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記」:媒體融合中的典型切片 ——一個戲曲新媒體項目的周歲...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內容提要 轉型,單位在轉,新聞人也在轉。轉型並非都是痛苦,雖然一定要超常付出。如何收穫快樂,如何成功「創業」、提升所在媒體影響力,並體現個人價值與創新力?本文是作者的親歷感悟。

   關鍵詞 新華報業 昆蟲記 新媒體項目

    2015年11月17日,隨著江蘇第一新聞客戶端「交匯點」的誕生,我創意設計的戲曲頻道「昆蟲記」應運而生。

    至2016年底的這一年中,原為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的「昆蟲記」團隊,工作與生活形態處於名副其實的「轉型」之中,看著「昆蟲記」這一自己親手打造的新生事物如「哪吒見風長」,欣喜也略帶詫異——此人、此情、此景,實為媒體融合中的典型切片。

    變形記

    一年前,「昆蟲記」團隊成員均按部就班地做著報紙記者、網站編輯,在運行了很久的軌道上熟練採訪、寫作。

    僅僅一年,我們在不變的記者、編輯身份之外,變成了群主、活動策劃人、主持人、導演、製片人,甚至開始介入演出組織,還將向原創劇目製作人發展。這個小團隊僅4人,2名核心成員為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員工,均為兼職。

    如果不是《中國記者》約稿,這個團隊忙到沒有時間梳理這一年。駐足回想,發現這巨大的轉變……竟然不是很難。傳說中的轉型之痛、能力危機也沒有太深的「傷痕」(此處害羞臉)。之所以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做這一切出自於自己的熱愛。幹一行,愛一行,那是被動;愛一行,幹一行,那是幸福。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全新的工作之中,我們遇到太多的新技術、新事物,興趣激發出最大的學習能力,了解、掌握新生事物成為樂趣與享受,比如,出於工作需要,我們團隊的兩個小夥伴竟然考到了演出經紀人證。

    「昆蟲記」小夥伴常常用以自嘲的口頭禪折射著我們的日常狀態。「曾經,我抱怨自己很忙,自從做了新媒體之後,我知道以前我錯了」——跨媒體人的忙碌超乎想像;「自從在安逸中結識了戲,安逸和我就再也沒有了關係」——因為我們把興趣變成了工作;「掙著買戲票的錢,操著養戲班子的心」——因為我們充滿感情地、深度而專業地關注著戲曲發展……

    這一切都是傳統媒體業態轉型帶來的變化。

    在傳統媒體的固化體制中,記者分工有著固定的條線,技能在高度專業化的同時,也高度單一化。比如作為「昆蟲記」創始人的我,是《新華日報》的時政記者,長期從事時政報導。由於人物寫作較有特色,報社對我這樣的記者多給了一塊自留地:個人冠名的人物訪談專欄「曉映名人坊」,這是全國省級黨報中很早開設的記者個人冠名專欄。這在傳統紙媒中,已經算是創新。但我要是再跨越條線壁壘,去寫其他新聞,會擾亂分工體系、侵犯他人領地。而我和集團旗下其他媒體同事共同寫稿,也沒有可以打通的激勵機制。

    事實上,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進行融合試驗之前,我個人已經做了嘗試,但遇到諸多的制度障礙。我利用自己在報紙上有個人專欄的優勢,主動聯絡集團旗下中國江蘇網的視頻團隊,推出了《新華日報》首個人物紀錄短片。當人物訪談通訊在報紙上推出的同時,文末附上二維碼,掃描可收看視頻。當時,報社對視頻製作尚無激勵模式,中江網對與《新華日報》合作視頻也不知從何考核,這一次個人嘗試的跨界融合,雖然誕生了不錯的內容,但因兩單位之間沒有打通的合作、考核通道,難以再續。

    2015年,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建立了融合創新實驗區,從考核體系上徹底打通了集團內部各家媒體之間的壁壘。在交匯點新聞客戶端面世的過程中,集團又推出一個全新舉措,將客戶端分包欄目向集團內部招標,只要在內容定位、維護能力方面符合要求,無條口限制、中標者自主「組閣」,集團給每個欄目並不算高的固定經費。此舉實乃解放生產力之舉,一時間集團員工腦洞大開。在全新的移動端上擁有一塊自主天地,這具有多麼大的誘惑力!說實話,在傳統媒體中,我們都已有一定的惰性,積極做事的激情在減退。新天地新機會撲面而來,我從自身興趣、資源優勢、維護能力、受眾市場等多角度考慮之後,申報了「昆蟲記」專欄,定位為以戲曲文化為核心的新古典主義文藝生活。

