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納米領域有個有意思的事情。
IBM的科學家創造出了環碳(cyclocarbon)分子。
這種分子是一種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因此,這種分子又被命名為環[18]碳(cyclo[18]carbon)。
環[18]碳示意圖,它如同一個超小的項鍊 | IBM如何做一個碳環
環[18]碳,這名字讀起來像武俠小說中的劍客一樣。
早在1966年,就有學者預測過環碳的結構。隨後,也有間接證據表明,在極端條件下(雷射或者高溫)可以存在一些氣態的環碳[1]。但是,因為氣態的環碳太不穩定,學者們並沒有直接觀察到,也沒法深入研究相關的性質。
近日,來自IBM和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合作創造了由18個碳原子組成的環碳,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科學》雜誌上。
為了讓這18個碳原子手拉手、心連心,科學家們採用了超低溫條件下的原子操控技術。
在製備中,他們首先合成了一種名為C24O6的碳-氧分子。物如其名,這種分子中包含24個碳原子和6個氧原子。氧原子的存在,提高了整個分子的穩定性。
接下來,他們將這個分子安置在氯化鈉的表面上。之所以選擇氯化鈉,是因為鹽類在低溫下是化學惰性的,不會和活潑的碳-氧分子發生反應。
環碳合成方法,其中第三排為C24O6等系列分子的顯微圖像 | IBM
隨後,科學家們結合掃描隧道顯微鏡(STM)與原子力顯微鏡(AFM)等技術,來對這個分子進行加工。
具體來說,是使用一根極其尖銳的金屬探針,通過在探針尖端施加電流,將C24O6中氧原子逐個敲掉,同時,與氧相連的6個碳原子也會被移除。這樣,就剩下相互連接的18個碳原子,即環[18]碳。
環[18]碳分子的三維圖像 | IBM納米界的扛把子——IBM
在創造環碳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無疑是精確操控原子。這種聽起來近乎幻想的技術,IBM卻早已駕輕就熟。
畢竟,在納米科研的江湖中,IBM是如「帶頭大哥」一般的存在。
操控原子所應用到的核心手段,名為「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這項技術就是由IBM的兩位學者格爾德·賓寧和海因裡希·羅雷爾在1981年首創的。
STM的關鍵部件是一根非常細的金屬探針,針尖與物體表面可以形成電流,通過記錄電流的大小與變化,進而可以探測納米級的微觀形貌。
STM的超細探針 | ucla.edu
藉由STM,人類如同打開了一隻「天眼」,將納米世界的紛繁盡收眼底。這項成就也榮獲了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科學家們不止滿足於「看看」,他們更想「動動」。
1990年,又是IBM,他們使用STM將35個氙原子排成了「IBM」三個字母。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對原子的操控。
原子排列成IBM字母 | IBM
原子操控術除了能創造最新的科學發現,還能用來拍電影。2013年,IBM使用幾十個原子,拍攝了一部世界最小的電影。
這部名為《小男孩和他的原子》(A boy and his atom)的電影由242幀圖片組成,內容講述了一個(原子級)小男孩玩(原子)皮球的故事。
原子電影A boy and his atom海報 | phys.org
如今,環碳的製備,完全得益於IBM在納米領域數十年的技術積累。
環碳有什麼用?
環碳有了,但它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環[18]碳的出現,解答了學者們長久以來的一個疑問——環碳中的原子是怎麼連接的?
以前的理論預測是:在環碳中,每個碳原子以雙鍵的形式與旁邊的碳原子進行連接。
但本次研究發現:環碳原子連接方式是單鍵和三鍵交替連接(alternating triple and single bonds)。
環碳原子單鍵-三鍵交替連接示意圖 | Wikimedia Commons
根據以往經驗,新形式的碳總會給人帶來驚喜——富勒烯和石墨烯,都得到了諾貝爾獎。
但目前來看,環碳應該不行。因為它還沒有帶來重大的理論突破。現如今,我們只知道環碳是一種半導體。此外,這種分子極其不穩定,製備方法又太難,別的研究人員無法深入展開研究。
科學家們自己也說,下一步的實驗計劃是「探索出能穩定,高效製備環碳的方法」[2]。
他們還有個計劃,希望以環碳為組件,去做出一些更複雜碳分子[2]。
現階段,環碳對於廣大群眾的意義也不是很大。最大的影響,可能是明年的中考高考及各類化學競賽裡可能會出現這樣一道題——
請問,環[18]碳中原子的連接方式是_____?
(編輯:Yu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