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背踞渭北高原,東瀕黃河天險,扼南山、鎖關隘,黃河、渭河、洛河三水交匯,平川、沙洲、臺原相間。綿延八百裡,上下五千年,大荔最早被稱為天府,素有「三省通衢」「三輔重鎮」之稱,自古以來便是兵家爭雄的戰略重地和天下糧倉。
黃河如絲天際來
遠古時期,在秦嶺與渭北高原之間,西起寶雞,東至大荔,綿延八百裡的關中地區整個是由渭河地塹形成的汪洋澤國(古三門湖)。傳說巨靈神看到崇山峻岭連在一起擋住了黃河的去路,路見不平,「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唐·李白),用手劈開山的上部,用腳蹬開山的下部,使之分為華山和中條山,讓黃河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八百裡秦川自西向東湖水退卻,古三門湖逐漸消亡,演繹了地理變化的滄海桑田之變。
黃河,流走的是水,留下的是歷史,積澱的是文化。
黃河流經大荔百裡,從華原到華山,河谷寬展,長期泥沙淤積,造成歷史上這一地區頻繁的洪水泛濫,古人對黃河充滿了敬畏,認為黃河之所以災害不斷,是河神沒有得到應有的供奉,於是出現了河神的信仰崇拜乃至祭祀。《史記》云:「水曰河,祠臨晉。」記載的是中國歷史上官方最早修祠祭祀河神的地方,具體位置在今大荔縣朝邑鎮東南的黃河西岸。「秦漢定禮制,河祀為常制」,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確立了名山大川為國家統一的祭祀對象,祭祀黃河的河水祠選址在黃河西岸的臨晉縣(今大荔朝邑),人們認為在這最有靈性、河患較多的地方祭祀黃河是最靈驗的。漢代,官方祭祀黃河神的地點仍然設在臨晉縣,其祠禮等級甚高,漢高祖時「其河巫祀河於臨晉」,漢宣帝時「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河於臨晉,江於江都,淮於平氏,濟於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侍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餘皆一禱而三祠雲。」秦漢以後,大荔仍然是河神祭祀的重要地點。
衝出晉陝大峽谷的束縛,黃河浩蕩南流,形成著名的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大荔縣有黃河中遊最大的河濱溼地,總面積417平方千米,是黃河出陝時留下的最後、最遼闊的灘涂。北灘是原始的荒蕪、是自然的生態、是一塊未被開墾的處女河灘。天然形成的萬頃溼地,在大河的滋潤下,宛如綠色的海洋,碧波蕩漾,蘆花飛雪,水草叢生,蛙鳴一片,置身其景,如夢如幻,恍若仙遊。北灘是鳥的天堂,魚的樂園,水生植物的寶地。南灘平和柔靜,呈現一派把酒桑麻、怡情田園的風光。穿越在田成方,林成網的南灘上,村寨星羅,一馬平川,沃野萬頃,遠眺華山如屏,近看煙樹入畫,不免讓人神情駿馳,放縱高歌。南灘的四時更是季季皆景,景景入勝,春歸柳綠桃紅,夏有糧豐棉白,秋來棗紅如霞,冬至大雪無垠。黃河灘的最南端稱「三河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仙李白的不朽詩句,讓「三河口」千古流芳。自古黃河九十九道彎,「三河口」是大河由北折東最大、最壯闊的一彎。一彎景色一彎魂魄,「三河口」處處動魄,景景懾魂。春回黃河流冰,似萬象奔騰;夏至黃河揭底,如驚濤駭浪;秋至黃河地啼,若洪鐘大鼓;冬來黃河凌汛,猶山舞銀蛇。萬裡黃河那寬廣、博大、雄壯的精氣神,無一不在「三河口」傾然展現,匠心獨韻。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
承載著漢唐雄風,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經陝甘寧三省區,經過近八百公裡的奔流,臨大荔已是下遊,河面寬闊,水流緩慢。居秦嶺山腰俯瞰渭河,河水就像舞動的銀色飄帶彎彎曲曲,兩岸黃綠相間,黃的是沙丘,綠的是槐林,美不勝收。
渭河於三河口匯納洛河後入黃河,大荔境內流長84千米,這是一條在中國歷史中留有光輝名字與光榮業績的偉大河流。在中華民族特別是漢民族發展早期,渭河的文化地位和黃河並列,《山海經·夸父逐日》篇記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炎帝均誕生於渭水流域,舜、堯、大禹、華胥氏和黃帝,無不在此留下印記。渭水流域不僅是中國最早有彩陶文字符號的發現地,而且是中國最早旱作農業粟米文化的起源地。大量文物表明,渭河一帶具有優越的生態環境,河流中的水生生態系統和河畔陸生生態系統完善,為草食、肉食動物和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人類有了穩定的營養來源促進了社會發展,隨著社會進步,有了穩定的社會分工,才有機會創造出燦爛的文明。