    2015年11月17日,「昆蟲記」正式運行,原先的工作照舊,新增加的工作量自己消化——「自找罪受」的日子開始了。日均4篇推文其中一篇原創、每月閱讀量排名、末位淘汰等系列考核制度倒逼我們尋找到最有效、最合理、也最有意義的內容生產模式。

    尋找讀者

    「昆蟲記」運營的前三個月,我們始終在尋找,讀者在哪兒?找得茫然,找得辛苦。

    移動客戶端的閱讀統計功能太真實也太殘酷了,它精準地告訴你,你所製作的內容到底有多少有效閱讀。我們似乎早已置身戲迷群中,但怎麼把一個一個的戲迷變成讀者?強迫他們安裝交匯點新聞客戶端?這是殺雞取卵。新媒體的第一課,就是社群建立和維護,關鍵詞是「垂直細分人群」。聚合人群,一靠線上內容,二靠線下活動。

    當興趣與機遇相結合,就會迸發出無窮創意。關於戲曲,「昆蟲記」的小夥伴們以往僅限於做一個觀眾,有了平臺之後,我們常常被自己腦中「BIUBIU」直冒的火花所激動。做戲曲——是個寬泛的概念,做戲曲的什麼?怎麼做戲曲?我們經歷了思維擴散到聚攏的過程、做加法到做減法的過程、追逐誘惑到回護初心的過程。

    「昆蟲記」上線之初,我們調查過國內所有同質自媒體,也圈出了競爭對手。有些媒體,人手之多、原創能力之強讓我們羨慕;有些媒體,資金實力之雄厚、策劃活動之豐富讓我們羨慕。羨慕之餘,我們在掂量了自身的長短板之後,選擇慢慢做、穩步做、踏實做。而一年後回望,驚訝地發現,當初令我們羨慕的不少媒體早已不是當初模樣——新媒體時代的淘汰更迭是迅速的,也是令人感慨的。

    有一家戲曲自媒體牢牢定位於崑曲。起步時的內容無論從採寫角度還是新媒體思維方面,都常常讓人擊節叫好。但很快,內容的原創度降低,更新率降低。崑曲是極其陽春白雪的,如此狹窄的定位難以拓展受眾面,他們的運營模式難以持續,最終寫手流失。此時,我們慶幸,「昆蟲記」很早就意識到這一問題,定位有多圈層,核心圈層是京昆,次圈層是戲曲,再次圈層是傳統文化,非遺、傳統、經典、文藝、生活方式等標籤,只要調性一致,都在我們的內容框架內。

    還有一家戲曲自媒體年初曾公布計劃,全年做一百場戲曲名家講座,這樣恢弘的計劃何嘗不是我們的理想。然而,僅三四場講座後,此計劃就銷聲匿跡。百場名家講座耗資巨大,除非政府公益,難以找到資助夥伴。逐漸地,這家媒體的內容中商業活動越來越多,訂戶開始流失,再後來,他們開始做起話劇——不僅最初的定位變了,連調性也改了。在深深理解自媒體運營之難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定位一旦模糊,就失去了精準讀者群。「昆蟲記」在運行過程中,也遇到很多目標誘惑。我曾經專門寫了一篇《自問自答》,問自己為什麼要做「昆蟲記」,讓自己面對初心,堅定只有從初心出發、做真心想做的事情,才能做得長久。「昆蟲記」要做的就是優質原創內容、優質創意活動,這是所長,也將是優勢。

    耐人尋味的是,這一年來,和我們一樣堅持了初心、堅守了定位,保持水準、良性發展的戲曲新媒體,大多為傳統媒體轉型而來。粗淺分析來看,職業操守、專業素質、公信力是我們不大容易隨波逐流的立身法寶。

    數日前,一位在微信群裡搗亂的戲迷被我踢出群。在溝通中,我對他說,「昆蟲記」的朋友不是「吃相難看」四處強制拉拽而來,而是老老實實、兢兢業業用一篇篇稿件、一次次活動一個一個吸引而來,漸漸產生滾雪球效應。發展到如今,在南京,看戲去找「昆蟲記」,成為戲迷都知道的一句話,我們容易嗎?一番話說完,自己感慨了——「昆蟲記」的小夥伴原都有份不錯的工作,什麼時候如此「經營」過人群、做過這樣細緻的「群眾工作」呢?但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就這樣當起了群主,與數千戲迷邊工作、邊玩邊「嗨」。

