥PNT體系論證等一系列北鬥導航領域的裡程碑事件。徐穎也從一名科研新手,成長為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導航技術室副主任。
北鬥導航系統作為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了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對於北鬥導航這種「高精尖」的產品來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北鬥同樣需要走下神壇,走進大眾,讓更多的人了解北鬥,用北鬥。所以,徐穎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導航科普。2016年,徐穎的一段北鬥科普,在網上走紅,被網友冠以「北鬥女神」的稱號,成為科普紅人。連《人民日報》都發文稱:科普需要更多的「徐穎」。2019年,徐穎同楊利偉等科學家一起,被聘任為「科普中國」形象大使。
在完成科研、科普的同時,需要還需要擔任一名碩士和一名博士研究生的導師。在她帶過的學生裡面,年齡最小的只比她小三四歲,學生評價她是「嚴格但不嚴肅的老師」,「如同實驗室裡的大師姐」。徐穎沒有導師的架子,非常平易近人,而且經常會拿一些水果零食分給實驗室的學生。
徐穎和劉慈欣合影
對於「北鬥女神」這個稱呼,徐穎曾回應,「作為一個求實講真的科研工作者,我非常清楚我的顏值離大家的稱呼還有極大差距。」雖然徐穎研究員回絕了這一稱呼,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當之無愧,她為北鬥的確是做出了很多的貢獻。就像徐穎說的那樣,雖然網際網路行業是「996」,但科研工作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想把科學說給你聽
美國GPS之父帕金森教授的曾經盛讚北鬥的導航通信一體化功能:「既能夠知道你在哪裡,也能夠知道我在哪裡,這是多麼美妙的體驗。」而徐穎則致力於將這一個美妙的體驗向更多的人傳達。她擁有除了科學家、老師之外的第三個身份——科普踐行人。
徐穎對於科普的態度一向十分支持,並且是身體力行的。在2016年的self格致論道講壇,身穿黑色小禮服的徐穎澄清了「北鬥系統被清華女生破解送給美國」的謠言。她用戲謔的語氣調侃:「如果想破解軍碼系統,我們可能建議一些更簡單的方式,那就是造時空穿越機穿越回到北鬥軍碼設計的時候,在旁邊偷聽好了。」
2017年,在少年微星創客特訓營上,來自全國31所學校的幾十名中小學生接受為期一周的衛星專業培訓、衛星套件拼裝等活動,徐穎在活動中給孩子們普及了關於北鬥當導航系統方面的有趣常識。同年,在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科學院共同主辦的《機智過人》節目中,徐穎又與現場的嘉賓、參與者一起討論人工智慧的相關知識……
2017年12月20日,在首屆國際交通運輸安全博覽會上,工作人員展示迷你版北鬥衛星定位系統模型。
「不論是以前還是現在,科學家似乎都不太願意露面,出面的行為被解讀為『不務正業』。」徐穎說道,「相對於遏制謠言,科普工作的推進似乎更有利於大眾對於科學知識的認知。尤其是國家大工程,更加應該廣泛科普。」
正是徐穎參加過這些以科技普及為目的的活動,讓徐穎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也讓這位頂著「北鬥女神」光環的科學家的聲音受到了大眾的關注。
起初,徐穎總會聽到身邊人抱怨類似於「北鬥信號多差啊,一進屋就全沒了」,此時的徐穎略顯無奈,她會聳聳肩告訴朋友:「目前所有的導航系統到室內都是沒有信號的,不只是北鬥導航系統。」徐穎進一步解釋,由於衛星導航系統的信號無法進入室內,導致在大型商場或是飛機場等室內場所,無法使用導航幫助我們找到某一具體位置,室內定位正是目前導航系統需要攻破的領域之一。
面對類似這樣的科技常識性問題,有時候需要不斷地去重複宣傳,這不禁讓她深刻感受到:「科研創新需要有很好的科學土壤,而只有科學普及了才會有思想的沃土,科學普及和科研創新真的是同等重要。」
2016年2月1日,中國「遠望6號」遠洋航天測量船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圓滿完成中國第21顆北鬥衛星、也是第5顆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大洋測控任務。圖為「遠望6號」船上林立的航天測控設備。
於是,徐穎願意主動站在公眾場合,為大家做相關的科普工作。在踐行科普的時候,徐穎一貫保持的態度是「不吹也不黑」。
「我覺得,我們不能無限的擴大大家對北鬥導航的期望。我們也一直在呼籲讓更多的科學家站出來,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去為大眾進行科普。與其去糾正謠言,不如在謠言出現之前就去做知識普及。一方面有助於大眾了解科學真相,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調查數據顯示,正在上小學的孩子們對於未來的職業規劃,「明星和偶像」佔到很大概率,而「成為科學家」的榮譽感似乎已經消失無蹤。
目前,北鬥系統領域的研究型人才仍然比較匱乏,徐穎更為未來憂心忡忡,「在我小時候,理想還是成為一名科學家,雖然長大之後不一定夢想成真,至少會覺得科學家是一個光榮的職業。在科技人員的未來發展中,我們常常會擔心出現科研人才的斷代,所以,科技普及的工作是任重道遠的。」
轉自:機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