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記者戴靜
一條綠樹掩映的柏油馬路直達村口,青磚白牆的房屋掩映於綠色之間。村裡,鳥語花香。村後,山間雲霧繚繞。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承載著獨特的田園記憶,生態宜居讓村民過得幸福又舒心。
近年來,鄂城區加大鄉村綜合環境整治力度,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全區美麗鄉村建設,讓綠水青山重現,農情鄉愁長存。
自然之美美在自然
破磚瓦、舊壇罐,好像與「美麗」不相干。
然而,在華伍村上熊灣,舊磚殘瓦壘砌成庭院圍牆,舊壇罐變身房前花盆,生鏽的犁、鍬、耙掛在牆上。
「兒時熟悉的村落,今日土得掉渣,但卻美得驚豔。」在武漢工作的伍雲忠在假期,常會帶著6歲的兒子健健回老家住上幾天。每次路上,都會碰到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給寧靜的村莊帶來了往日少有的熱鬧和活力。
「原來破屋多,村民大多外出務工,處處透著蕭條。」華伍村黨支部書記謝學中說,尊重村莊自然肌理,在功能上改造升級,不砍樹、不填塘、不扒房,隨坡就灣布景,改水、改廁、修路,讓現代設施和功能進來,集中流轉土地,引入花卉綠植等現代農業項目。
就地取材不花錢、少花錢,注重「多做減法,慎做加法」,通過微設計、微施工、微管理,盡力守護原生態。這是華伍村人居環境整治定下的規矩。
農家房屋依山而建、隨坡就勢,坡上是樹林,坡下是果園,坡谷還有一條溪流潺潺流過。謝學中說,村裡請專業團隊設計,房屋結構按農房特色,顏色選用灰色系,兩層房頂錯落有致。整體上有鄉土味,但又不失精緻、大氣。
住在廣州的謝良海,去年10月份回老家參加表弟的婚禮。回來後,他在村裡轉了一圈,不禁讚嘆。「變化太大了,讓我真有點驚訝,家鄉越來越像個花園了。」
謝良海細數著這些變化,「房子越來越漂亮、道路越來越寬敞,就連過去隨便堆的垃圾,現在已經難覓蹤影,家家戶戶門前都立起了垃圾桶,上面還標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房前屋後乾乾淨淨,庭院裡綠樹成蔭……」
這一切變化,源於鄂城區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該區把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問題作為整治方向。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生活汙水治理全覆蓋。廁所糞汙無害治理、植樹造林綠化、河港整治……鄂城區緊緊圍繞「完善配套、健全功能、改善環境、提升風貌」的總思路,以全面「提檔升級」為重要抓手,全面推進市容精細化、常態化管理。
每天早上7點,李家境村的保潔員李武民都會準時起床,挨個清理村裡的垃圾箱。他將垃圾收集、清掃、運到集並點,垃圾進行統一處理。
「過去,農民都是將垃圾隨地丟,用掃帚往河裡掃。」李武民拿著掃帚感慨,他的工作量比以前小多了。
土生土長的李民德老人見證過村裡的過往,溝渠裡丟滿了瓶瓶罐罐,樹林間都是白色垃圾。「一起風,地面塵土飛揚,天上塑膠袋翻飛。」
2015年,藉助創建省級宜居村莊、省級旅遊名村、市級生態村等政策東風,該村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土路變成柏油路,路邊栽下整齊的銀杏樹、紅葉石楠,村裡安裝路燈,村民住宅外牆進行統一粉刷,淤塞發臭的溝渠得到疏通,散落的石頭被砌成景觀牆……
從「汙水靠蒸發,垃圾靠風颳」,到如今「汙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鄉村面貌發生巨大改變。
在垃圾處理上,按照「村收集、鎮集中、區轉運、市處理」的模式,分別建設垃圾房、壓縮垃圾中轉站以及相應噸位的垃圾運轉車,垃圾收集覆蓋率達100%。
環境大提升,既要解決「眼皮底下」的潔淨,又要看長遠,加強生態保護,避免集鎮和村莊遭受汙染。
在華伍村、李家境、嶽石洪村,水、空氣、泥土,都是「保護對象」。在生態汙水處理池淨化過程中,看不到汙垢,聞不到臭味。村裡嚴格按照環保標準招商引資。
如今,這樣的場景在鄂城區村莊中隨處可見,3座汙水處理廠、100座汙水處理站和與之配套共350多公裡的各類主、支管網分布在119個行政村,基本實現集鎮汙水全部進管網進行集中處理,綠色有機農產品成為農業種植的新理念,為鄉村帶來勃勃生機。
扮靚家園家園更靚
吊椅、仿木涼亭、假山……小山坡上,綠樹茂盛,踏入嶽石洪村村民於海鋒家的小院,仿佛走進一座「口袋公園」。
「這是我們夫妻倆自己商量著設計的。」今年52歲的於海鋒,言語中流露出自豪。「用了兩個多月時間,石頭和木頭這些材料,多數都是山上撿來的。」
一旁的妻子笑著接過話茬,「環境搞好了,蒼蠅和蚊子都不見了。」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鄂城區採取的更多是激發民間智慧,引導農民當農家小院的設計師,量力而行扮靚家園。
嶽石洪村群山聳立,峰巒疊嶂,形態各異。全村10個自然灣,村民近800人。
村民們清理溝渠,翻整閒地,在門前小院種上花草樹木,翻出家裡的罈罈罐罐「變廢為寶」重新利用。如今,各家庭院連成一片,變成鄉村旅遊特色景點。