    「內容供應商」

    「昆蟲記」的生產流程是怎樣的?舉個「慄子」(例子),說說最近的「一節一會」吧。

    2016年是江蘇的戲曲大年。從10月開始,先是以江蘇省內劇種為主要內容的「江蘇文化藝術節」;11月底開始,則是雲集國內大團、名角、名劇的「紫金京昆群英會」。上半年發布一節一會的饕餮劇目預告時,觀眾就直呼「感覺身體和錢包雙雙被掏空」。內容傳播、社群互動、資源對接……「昆蟲記」對「一節一會」深度介入,特色全面呈現。

    這個時代,資訊早已過剩。人有你有,不過是基礎工作。「昆蟲記」的資訊,有附加值。

    我們在推文中,呼喚戲迷掃碼加入「昆蟲記觀戲團」。觀眾憑什麼要掃你的碼?「昆蟲記」系列福利之豐厚,堪稱獨家:為團員提供免費看戲福利票、提供群落一起看戲扎堆吐槽、提供探班機會與劇組見面、提供發布平臺刊登戲迷劇評、原創名家講座提升欣賞水平、原創戲迷論壇分享觀戲心得……

    線上線下,融合交互——新媒體的這個特點,大多數人都能認識到,但付諸實際,需要專業、精細的操作。

    「昆蟲記」哪來這麼多福利票?「一節一會」本身具有公益性,惠民演出,有很多贈票、低價票。但如果操作粗糙,這些優質演出票很可能流轉於無效群體,甚至被黃牛從中漁利。隨著「昆蟲記」名氣漸響,大家都知道我們精準對應戲曲群落,各主辦方主動聯繫「昆蟲記」提供了千餘張免費票、低價票。「昆蟲記」拿到的票在所有傳統媒體、新媒體中名列第一。個別演出在開演前票房不佳,都會來聯繫「昆蟲記」幫忙推廣。

    對於價格較高的商演票,「昆蟲記」也因得天獨厚的觀眾資源,能拿到最低的團購價。有些票務公司主動提出給「昆蟲記」票務代理提成,「昆蟲記」全部將利讓給戲迷,免費組織團購、跑腿出票、服務分票。隨著戲迷數量滾雪球般增加,不少戲迷主動請纓,成為「昆蟲記」志願者,服務大家,服務自己。

    戲曲總的來說比較小眾,知音難覓。戲迷看戲聊戲就愛扎個堆,吐個槽。「昆蟲記」的2個微信群、一個QQ群,「一節一會」期間無比熱鬧。每晚好戲上演,數千人的社群裡彈幕滾起,不亦樂乎。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昆蟲記小編在群裡常常發起、引導話題,和戲迷一起「蓋樓」。一部大戲演完,群裡往往已經蓋起數百層大樓。戲迷真知灼見,最具客觀性、代表性,鮮活、鮮明、生動。編輯將「大樓」進行精編,總體把握導向、主調,梳理、提煉,剔除過於情緒化、隨意性內容,保留精華,保持原汁原味,「劇評大樓」專欄成為「昆蟲記」獨家產品。傳統的演出反響報導生產流程是:演出結束,記者盡己所能,現場採訪戲迷臨時說幾句,對象有限、代表性有限、表達自由度有限。「劇評大樓」需要足夠規模的觀眾基礎、長期穩定的良性互動、兼具新聞與戲曲雙重專業素養的編輯……「昆蟲記」這一內容產品,在風起雲湧的新媒體、自媒體平臺中獨佔鰲頭,且難以複製。

    除了提供與看戲相關的福利、服務以外,「昆蟲記」還在一節一會期間策劃了兩類講座——專業人士主講的「崑曲名家講堂」,資深戲迷主講的「戲迷說戲」,從舞臺到講臺,戲迷飽享眼福之後,大腦也得到營養補給。

    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內容生產的源頭。整個「一節一會」期間,除了常規的演出動態新聞,「昆蟲記」的內容產品十分豐富。演出呈現方面,有前期預告、美圖回顧、劇組探班、主創面對面、名家專訪;演出評價方面,除了綜合劇評「劇評大樓」,還物色專業人士、資深戲迷撰寫深度劇評;活動呈現方面,推出講座直播、錄音整理等等。這些內容,根據平臺屬性,會在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新華日報》、中國江蘇網等多平臺刊出。