渭河,遠在公元前幾百年的周秦時代已被稱作關中的母親河。史料記載:自漢唐以來,渭河一直是一條水量豐沛、衝淤平衡、水環境良好的「生態型」河流,曾有「一泓清波、鳥歡魚躍、百舸爭流」的優美景象。周人在這裡起家立業,秦人從這裡一統天下,漢代的輝煌、唐朝的盛世……這一切都與渭河密不可分。她千百年來一瀉千裡,洋洋大觀。兩岸多少渡口,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一河滔滔流水,為人們遊樂增添情趣。兩岸柳絮、葦花飄灑,何其美也。歷代詩人多有吟誦,唐詩中對於渭河的吟誦比比皆是。在詩人李白眼裡,渭水清明透亮,如同銀河,洶湧澎湃,如從天降。真是美觀之至,壯觀之至。白居易在《渭上偶釣》中說:「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盧綸《奉陪渾侍中上已日泛渭河》詩說:「青舸綿帆開,浮天接上臺。晚鶯和玉笛,春浪動金纍。舟楫方朝海,鯨鯢自曝腮。」描繪了渭河水面寬廣水流浩蕩,詩人乘坐掛有綿帆的豪華遊艇,賞玩渭河夜景。遊艇上應該有藝人載歌載舞,美妙的笛子聲中,黃鶯兒飛越渭河,和著笛聲邊飛邊唱。詩人遊興正濃,忽見渭河中有鯨魚、鯢魚隨波遊蕩,竟然將魚腮暴露出來,遊到河面上來了。渭河不但有娃娃魚,還有鯨魚,真是不可思議!即使詩人所說之「鯨」只是巨大的河魚,也足夠讓生活在渭河平原的後輩驚嘆不己。
洛河在這拐了個彎
一條古老而神秘的河流,從陝北黃土高原一路蜿蜒680千米,迂迴曲流十多個州縣,於三河口流入渭河、匯入黃河,大荔境內流長121.5千米,這便是有著北洛河、漆沮之稱的洛河。
洛河飄忽黃渭間,上遊岸高峽深,河床還算基本穩定,而下遊則是擺幅巨大,歷史上多次改道,時而入渭河,時而入黃河。河洛文化源遠流長,「河」指黃河,「洛」指洛河。據傳,龍馬負圖出於河,神龜背書出於洛,古代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形成了華夏文明源頭之一的河洛文化。在洛河流域一直流傳著洛神宓妃的故事。宓妃本是伏羲的女兒,因在洛水渡河不幸被淹死,後來便做了洛水的女神。美麗漂亮的洛神宓妃與黃河的水神河伯真心相愛,河伯本名叫馮夷,在三河口渡河時被淹死而做了黃河水神。相傳伏羲把水玉(上古神器,若與之相通則能控制所有的水靈)給予馮夷去治水,如果馮夷不能和水玉相通,時間一久馮夷自會毀滅。馮夷向女媧請教與水玉相通的辦法,女媧告訴他需要河圖和洛書,經過千辛萬苦,馮夷在宓妃的幫助下找到了河圖,宓妃找到了洛書,於是河伯很快就與水玉相通了。後來馮夷把河圖給大禹看,並和他一起治水,泛濫的洪水很快就得到了平息,馮夷從此成為了中華的水神。
河出圖,洛出書。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周易·繫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相傳,遠在上古伏羲時代,黃河中浮出了一匹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了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的來源;又相傳,到大禹治水時,洛河中浮出了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河圖、洛書蘊藏著無窮的奧秘,人們普遍認為,與「河圖」相較而言,「洛書」標誌著中國原始文化的更高成就。黃河出「河圖」,洛河現「洛書」。關於洛河的「洛」字,《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春秋·說題辭》載:「洛之為言繹也。言水繹繹光耀也。」《說文解字》注釋:「洛,水,出左馮翊(大荔古稱)歸德北夷界中,東南入渭。」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隱士陳摶以河圖、洛書及先天圖、太極圖傳世,後世公認的河圖洛書就是陳摶所演。陳摶常年修道於華山,遊歷於三河(黃河、渭河、洛河)流域,在大荔至今還留有「福」「壽」書法碑刻的遺蹟。黃河、洛河與華山陰陽相濟、自然縱橫,河圖洛書源於黃河、洛河,正是陳摶對大荔這片皇天后土的頓悟所致。
湧動著黃河的雄渾,潤澤著渭水的靈秀,散發著漆沮的芬芳,大荔浩如煙海的歷史風韻長存。三河匯流,水潤同州。
作者簡介:王小民,1971年生,大荔縣人,渭南市作協會員,渭南市政協文史委特聘委員。出版有《同州風情》《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等13部文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