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恐龍能在地球稱霸的原因已經爭論很長時間了。提到恐龍,大多數人只會想到肉食性恐龍,如霸王龍等。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最成功的恐龍卻是植食性的。
在古生物學專業碩士Eddy Strickson的帶領下,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學者進行了一項新研究,提出了有關植食性恐龍如何進化的明確證據。
在恐龍化石數量豐富的北美洲,每發現一隻霸王龍,總會找到數以百計的植食性恐龍骨架。但是它們是如何生存以及繁衍的?是否是因為植物的進化起到了刺激推動作用?
Eddy Strickson指出:「以植物為食的鳥腳亞目恐龍曾進行了四次爆發式進化;一次處於侏羅紀中期,其他三次均集中於8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這幾次進化主要在於它們的顎部,並且進化效率都很高。」
植物在中生代發展得極為迅速。在白堊紀時期,蘇鐵、松柏類以及被子植物和開花植物相繼崛起。然而遺憾的是,對現有植物的研究顯示,鳥腳亞目恐龍的顎部以及牙齒的進化與這些植物的變化並沒有聯繫。
地球科學學院的助理研究員Albert Prieto-Marquez博士認為:「白堊紀晚期進化取的巨大成功的鴨嘴龍可能已經開始食用開花植物。然而,對它們牙齒磨損方式的分析,以及最近糞化石的研究表明,它們的主要食物仍是松柏類植物。它們的生理結構更加符合研究的結果,能夠便於粉碎以及消化堅硬而多油的針葉和球果。」
另一位地球科學學院的助理研究員Tom Stubbs博士表示:「我們一直在嘗試用各種新的方法來進行對生物進化的研究。至今為止,許多進化研究已經非常詳盡了,無法更進一步的深入。但是,我們仍然能夠運用客觀的數值方法來識別各個時期密集的進化。」
1.5億年,極其漫長。在這期間,數以百計的恐龍出現,而後又消失。但最終,這個種族無法抗拒的滅絕在6600萬年前。這項新的研究有助於支持另一個最近發表且具有爭議性的言論。該言論聲稱,大多數恐龍在隕石撞擊地球之前4000萬年就已經大量衰退並逐步滅絕了。
地球科學學院古脊椎動物學教授Mike Benton解釋說;「在另一項使用數值方法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恐龍在大約一億年前都處於低迷時期。但是有兩個食草種群鴨嘴龍以及角龍例外。如今這項對齒系的研究已證實了鴨嘴龍逆轉了恐龍整體的低迷狀態。」
這項研究的詳情將於2016年7月14日刊登在《科學》雜誌上。
翻譯:王思淇
校審:趙昌昊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6/07/160714091356.htm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科普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其它相關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責任編輯:系統管理員]