    既有新媒體貼近、靈活的新鮮血液,又有傳統媒體專業、深度的遺傳基因,「昆蟲記」影響力日漸增長,內容不斷拓展——

    2016年,昆蟲記發起、302人參與眾籌了國內首個京劇演出「王佩瑜京劇清音會」;拍攝製作了《漢風吳韻寫新聲》系列視頻片,介紹江蘇20個戲曲劇種;參與主辦崑曲《桃花扇》2017全國巡演,目前北京站已經開票;策劃講座、組織看戲、舉辦活動數不勝數;主導出品原創精品劇目也在物色之中……

    鑑於「昆蟲記」獨具特色的內容、較為成型的社群運作鏈,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也預備將團隊作為創業團隊來孵化,為催生更多的新媒體項目探路。(作者王曉映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新華日報》政法部副主任、高級記者、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昆蟲記」主編)

相關焦點

  • 「新昆蟲記:基於AR技術的青少年科普融媒體出版項目」:
    這是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新昆蟲記:基於AR技術的青少年科普融媒體出版項目」(以下簡稱新昆蟲記項目)中眾多仿真場景之一。「希望『新昆蟲記』幫助青少年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昆蟲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科研素養。」近日,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王力軍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該社還將「新昆蟲記」APP及社內近千種電子書在相關平臺開放,供讀者免費閱讀。
  • 周末閱讀——《昆蟲記》
    他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中,直到1907年,全部十卷本的《昆蟲記》問世。法布爾是個性格靦腆的法國人,一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了神學、數學、自然科學的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精通希臘語和拉丁語。他在多個領域取得驕人的成就。
  • 媒體融合的冷思考
    冷靜思考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得與失,我們會發現,也許這並不是二者共同發展的最佳策略。 一、媒體融合的產生與發展 媒體融合是「使得媒介界限模糊的過程」,①是「在電腦的驅動下,所有形式的傳播媒介以電子、數字的形式融合在一起」②,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關係不斷調整的結果。
  • 一文看懂國內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之路
    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的進路有多種選擇,媒體融合的公益性模式:建設國家級的數位化學術傳播平臺;媒體融合的市場化模式:「平臺型媒體」;媒體融合的專業化模式:由學術集刊到學術新媒體;媒體融合的集群化模式:從學術期刊到學術新媒體;媒體融合的期刊評價模式:從定量評價到全面評價。媒體融合是一場革命,必須思考未來,布局當下。
  • 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開幕 聚焦深度融合路徑
    全國新聞行業匯聚一堂共商融合、共謀發展,探討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理念、路徑和方法,推動新媒體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2020年是中國媒體融合事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第七年,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布局的第三年,縱深發展、融合深耕下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正在積極構建。
  • 【專稿】廖祥忠 | 從媒體融合到融合媒體:電視人的抉擇與進路
    【關鍵詞】媒體融合;融合媒體;智能媒體;電視人;媒介與社會一體化引言:技術與社會視野中的電視媒體媒體融合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從媒體融合到融合媒體,這既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技術進程,也是電視人需要認清的發展分期。在3G、4G和5G迭代升級的技術革命邏輯中,融合的主體和路徑均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 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謝新洲: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內容提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主流媒體要適應時代發展、更好發揮作用就必須解答好這個課題。要認清媒體融合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挑戰,抓住信息革命機遇,加快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
  • 昆蟲的史詩—《昆蟲記》
    如今,由於疫情,孩子們的超長假期,酷爽無比,再玩耍之餘,是不是依據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去鑽研一下昆蟲方面的相關知識呢?昆蟲生長在大自然中,通過讓孩子們的讀書與觀察一同進行,可以讓他們更好地認識大自然。正如魯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所講,即使只有一些野草,那也是他們的樂園。大自然是孩子最喜歡的地方,其中的昆蟲也是他們最好的夥伴。
  • 徐麟:六個方面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把正能量和大流量結合起來
