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近期生態環境部組織的「清廢行動2018」,共涉及到11個省市,對2796個固體廢物堆存點進行現場核實,有1308個問題被發現,並將這些問題進行掛牌督辦,可見國家對固體廢物的重視程度相對以前大大提升。
在固廢處置方式中,水泥窯協同處置近期得到行業內人士廣泛關注,它是一種新的廢棄物處置手段, 目前可適應約60%種類的危廢、適用範圍廣,可處理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工業固廢、汙泥、汙染土壤等,水泥窯協同處置發展趨勢不可避免,可以作為固廢處置和危廢處置的重要補充。
我們通常所說的水泥窯協同處置都是用的新型幹法窯爐,主要原理是利用水泥高溫煅燒窯爐來處理固廢和危廢,水泥窯煅燒時溫度可高達1400-1600攝氏度,窯內呈現鹼性環境,有效避免酸性物質和重金屬揮發,在這樣的焚燒環境下,二噁英很難形成,有機物被徹底分成無害化.
同時水泥窯煅燒產生的熱能被回收,殘渣和飛灰作為水泥組分進入水泥孰料產品中,有害物質都可全部固熔在水泥熟料的晶格中不能再逸出或析出,最終實現資源化和廢物減量化,相比其它固廢處理方式,水泥窯處置的更徹底,更不會產生二次汙染。
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一般工藝技術
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歷史悠久,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1974年,加拿大Lawrence 水泥廠首先進行可替代燃料和垃圾飛灰等危險廢物固化研究,此後歐美發達國家也了相關研究。
經過40多年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相對比較成熟,早已成為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處置技術,對水泥工業可持續發展和固廢處置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
水泥窯焚燒溫度高,焚燒時間長,處置的徹底性有保障,無二次處理需求,接納能力大,被公認為是處理過程最安全、處理結果最徹底的工業窯爐,在發達國家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水泥廠可進行協同焚燒處置。
歐盟、美國標準中關於水泥窯焚燒廢物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限值( 標態) (mg/m3)
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起步相對較晚,但是發展迅速,截止2017年9月,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投產能力達179萬噸。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在水泥窯協同處置方面積極嘗試,取得了明顯效果,建立了相關技術體系和政策規範,在2005年建成第一個水泥窯協同處置項目。
水泥窯協同處置在我國發展歷史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