「你看,這是用竹簍和石磙組合的小景觀,這是用秸稈製作的美術草垛……」村黨支部書記於迎春一一介紹。
結合自身實際,該村探索出三格式化糞池、三格式化糞池+溼地、汙水集中處理等廁所改造模式。昔日的「露天坑」正逐步被「水衝式」取代。
灣與灣競賽,戶與戶對照,看看哪個灣的廁所改得多,看看誰家廁所改得好。做得不好的村,組織村民到先進村參觀學習,把樣板做給農民看,把道理給農民講透。
沿著村道一路向下,63歲的村民吳爹爹正準備給自家地裡的菜澆肥。
他告訴記者,這個化糞池為三格式化糞池。衛生間的汙水流入第一個格子,通過中間厭氧倉處理,糞渣沉澱、分解,再流入另一個格子,這時,水明顯變清了。被處理過的汙水,順著汙水管網流入不遠處的汙水處理設施處理,再經過人工溼地「過濾」,最終達到排放標準。
村裡廁所改造後,沒有任何臭味,糞水也漏不出來,村民王奶奶家的窗戶可以放心地敞開了。「現在好了,上廁所跟城裡人一樣。」王奶奶說,幾年前,還是茅廁林立臭氣燻、汙水橫流蚊蠅生的模樣,窗戶就是家裡的擺設,從來沒有打開過。
目前,鄂城區完成農村戶廁15931座、農村公廁67座、集鎮公廁14座、旅遊公廁14座,農村汙水處理覆蓋率76%。
農村改廁工作不單單是一項改造工程,它真正的意義是改變了村民的衛生和生活習慣,改善了生活環境。
如今,在各村,農村環境整治正治出新景象。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田園風光更加動人,鄉間鄰裡更加和睦,一幅美麗宜居鄉村圖景在徐徐展開……
生態養人人養生態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不僅改善村容村貌,改善村民居住條件,還拉動鄉村旅遊。
近幾年,鄂城區農旅融合發展迅速。華伍村的華兆山莊、沙窩鄉的千秀谷農莊……都成為市民周末休閒遊玩「打卡地」。
四峰山海拔高,山路蜿蜒曲折,毗鄰大冶鐵礦、黃石礦山公園,素有探險者和旅遊愛好者的樂園之稱。華伍村依託四峰山,挖掘綠色生態資源。
華伍村位於四峰山山腳下,沿著村路,曲徑通幽,可謂是一處一景,四季各不同,形成了一道漂亮的景色長廊。
春天,桃花盛開,奼紫嫣紅;夏天,綠樹成蔭,鬱鬱蔥蔥;秋天,紅楓漫野,分外奪目;冬天,茶花臘梅,各領風騷。山上植被蔥鬱,奇石嶙峋,層林疊翠,相映成趣。
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旺季時,每個周末要接待一兩萬人。」四峰山生態農業園負責人說,四峰山生態農業園裡花卉蔬菜種植、跑馬場、土灶農家樂、吊腳樓、戶外拓展項目基地等應有盡有。
「來到這裡,滿眼是美景,吃的是農家飯,住的是農家房,舒服得很。」遊客開心地說。
四峰山潺潺流下的山泉水滋養著華伍村上熊村和下熊村房前屋後的花草樹木,亭臺小樓、小池古井,格外雅致。
乾淨整潔是美麗鄉村的底色,「氣色」好了「顏值」飆升,村莊收穫更多發展機遇。
「仿佛世外桃源,空氣都是甜的,這裡種出來的藥材,一定好。」吳都集團湖北耀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鳳祥回鄉考察中藥材種植環境時,對華伍村一見傾心,當即決定在此建種植中藥材基地。
如今,在吳都醫藥中藥材基地,何首烏、牡丹皮、白芍、紫薇和桃樹等近10個品種,一年四季鮮花盛開,形成了百畝果樹、花卉苗木、藥材種植示範片,成為遠近聞名的景點。
在不遠處的櫻花基地,櫻花、桂花、紅葉石楠、海棠花,競相綻放,賞花聞香者絡繹不絕。
到華伍村,除了採摘賞花,還能登步道騎自行車。華伍村以花為村莊獨特印記賣風景。在村莊中修建了遊步道,在陸峰寨至譚家壠水庫、陶令故居到四峰山門口建設玻璃水滑漂等小景點,形成集旅遊觀光、健康騎行互融於一體的旅遊路線。
李家境村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順勢而為,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全力發展水產養殖、花卉苗木等產業,推動鄉村旅遊,讓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用實際行動兌現「山水畫卷、幸福鄉村」美麗願景。
澤林鎮桐城村、長港鎮峒山村等一村一品、一灣一特色。一個個帶著生態字符的節慶活動,在鄂城區開花。同時,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農耕文化遺產,打造「春滿鄂城」文化品牌,澤林旱龍舟、鄂城雕花剪紙、碧石牌子鑼等一些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和利用。
目前,李家境村根據特有的地理條件打造出紅色旅遊線路項目,讓遊人在憶苦思甜中追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同時,以鄉愁為鋪墊,五卦山、古塘湖、華伍村古宅、峒山村古村落,優美的自然景觀讓人流連忘返,滿足遊人回歸田園生活的嚮往之情。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採訪結束後,記者乘車離開李家境村,路上遠遠眺望,村莊潔淨如洗、溫柔如畫、恬靜如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