    徐麟在講話中提到,加快構建全媒傳播體系是全媒體時代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目標。這個體系縱向覆蓋中央、省、市、縣4級媒體,模向包括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其中,商業平臺主要是發揮渠道、技術等優勢助力主流輿論傳播。徐麟指出,現在媒體融合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必須以深化改革推動深度融合,以改革的膽識、改革的思維、改革的舉措破解發展難題,向改革要辦法、向改革要效益、向改革要出路。
  • 全國公安新媒體培訓班側記:走好全媒體時代網上群眾路線
    11月24日至26日,全國公安新媒體培訓班在京舉行,100餘名來自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新聞宣傳部門分管新媒體工作的處級幹部,部屬有關單位負責同志,第五屆「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精品評選活動公安系統獲獎代表,以及全國公安新媒體矩陣新媒體創作特長民警代表等參加培訓。
  • 媒介功能的融合:一個新的視角
    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我們很多人在談到媒介融合的時候都在想如何用新媒體拯救傳統媒體,或者單純考慮傳統媒體的轉型。但是,新媒體就不存在媒介融合的問題了嗎?答案並非顯而易見。媒介融合的概念辨析Media Convergence,國內的主流翻譯為「媒介融合」。
  • 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突出案例和典型案例發布
    十二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視頻致辭中指出,建設融媒體中心是政府以當前新聞傳播的整個態勢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已經基本建成並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加強媒體融合發展,在服務群眾上下功夫,在創新上下功夫,建設人民群眾信賴、有影響力、有傳播力的縣級融媒體中心。
  • 乘風破浪立潮頭 媒體融合譜新篇
    兩年來,不斷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大新聞、大交通、大產業」的融合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為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烏魯木齊廣播電視臺持續深化改革,從採編流程再造入手,形成「移動首發、多平臺聯動播出」的全新採訪報導模式。經過兩年的實踐,打造了一支政治過硬、業務全面的全媒體隊伍。記者張婷婷如今廣播、電視、新媒體樣樣都能拿得起,做得好。
  • 山東廣電「五智融合」獲評國家廣電總局2020年度全國廣電媒體融合...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8日訊 12月18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發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公布2020年度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先導單位、典型案例、成長項目徵集評選結果的通知》。由山東廣播電視臺融媒體資訊中心報送的「五智融合」案例獲評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典型案例。
  • 深圳報業地鐵傳媒有限公司「地鐵+融媒體項目」新媒體矩陣二期推廣...
    深圳報業地鐵傳媒有限公司就「地鐵+融媒體項目」新媒體矩陣二期推廣項目進行公開招標,歡迎有能力的單位參加投標。投標人應符合下列條件:1.資質要求(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法人資格,能獨立行使民事權利並承擔民事責任。
  • 昆蟲的史詩——法布爾與《昆蟲記》
    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他是一個著名的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為學家、作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法布爾出生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一戶農家。此後的幾年間,法布爾是在馬拉瓦爾祖父母家中度過的,當時年幼的他已被鄉間的蝴蝶與螢火蟲這些可愛的昆蟲所吸引。
  • 時刻知道丨中國新媒體大會,是個什麼會?
    中國新媒體大會,是個什麼會?是中國新媒體領域最具權威性、標誌性、專業性的年度盛會。一年舉辦一次,是融合精品的「博覽會」和新媒體同行的「研討會」。特點權威性—中國新媒體領域最高級別、最具權威性和專業性的行業盛會。科技性—利用高科技聲光與新媒體技術結合,充分展現前沿融合實力。
  • 報告丨媒體正從戰術性創新向戰略性融合邁進
    2020年,媒體融合作為我國國家戰略推進已邁進第七個年頭,主流媒體已進入深度融合發展階段,身處深水區和攻堅區,怎麼往前走成為需要解答的緊迫課題。在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黨委書記曾祥敏,發布了由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編撰的《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20》。
  • 《昆蟲記》:譜寫昆蟲生命的詩篇
    離開電影院,走在赤日炎炎的街市上,我胡思亂想起來,覺得電影裡的那對農民夫婦,實在跟努力滾糞球的蜣螂一樣悲壯……走了好遠,才猛地發現,咦,我的那本心愛的《昆蟲記》呢?我趕忙轉身往電影院跑……最後也沒能把那本《昆蟲記》找回來。  少年時代失落的那本《昆蟲記》,只是一個選本。現在攤開在我案頭的,是花城出版社2001年推出的十卷全譯本,我心頭的喜悅,真是難以形容!
  • 隧蜂:《昆蟲記》中曾記載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MK工作室】,經原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算起來,隧蜂是一個大家族,我們知道,蜜蜂是一個高度社會化的物種。我們查閱各種資料,總能看到類似粗腿擬隧蜂、扁脛擬隧蜂、中華擬隧蜂、長角擬隧蜂、新疆擬隧蜂等名字,能引起我們無盡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